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自我修养》读书笔记——计算机硬件结构与CPU

早期的计算机没有很复杂的图形功能,CPU的核心频率也不高,基本上跟内存的频率是一样的,它们最后都是直接连接在同一个总线(Bus)上面。由于I/O设备(如键盘、鼠标)的速度与CPU和内存相比还是慢很多,当时也没有复杂的图形设备,显示设备大多只能输出字符。为了协调I/O设备与总线的I/O控制器。早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如下图:
早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所有的I/O设备都是通过对应的I/O接口连接到总线上面
后来,由于CPU核心频率的提升,导致内存的速度越来越跟不上CPU的速度,于是产生与内存频率一致的系统总线,而CPU采用倍频的方式与系统总线进行通信。随着图形化系统的普及,加上3D游戏和多媒体的发展,使得图形芯片需要和CPU之间进行高速传输数据,慢速的I/O总线已经无法满足图形设备的巨大需求。为了能够协调CPU与内存、高速图形设备,人们专门设计了一个高速的北桥(Northbridge, PCI Bridge)芯片,以便它们之间能够高速地交换数据。
由于北桥的运行速度非常快,所有如果把低速的设备也全部接入到北桥上面,北桥就既要处理高速设备又要处理低速设备,设计就会特别复杂。于是人们又设计了低速设备——南桥(Southbridge)芯片。磁盘、USB、键盘、鼠标等低速设备都连接到南桥上面,最后由南桥进行汇总之后再连接到北桥上。20世纪90年代的PC机在系统总线上采用的是PCI结构,而在低速设备上采用的是ISA总线。
SMP与多核
在过去的50年里,CPU的频率从几十KHz到现在的4GHz,提高了数十万倍,基本上每过18个月就会翻倍,但不巧的是,从2004年以来,CPU的频率仿佛到达了瓶颈一般,再也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主要是靠物理方式对CPU的频率进行提升,如果不从CPU的制作工艺方式去改变,那将很难再用新的突破。
如现在所见,CPU的频率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再有突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性能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人们考虑增加CPU的数量来提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对称多处理器(SMP,Symmetrical Multi-Processing),简单地讲就是每个CPU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相互对称。按平常的道理讲,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应该与CPU数量的增加成正比,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的程序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分解为多个完全不相干的子程序。就好比一个女人花10个月生一个孩子,但10个女人并不能1个月就生出一个孩子。SMP虽然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但是由于SMP中的每个处理器都要通过倍频的方式连接到系统总线上,成本较高。因此只需要连接一次系统总线的多核处理器产生了。
多核处理器
多核处理器(Multi-core Processor)就是将多个CPU合并在一起,共享较为昂贵的缓存部件,并只保留CPU的核心,从而构成了多个核心在一个CPU当中。实际上多核处理器是SMP的简化版,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小,只是在缓存共享等方法有细微的差别。

发布了1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 · 访问量 597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5149975/article/details/1036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