中学教师资格证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首次将教和育连用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全面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只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培养)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四)、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注: 本质属性: a、“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偶然,本能的活动都不是教育。 b、“培养人”说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动物界没有教育

社会属性: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人在教育就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古今不同,把不好的部分去掉。
3.继承性:古今相同,把好的部分留下来,比如尊老爱幼。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自身规律、不平衡,教育和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等的,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
6.生产性

注: 社会属性:a、永恒性强调人在教育就存在。b、历史性强调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有不同的特点。c、相对独立性强调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与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可快可慢。d、继承性(历史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自身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五)、教育的功能

1、本体功能(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等。
2、派生功能(社会功能)。
3、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4、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培养筛选提高等,能在不同的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之间转换和调动,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5、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对个体、社会产生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6、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教育对个体、社会产生了消极阻碍的作用。
7、教育的显性功能: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8、教育的隐性功能:非预期性,很难被擦觉,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变成显性功能。

a、个性功能和社会功能,个性功能是本体功能,社会功能是派生功能。b、显性功能和隐藏功能,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有计划性。显性功能是计划性之内的,隐性功能往往是计划之外的,非预期的。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1166874 查看本文章

(六)、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利托尔诺 沛西能------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禄->露水->心灵鸡汤->心理)
劳动起源 ------米丁斯基 凯洛夫------ 劳动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
(夫->车夫->干活的->劳动)

(七)、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1、无阶级、公平性。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孩子公有。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因为原始社会没有学校,在生活,干活途中跟长辈学的。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中国

奴隶社会----时期:夏 -------教育形式:庠、序、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核心)—教育特征: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封建社会----时期:两汉--------教育目的、选仕制度:察举制
封建社会----时期:魏晋南北朝--------教育目的、选仕制度:九品中正制
封建社会----时期:隋唐--------教育目的、选仕制度:科举制
封建社会----时期:明清--------教育目的、选仕制度:科举制(1905废除)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四书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科举制建立于隋唐,废除1905年于明清。

古代社会的教育—西方

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斯巴达----------------尚武
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雅典----------------崇文

封建社会----教会学校-----------七艺
封建社会----骑士学校-----------骑士七技

古代产生了学校其产生条件:1、社会生产。2、经验积累。3、文字出现。

德国最早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学问题的著作。
学记》主要思想如下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
孔子----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经----教育方法:1、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知行统一:力行而近乎仁。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最早提出的启发式原则)。4、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苏格拉底(师祖)----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古希腊----柏拉图(师傅)----《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我)----《论灵魂》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创立阶段代表人物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康德----国籍:德国----贡献: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现代/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培根提出,夸美纽斯实现,康德首次讲授,赫尔巴特规范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1)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3)学校即社会。(4)从做中学。(5)五步教学法。

卢梭 ----《爱弥儿》(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理论基础:性善论 (3)教育目的:自然人。

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洛克-----《教育漫话》(1)提出“白板说”(2)倡导“绅士教育”。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说和倡导发现式学习。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苏藿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生产力与教育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 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决定教育的速度规模
2.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 的反作用——经济功能
1.劳动力生产的基本途径
2.科学知识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4.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三)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校园精神文化:办学宗旨,教育理念
3.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质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顺序性(整体方向)----含义(关键词)由…到…;方向不可变、不可逾越----教育启示:循序渐进。

阶段性(特点)----含义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不同矛盾,和不同任务----关键词:小学…中学…;----教育启示:分阶段教学

易混淆区分——顺序性vs阶段性;顺序性:(整体)从…到…阶段性:每一阶段的不同特点、任务。关系:顺序性是由阶段构成的,整体与部分

不平衡性(个体内、速度)----含义: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教育启示:抓关键期:劳伦兹

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含义: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易混淆区分——不平衡性vs个别差异性----不平衡性:个体内部----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

互补性 含义:身身互补,身心互补----教育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加黑部分必答)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

外铄论(塑造说) 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1、地位:生理前提、可能性、可塑性

环境: 1、地位: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学校教育:1、地位:主导作用 2、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表现

主观能动性 1、地位:内在动力;决定性因素

学校起主导作用
1. 原因(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 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欧洲---- 一轨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其结果是大学、中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自下而上,为劳动子女设立结构小学、初中,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其中英国为典型代表,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单轨学制----美国----自下而上,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效率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很大

分支型学制----苏联----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三)我国学制沿革

壬寅学制:1902年首次 颁布但没有实现
癸卯学制:1904年首次 实行第一个现代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1913年规定男女同校资本主义性质学制
壬戌学制(六三三)(新学制):1922美国为蓝本, 长期学制,小六初三高三

第六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教师)教学目标

(二)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公民、社会成员,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个人本位论:个体需要、自然人,爱伦凯、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活动内在的、具体的目的

原创文章 44 获赞 8 访问量 387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692299/article/details/10438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