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不逻辑》之前言

几年前《罗辑思维》开播,我刚开始看就喜欢上这栏节目。如同罗胖在片花里说的,古时候有些有钱人懒得自己看书,就请人读书给他们听。我虽不是有钱人,却很理解他们懒得看书,却又想听书,看似矛盾的行为。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对视觉信息敏感,另一种对听觉信息敏感。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同样是一段文字,如果你看过后印象比较深,就属于前者;如果你听过后记得比较多,就属于后者。我就属于后者。从小上课听讲都很轻松,听力课比起同学来也是过耳不忘,日常生活中对说话声也特别敏感。这个早年读书时的优势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渐渐不明显,以至成为劣势。大多数时候没有人会把所需的信息读给你听,大量书籍资料文档都要自己读,而环境中的杂音特别是说话声却更容易进入大脑。很晚我才在图书馆的一本心理学书上无意中看到科学家的这项研究发现,终于对自己几十年来表现的差异有了更好的理解。既然对烦恼的原因有了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意识地扬长避短。

梁文道曾多年主持一档《开卷8分钟》节目,他对书的介绍十分精当,只可惜每期寥寥8分钟,听众不可能对书的内容有更多细节的了解,如果感兴趣还得自己找来看,当然这就是节目的宗旨。看罗胖新的读书节目,我高兴的就是时间充足,罗胖可以用生动的语言重述一本书的大致内容。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书大多有趣有益,不像《百家讲坛》成天说些夺嫡真相嫔妃秘闻,不是宣传君明臣贤的道理,就是讲述后宫深院的八卦,西风东渐这么多年,希腊的哲人、罗马的共和、启蒙的思想、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昌明,这一切在百家讲坛上都没有一席之地,仿佛国人感兴趣的还是几千年皇帝的成功史。

不过好景不长,《罗辑思维》给有钱人读书的那个片花没有了,这也许象征着罗胖不再甘心于仅仅做一个述而不作的讲述者,而总是要总结出自己的道理。开始还仅仅是说一些古人的模凌两可、似是而非的人生启发,像所谓曾国藩的不纠结、李鸿章的成功学;渐渐地还要看出古人活法的现代意义,又或者将他心醉的互联网和未来理论生搬硬套到过去。例如从卢梭的人生看出现代知识人要不拘一格走出能赚钱的成功新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不谈也就罢了,从这样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生履历竟然能提炼出博士学位没价值,要用创新思维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探索出独特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多赚钱)这样的理论。且不说他对卢梭的所谓成名的非正统路径的解读是否正确,一名伟大天才取得成就真的可以有方法让普通人复制?那么我们或许可以从居里夫人的经历总结出女生若要当科学家先要干几年家庭教师,从爱因斯坦的人生得到教训要得诺贝尔奖重要的不是去读一个博士学位而是先找到一家专利局工作,遵从比尔盖茨的路径大学辍学就有希望创办另一家微软。罗胖说别把科学想得太高端,读化学的博士生有两年时间都在刷瓶子。量子化学计算、气象色谱分析、高分子聚合过程控制……王小波说对不了解的东西人们总倾向于想得太浪漫,罗胖看来在这方面一点都不浪漫。在现代知识爆炸、学科日益细分的背景下,要从事任何领域的科学研究作出贡献,读博士都是必由之路。罗胖更关心或者失望的,或许是国内的社会科学领域,在行政化政治化的桎梏下,再加上报酬不合理,很多读书人确实会迷失和苦恼,但罗胖得出的不是一般人都能得出的结论——教育系统有弊病亟需改进,而是说思维上来个华丽转身,就能在社会上名利双收,实现自我价值。象牙塔外真的就是一片清明,万众创新真的是原来大家太傻没想到发财之路?

将互联网和未来理论生搬硬套到过去的例子也很多。例如说到南明兵败如山倒,竟然总结出是因为没有去中心化的多元结构,是因为罗胖对计算机网络服膺到五体投地吗?这么说来,国共战场上派系众多的国军比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共军应该是更去中心化啊。实际上,如果说中央集权的体制在人类社会中有什么用武之地,那就是军队。因为军队的使命就是破坏,在这一点上集权比分权的效率高得多,与此相对的就是和平时期在建设和创新上,自治分权的体制比专制集权的体制高效得多。古今中外的军人都以服从为天职。即使在美国,军人中也不会像在市民中那样讲民主。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军相遇,一方士兵是没有思想只会服从的斗士,一方是众人各有主见作风民主的战士,打败仗的肯定是“去中心化”的一方。

总而言之,如果忠实地介绍和解说书本的内容,罗胖就做得很出色;如果要从书本中的事实和案例提炼出自己的理论,或者用自己设想出来的实例印证书中的理论,罗胖往往就能从所有选择中找出最不可思议的。换句话说,罗胖一直都表现得很好,直到他开始提出自己的理论。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心里会骂,YOU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说老实话,我确实做不到。前面也说了,我资质驽钝,光一个星期内读两本厚厚的书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就达不到。但是纵然球踢得不好,一个人也是有权利评论C罗的球技的。这个道理,我相信一向提倡理性自由的罗胖的粉丝都了解。在本书接下来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大家就请把注意力放在我吐槽得有没有道理。

《罗辑思维》的广大粉丝不要误会,我对节目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和罗胖也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我个人对胖子总是有好感的,更何况一个节目上大多数时间都笑容可掬的胖子。我称呼罗振宇先生为罗胖,也丝毫没有轻蔑和调侃的意味,只是这是他的自称和大家对他的称呼,叫起来亲切自然一些。而且在一本吐槽的书里一本正经地称呼罗振宇先生,反而破坏了欢乐的气氛而显得不怀好意。

本书的写作,于我而言是吐槽症发作,对广大观众来说,大概就像看完电影之后读一篇影评一样。我的希望是如果把《罗辑思维》比做咖啡,这本书就算是咖啡伴侣吧。《罗辑思维》如果对培养理性思维有益,那本书美其名曰对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些好处。罗胖说得没错,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很多东西都与我们前辈经历的不同了,包括热门的节目往往吐槽也是热烈的。所以就让这本吐槽的书成为《罗辑思维》火热的印证之一吧。

本书吐槽的对象都取自今年也就是2016年的节目。原因是时间上比较近,读者对节目的内容还有印象。体例上是先简述罗胖的一段话、观点或者例子,然后吐槽我的感想。罗胖的话列举得很简短,因为全面引述的话太耗费精力了(一期节目转录成文字可有1万多字啊),而且有抄袭和增加字数之嫌。至于是不是断章取义,看过节目的朋友应该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以上摘自《罗辑思维不逻辑》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tarrow/article/details/5175123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