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相关知识

 

1.三节课业务增长操盘手实战营

1.1操盘手成长路径

光有璨:操盘手特性

  

  

  

1.2商业底层逻辑、业务模型认识

商业系统中三类模型:

  • 商业模式:通过什么手段挣钱,以及挣钱系统是怎么成型的?
  • 商业经营模型:重点在于“成品”和“利润”的视角,评估+管理各组织部门
  • 业务模型:重点在非常细致、明确的“业务运转链条和模式”

  

梳理业务模型的意义:

  • 早起业务:搞清楚:未来的模型样子?我现在最重要的假设是什么?
  • 成熟业务:搞清楚:你该重点关注什么信息和贡献什么价值,如何在一家公司里不跑偏?

不同阶段对业务模型的思路

偏离业务模型的负向案例:2B公司,搞了10粉丝、写10W+文章,但跟业务没啥关系;A/B轮公司,花了很多钱,做了几个特别牛逼的活动,但无法回答对业务的帮助是什么?;

流量增长的核心因素:内容话题争吵、大V行为等(若偏离核心因素,行为动作很可能无效)

  

业务模型分类

1)全局业务模型:驱动商业价值提升;生产、供给、交付、效率提升导向的各种业务模和系统。

  

2)局部业务模型

局部业务模型逐步成型的实例

  (三到四个月梳理)  

  (大概花了一年时间)

简单案例示例:

1.3如何找到业务增长破局点  

Part1:如何找到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OMTM(One metric that matters):唯一重要的指标

在制定业务的增长模型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业务的北极星指标。为什么要去了解北极星指标呢?

第一,你需要理解增长需要在用户体验和企业价值之间做平衡,既不能一味追求用户体验而不去考虑企业的盈利,也不能为了增长而粗暴地伤害用户的体验。而合理的北极星指标,就体现了用户体验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平衡。

第二,北极星指标能够让业务团队知道在未来阶段需要优化的方向,再通过合适的团队结构和协作机制,劲往一处使,并及时获得资源协助,而不是各忙各的,一盘散沙。

第三,在多数公司里,衡量产品或运营团队工作质量的指标是业务数量,而不是业务的最终效果,比如上线了多少个版本,全年文章阅读量是多少。而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不是以业务效果为核心驱动力,产品或运营团队就很难对业务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它的存在,能帮助产品经理和运营对结果负责。

对个人:指导日常决策;对团队:决定细分目标;对公司:指引前进方向;

  

  

如何制定北极星指标:(三步法)

  1. 明确商业目标和用户价值:找到二者交集
  2. 列出备选指标:通过6个标准进一步筛选
  3. 确认最终北极星指标:结合公司情况和战略决定(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活跃的概念不清晰;日观看的视频的用户数在观看录音数量的标准上不够清晰;先导指标一般为行为指标而不是结果指标。

 

  

  

  

下面会通过猎聘、JIRA、小红书这3个案例,来进一步理解

  • 如何制定北极星指标
  • 用户群体不同,如何制定统一的北极星指标
  • 在不同的阶段北极星指标会有什么样的演变

猎聘:薪资提升;猎头推荐;名企招聘;免费招人。

  

  

公司发展为了赚钱无可厚非,但不能杀鸡取卵,在设定北极星指标时 也需要主要某个关键行为指标以预测风险,监控可持续性发展,比如小红书为了增加盈利,内容越来越营销化、质量变差,造成用户流失,长期盈利能力降低。

Part2:构建增长模型

>在确定了北极星指标后,我们就需要拆解这个北极星指标,找到对北极星指标有影响的细分指标,换句话说,也就是构建自己业务的增长模型。为什么要构建增长模型呢?实际上就是你需要把不可操作的一个结果(北极星指标),分解成可以操作的细分指标,然后通过影响这些细分指标来改善最终的结果

通过输入控制输出

  

构建增长模型三步法:

  1. 定义北极星指标:代表产品价值被用户体验到的理想状态
  2. 绘制用户核心转化路径:记录一个用户从对产品一无所知,到体验到产品核心价值所经历的主要步骤
  3. 组长增长模型:给用户核心转化路径的每一步,都找到一个对应的细分指标,根据增长模型框架,把各个细分指标放进去,并填入具体数值。

案例示例

  

  

应用增长模型

  • 找杠杆
  • 摘线头
  • 搭乐高

  

  

  

  

  

  

  

案例示例

总结

课程中讲到了从增长模型中找到增长机会的方法,也就是先把增长模型尽可能细分,然后:

  • 和行业平均值对比
  • 通过用户分群分解增长模型
  • 简化业务

在数据分析、激活、留存等章节,我们还会介绍更多找到增长机会的方法。

在搭建完增长模型并拆得足够细后,你可以先评估增长模型的变量中,哪一个最容易实施增长手段、实施后对增长指标的影响又比较大,或者哪一个变量提升后会对其他变量也起到很大的影响,这个因素就很有可能是接下来你需要聚焦的领域,然后围绕着这个领域直接实施增长手段,或者是做实验。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某B端业务增长负责人,你可以得出这个一个增长模型:收入=线索数*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这时候看下哪个变量是最核心的变量:

A、假设公司目前线索数不够,那么线索存在于市场上吗?是的。别人能找到吗?别人能。我们呢?假设当前我们不比别人差,所以也可以。那为了让核心变量理清,我们这里就假设这是个确定信息。(无非是摘到4000条线索还是2000条的区别)。

B、假设公司目前客单价和市场相比并不高,所以基本不太能降低,而如果客单价不提升,也不会有问题。

C、转化率如何提升?这时候你可能发现,这是个核心问题了。也就是,我们能找到客户,但客户不下单。

于是,如何寻找增长机会的问题,就拆解变成了如何提升转化率。而转化率=销售个人能力*产品价值符合用户需求

这两个变量怎么找到“核心变量”?我们继续推理:

产品价值如果不好,客户买完我们的产品就应该不续购了,但事实上,客户买完我们的产品就会立刻继续下单。所以,这一点虽可能有瑕疵,但可以假设为常量。

剩下的变量就是——以销售个人去售卖复杂的培训产品,其能力和经验都是不足的,即便大家意愿很强。那怎么办呢?你可能又想到了两种方法:

A、把产品标准化,降低售卖难度。

B、通过一些工具和内容,帮助销售降低产品售卖难度。

这样,就找到了潜在的两种增长手段。

同理,每个公司、每个部门、每个团队、每个岗位也可以用类似的公式去衡量,比如运营有运营的公式,产品有产品的公式,财务有财务的公式,销售有销售的公式,研发有研发的公式……我们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求解和优化公式的过程。

无论自己是不是在做增长黑客,都建议大家找到这样的公式,工作才会有法可依。否则都是凭感觉和直观印象。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找到北极星指标的整体思路:

1.通过PMF分析,评估当前产品是否可以做增长——如果明显没有达到PMF,还处在最初的产品探索期,就不适合制定北极星指标

2.判断产品当前阶段的增长重点。增长重点会影响当前产品的北极星指标制定。比如说如果你的产品处在成长期,市场也是增量市场,确定了增长重点是拉新,那么北极星指标就很有可能是拉新相关的指标。而等到产品进入成熟期,增长重点是变现时,北极星指标就可能变成营收或相关指标。

3.通过商业目标和用户价值的增长闭环图,找到二者的交集

4.找到备选的北极星指标

5.通过北极星指标的6个标准,进一步筛选北极星指标(这一步是对前一步的辅助方法。如果前一步不能确定,则需要做这一步)

6.结合公司的情况和战略决定最终的北极星指标

如何看待北极星指标这个概念?

北极星指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公司创造出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价值,并且持续不断地让他们从中受益,然后你选择这个价值的一小部分,成为商业变现的方式。

所以找到商业目标和用户价值的交点,是制定北极星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北极星指标的6个标准进一步筛选,是辅助的一步。

另外,关于北极星指标,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没有绝对正确的指标,只有当下最重要的指标对产品合适的北极星指标,也有可能不止一个。

北极星指标提出的背景是,很多公司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所以无法衡量公司做得好不好,更别提在日常比较高频率地去衡量公司的进展了。而北极星指标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确保大家所有人都能明确方向,明白这个公司到底想要做什么,然后把大家聚焦在一起。

但是在具体运作的时候,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公司的运作情况,以及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要去看很多指标的。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要先找到北极星指标,然后把它拆解细化,搭建出增长模型。当然,增长模型里的指标也不能够覆盖一个公司需要关注的所有指标。因此,千万不要把这个概念神化。

如何理解北极星指标的用户价值?

描述用户价值有两个原则:

  • 是通过产品来实现的

  • 描述要具体

比如KEEP,最终的目标是帮助用户养成健身的习惯,还是健身,还是用最少的时间健身呢?不论其中哪一个是用户价值,养成一个健身的习惯就太抽象了,而且跟你的产品不直接相关。

再举一个例子,Facebook最终的愿景是要连接世界上的所有人,但是用户得到的最直接的价值可能就是满足社交的需要,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描述,并且是通过产品去实现的,那么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描述用户价值的方式。

如何理解先导指标和滞后指标?

你在开车的时候,当你可以随时看到油下降了多少时,油快不够了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提前加油。但如果你平时看不到油量的变化,车都快没油了,才给你一个提示,那你就来不及去加油了。

先导指标和滞后指标也是同理。先导指标可以帮助你去实时衡量目标完成进度怎么样,公司的运营情况怎么样。当公司运营情况出现问题时,能实时反馈在先导指标的数据里。我们愿意去选先导指标当做北极星指标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有机会去影响它,去改变它,比方说当我们看到某社交产品的用户活跃程度下降了,还可以去立即做动作去改善。

而滞后指标则无法实时反馈公司运营情况中的问题,通常都会延迟反馈,一旦从滞后指标中发现出了问题,就已经太迟了。但在实际业务中,由于我们关心的很多指标都是滞后指标,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按照对指标的关心程度,优先选择一个滞后指标做为北极星指标。

比方说如果你是一家2B公司,会服务很多大客户,如果你把到月底跟大客户结账时会收到的钱当做指标,当你看到这个指标是多少钱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可能有的公司已经取消了产品续订计划,有的公司可能还没有在用这个产品,但是他们还在付你的钱。所以如果你只是看月底收到了多少钱,你就没法根据指标判断运营情况,并采取行动。

公司产品线复杂,如何制定北极星指标和拆解增长模型?

如果是一个产品线比较复杂的公司,比方说美团、网易、腾讯、头条、汽车之家等等,业务线很复杂,用户可能会有多种行为路径,比如从小程序、APP、公众号等进入,体验到买电影、外卖、美容券、理发等,然后完成一次消费,完成点评等。

那么对这种有多个产品线或业务线的公司来说,如何制定北极星指标和构建增长模型呢?

关键还是看产品在什么阶段,然后拆分到具体产品。比方说对某些公司来说,早期的增长重点可能是用户数,后期的增长重点是营收,那么有多个产品线的公司,如果处在后期,就可以把营收这个指标拆到各集团,然后集团拆到产品线,最后定具体产品的北极星指标和增长模型。

有C端和B端双方用户的产品,如何制定北极星指标?

对有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平台型产品,如果两端对产品来说都比较重要,有一种制定北极星指标的方法是,可以看哪一端对产品来说更重要、角色更关键,就以这一端构建,但是另一端要变成增长模型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如何构建增长模型)

举个例子,淘宝的北极星指标可以定为收入,意思就是说当前C端用户对淘宝来说更重要。但是如果想要衡量B端商家的数量这个指标,那么就可以把商品供应量这个变量放到增长模型里,这样两端指标都可以衡量了。

而像三节课这种公司,虽然有B端和C端,但是最主要产品只有一个,就是线上课,这种情况下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像如上介绍过的产品线复杂的公司一样,拆到各个业务线去制定指标;

或者把最主要的业务拆出来,其他不是重点发力的点,就不把放在北极星指标和增长模型里。

所以总结来说,方法有3种:

1. 把相对不重要的一端放到增长模型里衡量

2. 拆到各个业务线里单独制定指标

3. 不是重点发力的业务,不放在北极星指标和增长模型里

构建精细的全定量增长模型

                                      ——4种增长模型:从简单粗略到复杂精细

  

  

   

  

  

  

  

Part3:实战应用

                          ——根据公司北极星指标制定团队指标及策略

  

  

 

 

 

 

 

 

 

 

 

 

 

 

 

发布了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 · 访问量 9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427070/article/details/10562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