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概述

计算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计算机的四代变化

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电子管时代。特点: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使用机器语言进行编程,主存用延迟线或磁鼓存储信息,容量极小,体积庞大,成本高,运算速度较低。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时代。特点: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运算速度提高,主存使用磁芯存储器,软件开始使用高级语言,有了操作系统的雏形。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1)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特点: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开始取代磁芯存储器,高级语言发展迅速,操作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分时操作系统。

第四代计算机(1972-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特点: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产生了微处理器,并行、流水线、高速缓存和虚拟存储器等概念用在了此代计算机中。

计算机元件的更新换代

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书目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价格下降一半。

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为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做出来很大的贡献。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面向机器的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面向问题的高级语言。与此同时,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性能提升的各种系统软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操作系统。

计算机的分类与发展方向

电子计算机可分为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按用途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又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硬件是指具有形的物理设备,是计算机系统中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软件则是指在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及文档。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早期的冯·诺依曼机

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将指令以代码的形式事先输入到计算机主存储器中,然后按其在存储器中的首地址执行程序的第一条指令,以后就按照该程序的规定顺序执行其他指令,直到程序执行结束。

“存储程序”的思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以此概念为基础的各类计算机通称为冯·诺依曼机,其特点如下:

1.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2.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代码表示且以同等地位存于存储器内,并且可以按地址寻访。

3.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4.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在特定条件下,可根据运算结果或设定的条件改变执行顺序。

5.早期的冯·诺依曼机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通过运算器与存储器传送数据。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VVLY/p/907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