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著名的100个管理定律点评8 - 竞争决胜的智慧与策略

个人理解: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竞争是压力和危机,催你前行。
成王败寇,双赢需要的是胸怀和职业道德。
市场先机除了进入的时机,最重要是速度,时不待人;以小博大需要对自己和对手的清晰认识。
做大做强,真正能赚钱是市场占有最高的,被记得的只有排名第1的,竞争之地一山不容二虎。
了解自己,除了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

第八章:竞争决胜的智慧与策略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生存的最大武器就是竞争。在这场较量中,对竞争方法、竞争策略以及竞争手段的管理,将成为企业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

81.犬獒效应: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提出者:
 点  评: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同在,竞争是它的最显著特征。竞争是一种刺激,一种激励,也意味着新的选择和新的机遇。竞争出生产力,竞争出战斗力。只有主动迎接竞争的挑战,我们才能成为强者。
 比斯高公司行政主管唐纳·肯杜尔认为:在生意上遇到强劲、精明的竞争对手,是用钱都买不到的"好事"。在他看来,竞争乃是重燃斗志,维持成功的真正力量。"有很多人苟且偷生,毫无竞争之志,最后终于白头以终。对于这类人,我只感到悲哀。打从做生意以来,我一直很感激生意竞争对手。这些人有的比我强,有的比我差;但不论其行与不行,他们虽令我跑得更累,但也跑得更快。脚踏实地地竞争,最足以保障一个企业的生存。"

82.零和游戏原理: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双赢
 提出者:
   点  评:“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
   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83.快鱼法则:速度决定竞争成败
 提出者: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伯斯
   点  评:钱伯斯在谈到新经济的规律时说,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就是快鱼法则。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几乎所有的经营型服务型企业都在用尽全身解数抢占市场、扩大销量。事实上,市场先机稍纵即逝,速度就成为了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此时市场的成败,就不能仅仅以“大鱼”、“小鱼”论,而要看“快”与“慢”了,形成“快鱼吃慢鱼”的结果。
 例如:加拿大将枫叶旗定为国旗的决议在议会通过的第三天,日本生产的枫叶小国旗和玩具就出现在加拿大市场,销售异常火爆,而加拿大的厂商却坐失良机。
 其实,快鱼法则不只体现在市场竞争中,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仍然表现出重要性,即提高工作效率。同样一件事,第一个人用一小时做好,第二个人用半小时做好,那后者就是“快鱼”,他就能在有效工作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他就是优胜者。从整体来讲,如果我们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一种“快鱼”的紧迫感,摒弃丝毫的懈怠和推托态度与行为,多一些责任,少一些借口,最终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我们的企业也就会实现飞速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功。

84.马太效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提出者:《新约.马太福音》中的故事
 点  评::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这种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85.生态位法则(格乌司原理):寻求差异竞争,实现错位经营
 提出者:俄罗斯的生态学家格乌司
 点  评:格乌司做了一个试验:把一个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种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中,几天后,这位中年人发现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都呈S型曲线。接着,他把这两种生物又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16天后,培养基中只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消逝得无影无踪。在其培养中,他没有发现有一种虫子攻击另一种虫子的现象,也未见两种虫子分泌出什么有害物质,只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将大草履虫赶出了培养基,于是中年人又做了相反的一种试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也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据食物中不被大草履虫竞争的那一部分。人们把他这种发现称为,也叫“生态位现象”。
    如果把“生态位”作进一步的解释,那就是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么,它们的寻食时间必定要相互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寻食,老虎是傍晚出来寻食,狼是深夜出来寻食…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出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强者进入弱者的生态领域就会出现“龙陷浅滩受虾戏,虎落平川遭犬欺”的状况;如果弱者进入强者的生态领域中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因此,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
    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因为生物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人类都具有。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即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经验、行业趋势、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位置。人们在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时,往往喜欢从资金、产品、市场来寻找原因,很少有老板是从生态位的角度来寻找原因的。这里所说的“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一是自己所需要的生态环境。所谓“生态位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社会环境为文化、观念、道德、政策等。生态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又对人的创业有直接影响。同时, “生态位法则”,对我们今天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竞争谋略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按格乌司原理,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斥其他物种的侵占,如一山不容二虎,并不是说A山的老虎不能到B山,老虎饿了哪里都能去,不过去了就会发生一场生死搏斗,这种现象在商界叫市场竞争。企业的产品在刚开始进入某个特定市场时,往往没有竞争对手,形成原始生态位或竞争前生态位或虚生态位。但是,只要市场是开放的,均衡的,很快就会有其他竞争者大举进入该市场,形成生态位的部分重叠。如果市场容量极大,大家尚能暂时相安无事,但随着市场份额的相对缩小,竞争就会日趋激烈。企业无论大小强弱,都要像狮子与羚羊一样训练快速奔跑,否则你就会被吃掉。
    在动物界,凶猛动物之间,为了避免因争夺食物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它们寻找食物的时间都是错开的,市场竞争也是如此,如果两个企业同时去争夺同一个市场,必定会造成“两败俱伤”,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是任何企业都不愿意接受的。虽然市场竞争上客观存在的,但竞争策略总是要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只要有可能,就得避开竞争对手的制约,避免双方无谓的争夺,与竞争对手共同谋求发展,实现真诚合作,却能成倍地提高双方效率。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另一方面,竞争的各方都乐意利用尚未有对手竞争的资源转移到不与其物种发生重叠的生态位去,或尽量在少重叠的生态位中生存发展。错开生态位的主要途径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各自形成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生态位不与同行重叠,在市场得到最大利润。
    大自然给每一个或每一群人都提供了一个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生态位,且每一个生态位都具备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要发现自己的生态位,这也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个没有能力与大企业抗衡的中小企业,你就不要去充当老虎的角色,而甘心当一个猴子,猴子的优势是灵活。如温州、宁波等地的中小企业,他们的经营思维是“船小不到大海中去同大船相争捕小鱼,而是在小河里捕大鱼”。因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它有反应快、应变能力强的特点,这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中的优先地位。”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选准了“生态位”,干什么都容易成功,偏离了“生态位”,干什么都容易失败。纵观成千上万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生态位”的得失制约着结果,同样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为什么在此地能成功,到彼地不能成功;同样的一个平台,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不能成功;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前期能成功,后期不能成功。这些都是“生态位”在起作用。
    可以这么说,吃老鼠的猫即使成了老虎,充其量也只能吃狼吃狗,决不能吃狮子吞大象,这就是“生态位现象”。
    好企业并不是一年能赚几个亿或几十个亿的企业,而是长盛不衰的企业。自然界检验一个物种成功的尺度,是看这个物种是否能延缓下去,而检验一个企业的成功尺度是看这个企业能否生存下来,能否长久生存下来。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赛跑。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不是强大,而是生存,能生存就是最好的企业,偏离自己的生态位去做强者的企业,非垮不可。世界上的好企业都是百年不衰的企业。如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120年)、可口可乐公司(115年)、吉列安全剃刀公司(100年)、法国的人头马白兰地酒业公司(241年)等。而这些百年不衰的公司往往都是选准了自己的生态位。这些企业既是强者又是适者。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是对自己“生态位”的高度发挥。在动物界,老虎是强者,但因为人们的开发,老虎在慢性饥饿中减少,而被视为弱者的老鼠,人们虽然天天灭,然而还是到处都有,因为老鼠的生态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它可以避开老鼠药和人们的棍棒生存。因此,谁适应大自然创造的法则就可以生存下来,否则就灭亡。
    一个企业的成败的原因有很多,“生态位”应该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要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86.猴子—大象法则: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提出者: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亨德森(Bruce Henderson)
    点  评:大象可以踩死猴子,但猴子也可以骚扰大象,使大象遭遇挫折。 大象体积越大,猴子的胜算就越大。大象——规模庞大的公司;猴子——行动灵活的小公司。任何一家公司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在市场上竞争;要竞争,必须有市场分析和一套完整的策略。
 哈勒尔公司在1967年时凭借买断的“配方409”清洁喷液的批发权,已占据美国清洁剂5%的市场,几乎50%的清洁喷液市场。后来,家用产品之王——宝洁公司开始眼红。它推出了一个叫“新奇”的清洁喷液。哈勒尔的生意遭遇到大的问题——显然,它不是宝洁的竞争对手。
    按照宝洁的习惯做法,它在创造、命名、包装、试销和促销“新奇”这个产品时,郑重其事,声势浩大。在全国展开大笔资金投入的广告攻势。结果在丹佛的试销小组报告:“所向披靡,大获全胜”,因此,宝洁在喜洋洋的气氛下,信心十足。
    哈勒尔感到了恐惧:他得到的信息表明他即将被踢出清洁喷液的市场;他要垮掉:他必须冷静下来,设置对抗的策略。
    哈勒尔决定采取三步:1、扰乱对手的视线;2、打击对手主管人员的信心;3、限制对手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因为销量不佳,难以抵补已投入的大量资金而撤出这个“新奇”产品项目。
    首先,宝洁在丹佛试销时,哈勒尔从丹佛撤出自己的“配方409”。当时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第一种,全部把自己的产品从货架上搬走;第二种,先中止在丹佛的广告和促销,然后停止供货,渐渐使商店无货可补。以上两种撤货形式实际分别是哈勒尔第一步“策略”的二种选择。哈勒尔选择了第二种,因为如果选择第一种,很容易让敌人发觉。哈勒尔成功了。宝洁主管人员认为“哈勒尔已不在市场了”。
    接着实行第二步。在宝洁“新奇”大面积上市,正准备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席卷攻势”时,哈勒尔将“配方409”以原来价格的50%倾销,本来已经飘飘然的宝洁,此时却感到措手不及。
    同时实施第三步,哈勒尔用广告来大肆广而告之:“优惠期有限!”结果一般的清洁喷液消费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购买了可用半年以上的“配方409”清洁喷液。——也就是说,宝洁的“新奇”再好,甚至即便也跟进降价,但消费者在半年内也用不着再买此类商品了!
    在信心打击下,产品上市就严重滞销,宝洁内部开始认为“新奇”是项“错误的产品”,在议论纷纷中,不得不撤消了“新奇”的生产销售计划。
    哈勒尔赢得很险。——小公司都这样。但它这只精灵的猴子知道大公司的心理:自信,花费大量的开发、销售费用,不密切注意小公司的动静。它成功地躲开宝洁这只大象的脚步声,然后,迅速打击大象的信心,把这块市场上的草木全吃光,大象看到没有食物,尽管远途跋涉而来,也只能离开这里!

发布了243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2 · 访问量 2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2841352/article/details/10531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