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到底能到哪:云计算告诉你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有人在思考自己头上的一片天,人类都在向宇宙追问自己的最终归宿。那时候,没有天文望远镜、卫星等精密的高科技仪器设备,但他们进行天文观测的依据远不止日升日落,天圆地方也不是老祖宗对太空仅有的了解。

实际上,古代中国在天文学上已经很超前了。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圭表,它可以根据太阳照射的影子方向和长度读出时间,堪称人类史上最早的时钟。

到如今,从眼见为实的哈勃望远镜,到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天眼,都在不断的对太空进行着探索,今年来,这一追寻之路更是高潮迭起。

先是《流浪地球》爆火,人类对地球爱得如此深沉,即使宇宙要毁灭,也要带着地球逃亡。

紧接着,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天文数据存储难题
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入,科学家们每天都在和数据赛跑。例如,哈勃太空望远镜自1990年开始运行,已经完成了130多万次观测,每周传输大约20 GB的原始数据,要知道最初用作信息存储的磁带,一卷只可以存储几MB的数据(如今达到TB级),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许多天文现象(例如伽马射线暴,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稍纵即逝,离线处理的速度显然跟不上。

直到2010年后,云计算进入了大众视野,科学家开始把存放在硬盘里的数据变“活”了——在云上进行实时的大数据存储和分析。

云计算与天文的相遇相知
2017年1月22日,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展开合作,将数据实时存储到云端,然后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云上进行分析。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已成功迁移到阿里云,包括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在内,涉及10亿个天体数据,都已通过这个虚拟天文台向全球开放。

2018年阿里云还为中国“天眼”FAST提供端到端的计算、存储、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耶鲁天文学家也同阿里云工程师一起,研究39.13光年外的一个恒星系统,也许能发现适宜生命居住的“第二星球”。

2018年9月,智利宣布计划将该国的望远镜数据,汇集存储到云端的虚拟天文台中。

当然云的价值不仅仅如此,云作为前沿科技的集大成者,除了可以提供便利的计算、存储基础设施之外,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智能能力,通过已知的数据来挖掘未知的深层信息。

例如通过阿里云的大数据计算平台MaxCompute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通过机器学习PAI可以轻松调用各种算法模型,来确定天体类型,甚至分析温度、空气成分等信息。正如《星际穿越》中人工智能TARS一样,拥有对外界环境超强的认知能力。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能不能“流浪地球”?未来云计算其实可以将全世界的计算机连成一台计算机,那“地球去哪儿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棘手的事:先通过复杂精密的大数据分析,精准算出地球流浪的路径,通过实时预测各种可能突发的情况来改变发动机的推力,让地球在宇宙中自动驾驶……

原创文章 5 获赞 0 访问量 1058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869730/article/details/10325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