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件知识点整理1

“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不是很重点):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 人们把 1983 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出现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不是很重点):(口诀:草草建鹰)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电路交换的特点: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传送计算机数据效率低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路由器: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关于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分层的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五层协议: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网络层(network layer)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实体、协议、服务 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发布了1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7 · 访问量 48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ipi_lovelygirl/article/details/10556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