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缘何5G打头阵?

| 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使用

疫情之下,新年伊始(2020年3月4日),中央提出,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从会议召开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新基建”在产业领域,几乎成为了疫情之外的第二个热点,各种产业研究、全产业链解读等铺天盖地,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受国内疫情,以及来势汹汹的国外疫情影响,各个产业和行业领域均面临挑战。正值此时,国家正式推出“新基建”,引发了一场“解读新基建”的狂欢。一时间关于新基建政策解读,各界各派众说纷纭。因此,本文将尝试拨开迷雾去探索新基建政策的来龙去脉,以及5G与新基建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

核心观点

-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大概率事件,基建投资呼之欲出。遏制经济衰退,新基建难当大任,旧基建仍须“砥砺前行”;

- 新基建看似“一夜爆红”,实则由来已久,疫情加速政策发布;

- 5G屡屡“打头阵”,源于中国5G产业优势。

| 全文8000字,预计阅读20分钟

一、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大概率事件,基建投资呼之欲出。遏制经济衰退,新基建难当大任,旧基建仍须“砥砺前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1096652 查看本文章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月19日公开表示:“鉴于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衰退已无法避免,各国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度过这次危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联合国75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危机。它造成了人类的苦难,影响了全球经济,摧毁着人们的生活。全球经济衰退基本上是肯定的事,甚至可能是破纪录的程度。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全世界的工人,今年可能会损失3.4万亿美元的收入,这是一次需要团结才能度过的人类危机。”并在3月31日进一步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他对大流行可能引发世界各地的冲突表示担忧。

疫情与经济必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面对全球性经济衰退,各国也都纷纷打起了保卫战。

经济学上公认的,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

消费:即内需(内部需求)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的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是经济的主要动力;

投资:即财政支出,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国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

出口:即外需(外部需求),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目前,国内疫情逐步放缓,但全球疫情正来势汹汹。曾有人预测疫情后期,国内会出“报复性”消费,这是基于当年的“非典”后来做的判断,但此次新冠肺炎却大有不同,很多商业短暂的“热闹”之后,旋即陷入“门庭冷落”的局面。因此,国内消费形势不容乐观。再看看出口业,全球疫情蔓延,封国封城,必将带来全球流动性(物流、人流、资金流等)变差,这必然导致出口业受挫。基于这两点来看,三驾马车损失有二,只剩下“投资”一架。正是因为如此,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呼之欲出,故而“新基建”一出,立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中国宏观观察:基建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文中这样写道:

中国“战疫”已经基本处于收尾阶段,“稳增长”逐渐被提上日程。然而,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现阶段靠消费和进出口拉动经济的可能性较小,投资将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如2009 年。而在房地产市场“住房不炒”的调控背景下,基建将委以“稳增长”的重任。

由此看来,为了防止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稳增长、保就业依然是国家重点投资领域的首要任务。

首先,盘点一下新基建的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即新基建: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传统基建(旧基建)的延伸: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新基建中新的部分,都是与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领域。纵观国家这些年来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和推进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涵盖了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环保、工业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确实推动部分行业领域的数字化与信息化,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实际落地情况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有限。这是因为,组织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必须通过产业或行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即国家主推的“供给侧改革”),新技术改变生产力,生产力重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构建新的商业模式,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产业和行业领域想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得数字经济的实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无法奏效。

其次,近期关于34万亿和新基建,在疫情当口,又被不少人曲解和误读了。先看看34万亿的由来:34万亿最早见于《21世纪经济报道》,指的是截至2020年3月1日,13个省市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2020年启动,一次投不完,多数都是分期进行的),投资总额约33.83万亿。这个34万亿的报道恰好与国家的“新基建”表态撞上,就让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一通瞎激动,各种铺天盖地的创富新机遇,“新版4万亿”解读都来了。事实上,在政府17.6万亿存量的PPP库中,铁公基占比最高(41%),7.1万亿,第二是房地产相关的,广场、公寓、棚改等,3.4万亿,占20%,而新基建类的项目不到1000亿,不足0.5%。因此,34万亿与新基建关联不大,这是其一。

其二,基于Wind和中泰证券研究所的数据统计表明,国家PPP项目库中新基建项目仅占比15%。在PPP 项目库中涉及新基建的有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充电桩、轨道交通、园区开发项目,总投资额为2.62 万亿,占在库PPP 项目投资总额的15%。在新基建中,前两大领域为园区开发、轨道交通,投资额分别为13622、11734 亿元,分别占新基建比例为52%、45%。其余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充电桩、科技领域投资额分别为608、193、21、11 亿元。从份额上来看,新基建不足以用来扛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传统基建(旧基建,如铁公基)仍然需要挑大梁。尽管传统基建面临产能过剩、产业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畸形等问题,但其市场存量巨大,短期内依然可以释放一定的能量,遏制经济全面衰退,并解决就业、上下游关联产业流动性问题。自然而然,稳增长、保就业的重任就落在传统基建身上。

综合上述来看,遏制经济衰退,新基建难当大任,旧基建仍须“砥砺前行”。传统基建体量过大,用来托底经济可以算作是短期行为(相较于新基建来看),实属情非得已。国家真正的用意在于供给侧改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想发展新经济,就需要新兴产业,这就是新基建推出的根本原因。反观以5G为首的新基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构成的产业。国家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建设,并赋能于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改变产业结构,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来获取更多产业与行业市场的增量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新基建投资从国家层面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产业结构变革策略和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二、新基建看似“一夜爆红”,实则由来已久,疫情只是加速了政策发布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新基建由来已久。首次提出“新基建”可以追溯到一年多以前,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入2020年,从中央、国务院、到工信部,在短短2个多月时间内(正是疫情爆发与防控关键期)密集发布政策。尤其是3月,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通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2020年3月6日,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3月24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

其次,行业应用层面来看,疫情加速了各个领域的线上化和数字化。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禁足隔离,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视频直播、移动手游、在线购物、网络电视等用户量激增。同时,也让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各个企业远程网络办公仓促上线,大中小学直播课堂“被迫”上岗(“十八线网红”居家授课)。有人开玩笑说,各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是来自于CEO或CTO,而是COVID-19(新冠肺炎)。这听起来有点搞笑,但事实就是如此,疫情一面加速企业和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另一面也考验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如通信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此外,还有5G远程医疗、无人机和机器人送货、AI机器人护士(送药、送餐)、AI人脸识别与红外测温、电子隔离封条等,这些都被疫情激发出来了(有人称之为“科技抗疫的中国方案”)。实际上,这些技术应用,已经早于疫情发生前就广泛存在或大规模应用了。

因此,不论从政策层面,还是行业应用层面来看,新基建都由来已久,既是国家早就开始谋划的大政方略,也是各个行业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的大方向与趋势。换句话说,无论疫情发生与否,新基建相关政策都会发布,疫情只是加速了政策发布进程。

三、5G屡屡“打头阵”,源于中国5G产业优势

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2018年首次提出,指的是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2020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又对新基建又做了扩充和补充,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由此可见,新基建不论是早期,还是现在,都是以5G为首。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国家层面的产业战略规划总把5G放在首位?纵观5G产业发展特点和行业生态环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在5G产业领域领先的优势

任何一个产业要形成明显的优势效应,都需要经历长期的积累、沉淀与聚合,包括市场、产品、供应链、人才、资本和产业创新等,中国5G产业的崛起正得益于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一旦形成了产业上的领先优势或头部效应,就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主导优势,并从中获得更多收益。

1)中国超大市场规模需求,为通信产业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迂回纵深,以及足够的成长空间(截至2019年6月底,三家通信运营商的移动终端用户总数达15.9亿户)。众所周知,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行、5G领先的历程。当前中国5G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如华为、中兴等企业,都经历过中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程控机时代,也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打破了欧美先进国家的通信技术垄断。后续通过超大市场规模的历练、持续高研发投入的奋起直追,实现了从跟随、突破、到并行,再到今天5G的领先优势。从最近的中移动5G二期招标结果可见,中国通信设备厂商具备绝对优势:3月31日,中国移动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结果出炉,华为57.25%、中兴28.68%、爱立信11.45%,中国信科(大唐)2.62%。从份额上来看,除了爱立信的11.45%之外全是中国厂商中标。得益于本土市场的支撑,中国5G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2)中国通信设备厂商具备逐鹿全球的能力。目前中国的两大通信设备商华为、中兴,已经在全球大多数国家部署了通信设备,服务于全球几十亿终端用户。并且,通信领域的专利技术也位列全球前茅。近日,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公布了由国际知名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和柏林工业大学联合研究的最新5G行业专利报告。在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中国两家企业上榜,其中华为排第一、中兴第三。报告显示,华为以3147件排名第一,中兴通讯以2561件从原来第五跃居到第三。两者共计申请5708件,拿下34.3%的份额。

3)中国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信息技术人才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核心动力,科技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得益于具有庞大基数的工程师红利释放。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6年底达到9154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200万人,相当于美国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的总和(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4》数据,美国科学家工程师总量为2190万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全时投入研发活动的人数也位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达到371.1万人年,相比美国的126.5万人年(2012年)、日本的89.5万人年(2013年)、英国的36.2万人年(2013年)大幅领先。

4)产业链自主研发与掌控能力不断深化。与5G直接相关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芯片、模组等核心元器件,该部分是我国与海外差距较大领域,国产化空间巨大,部分核心组件已经实现突破;中游主要以系统设备厂商为主,通信设备厂商经历了七国八制的时代,通过产业链的竞争与淘汰,目前全球范围内仅存四家实力与规模具备竞争优势的厂商,即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其中中国占据两席;下游主要包括5G手机终端及相关行业应用, 手机终端等产品已经处于一定的领先优势,5G行业应用基于超大市场规模和国内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基于5G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如AR/VR、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企业数字化转型(云化)、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领域进行的如火如荼。

(二)5G是中国制造业崛起路径上的关键技术

5G是中国制造业崛起路径上的关键技术。2015年提出的实施制造业强国第一个十年计划中,中国制造涉及十大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这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首当其冲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又涵盖六大领域,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这里“下一代通信网络”指的主要是“5G”,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六大领域里居于“首位”。

此外,前美国白宫顾问曾讲,中国五大领域崛起论,包括:5G崛起、一带一路推广、中国制造、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金融科技等。中国一旦在这些领域形成气候,崛起将势不可挡,同样将5G排在首位。

(三)5G与其它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5G与以往的1、2、3、4G不同,更不是简单的4G+1G。5G正在成为全球统一标准(通用技术,也有人称之为“行业数字化的通用语言”),全球主流国家(中国、欧美、日韩、中东等)纷纷加快5G战略布局,无一例外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并基于5G技术特征展开各个行业和领域应用与创新(AR/VR、万物互联、车联网、远程医疗……)。

5G正与其它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成为行业领域和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使能的关键技术。《5G与经济社会白皮书》中这样写道:“未来,5G 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连接人和万物,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方面,5G 将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促进人类交互方式再次升级。另一方面,5G 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场景与移动通信深度融合,预期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 网络。更重要的是,5G 还将以其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的卓越性能,引爆如车联网、移动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总体上看,5G 的广泛应用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使新一代移动通信成为引领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通用目的技术。”也就是说,5G将以其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代通信技术(1~4G)的特性,即大带宽、泛连接、低时延等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去,压缩时空距离,提供沉浸式的业务体验,实现全面互联互通,提高业务协作效率等。

从经济学角度看5G

1)通过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来看5G

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来看,Q=Af(L,K)是包含技术进步因子的生产函数,L 代表劳动力,K 代表资本,A代表技术进步因子,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推动的。

《新基建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文中这样描述了生产函数中的三要素:

劳动力(L):过去我们拥有农民工为代表的大量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工业化过程中,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强大推动作用。当前就业市场出现严重结构性问题,工厂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背后原因是年轻劳动力不愿意从事传统体力工作。新基建有助发展壮大新经济产业,创造适合年轻劳动力工作岗位,大量年轻劳动力将投入新经济产业,促进新经济行业快速发展。

资本(K):过去我们通过基建、房地产、土地等投资,形成了大量固定资产,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品的银行信贷,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资本要素,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未来中国将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的重心正在由电力转向算力,经济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新基建中5G、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本,有效促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技术进步因子(A):对于目前社会存在的传统工厂招工难问题,可运用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同时提升生产效率。新基建还将促进自动驾驶、AR/VR、云游戏、超高清视频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依据生产函数来看,以5G为首的新基建,将从技术进步角度,优化劳动力结构、解决传统资本配置问题,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挖掘新的增长点。这也是国家层面推出新基建的用意和真实目的。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就在于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旨在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要解决劳动力结构优化、社会资源和资本配置等问题。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力,必然将重心放在新技术应用上来。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到信息时代,任何一场工业革命,都是技术驱动和引领的,并以此诞生新的经济模式,当下提出的以5G为首的新基建也不例外。

2)透过新经济看5G

近年来,数字经济和新经济都是很火的概念。梳理一下新经济的渊源与概念,就很容易发现国家在制定发布相关政策时的逻辑,并且能够更好的阐释国家为什么屡次将5G的应用与发展放在各种新兴技术范畴的首要位置。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首次提到“新经济”一词。所谓“新经济”,是指借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诞生的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 不同于传统经济, 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2014年6月3日国际工程大会上主席发表《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主旨演讲中这样阐述: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由此,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驱动,新经济领域诞生出新的产业业态、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构建出新的产业平台。

藉由新经济的渊源和概念的梳理,能够更好理解,前文提到的中国制造十大重点领域里,为何“新一代信息技术”首当其冲。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里的六大领域,为何“下一代通信网络”(5G为主)又位列首位。从新经济,到中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再到5G与新基建。国家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发布,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事实上,中国的新经济政策源自于全球共识,即全球化信息化。对比全球公认的新经济十大领域,与中国制造的十大重点领域,以及最近的新基建七大板块,有诸多相似性。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商务部部长曾说,中国制造是中国对高科技领域的雄心壮志。这个计划旨在将中国打造成为制造强国,将在“大多数你可以说出、拼写出的新科技领域”赢得巨大的市场份额。

3)基于5G的经济贡献看5G

前面从经济学、新经济角度探索了以5G为首的新基建的重要地位。5G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产关系变革,最终将体现在对产业和经济社会的间接影响与直接经济贡献上。

IHS Markit发布的《5G经济:5G技术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报告中分析预测:

- 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

- 到2035年,全球5G价值链将创造3.5万亿美元产出,同时创造2200万个工作岗位;

- 5G价值链平均每年将投入2000亿美元,持续拓展并增强网络和商业应用基础设施中的5G技术基础;

- 5G部署将支持全球实际GDP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在2020年至2035年间,5G对全球实际GDP增长的贡献预计将相当于一个与印度同等规模的经济体——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

CAICT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经济社会白皮书》中指出:作为通用目的技术,5G 将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报告测算显示:

- 2030年,在直接贡献方面,5G 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6.3 万亿元、2.9 万亿元和800万个;

- 2030年,在间接贡献方面,5G 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10.6 万亿元、3.6 万亿元和1150 万个。

这些研究报告正好佐证了,5G成为全球新兴技术领域的新宠,以及全球主流国家在新技术领域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结束语,面对新基建的狂潮,既要认识到新基建之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中的重要性,又不能盲目跟风,过分夸大新基建之于当前经济衰退下的救市能力。保持对新基建的理性认知,以新技术推动长期的产业变革,进而获得产业数字化能力,最终在传统行业领域的存量竞争市场领域挖掘出新的增量空间,也能在新兴产业领域开辟出新的蓝海市场。

END


作者:巴禹

《5G行业应用》特邀专栏作家,超15年TMT领域从业经历,兼任地方政府工信部门特聘专家、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评委、专业技术行业协会顾问。多年的行业实战与积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涵盖5G技术应用、泛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产业领域数字经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5G行业应用」是聚集TMT行业资深专家的研究咨询平台,致力于在5G时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客观、深入和极具商业价值的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利用5G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重构。本公众号专注提供5G行业最新动态及深度分析,覆盖通信、媒体、金融、汽车、交通、工业等领域。

在看点这里

发布了2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6 · 访问量 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475747/article/details/1054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