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领略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史

 

过去人们认为技术阻碍了田园般的天真无邪的生活,现在把它誉为合众国的道德内核;过去人们攻击技术为失业与社会解体的征兆,现在吹捧他是职位的创造者,是开启繁荣社会和安乐之门的钥匙;过去人们质疑它是战争的潜在者,现在赞美它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

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权力的国度,其他工业化国家均在他面前俯首称臣,世界上的资源均由他处置。改变这一切的,都来自于工业的发展,那个期初人们厌恶的工业,而此时,他们所厌恶的却给他们带去了一切。

可见工业发展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以前相信上帝到后来相信科技的一个发展过程。

这本书就像一本长长的故事书,讲述了美国工业技术发展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本书的作者 戴维•F•诺布尔。他生前写了许多书,人们公认的最重要的一本就是《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原因在于他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技术的发展过程。 这本书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

1、 技术的进步并不是达尔文主义式的,而是受到了政治、经济、管理、社会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 当代关于技术进步的主流看法认为一种“成功”的技术,一定是以某种“必然”的方式演变而成的。现代技术进步的意识形态隐含着这样一层假设:技术进步的历程如同自然选择。它假定人们考量了所有可能的技术方案,公正地评估了各自的技术优势,最后根据冷冰冰的算计来对它们做出判决。因此,任何成功的技术——为人民所广泛接受并最后成为某个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必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接受了工程学的严格考验,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它是最好的,因此它最终成为技术进步的单线进步路径中并经的阶梯。 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它将技术发展视为一种自发中立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将其视为一种理性的、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过程,而未涉及到人、权利、制度、价值观等等。它留下许多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技术?对谁而言是最好的?为什么是最好的? “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不是经济概念或者技术概念,而是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事实上技术很少经过严格的“自然选择”。它们所以在经济与技术上可行,是在人们决定利用社会剩余对它们进行研究和制造之后。人们的决定不仅仅是根据此前就对其经济与技术潜力进行的估测,还受到那些有权力制造它们的人们的政治利益、热情预期和文化冲动的影响。

2、 当前技术的发展朝着工人地位下降、管理阶层在生产过程中取得越来越大的支配权的方向发展 这个观点与第一个观点是一脉相承:既然技术的发展不是中立的,那么主导技术发展的人必然会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引导技术进步的方向。而这些人正是由军方、科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

二战后的美国因为种种原因,准备扩张各种军需,比如飞机等等,因而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大批的机床问世,暂时是满足了当下的需求,但是眼下的问题是:在1940年,全美范围内只有28%的机床是10年内生产的,到了1945年,这一比例快速上升到了62%,就像一开始人们预测的那样,这对该行业造成了二战后的“宿醉”。大量的机床将会被人们认为是淘汰剩余的,被低价抛入市场,这将使机床行业产生了严重的衰退。

政府提高要求,生产商就加大力度,提高生产质量,从而促进了机床的发展,机床与电子工业密切相关,其为新型机床提供了电动机和自动控制设备。在那个大萧条时代,军事产业联合体将产业与军方联合起来,同时也使科学与两者结盟,同时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人们对技术的优越性的信仰让位于对技术导致失业的担心,然而在科学界里,认为科技导致进步的信仰者门不得不力图辨明自己的观点,而工程师阶层持续蔓延的失业则进一步磨耗这一信念。

《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这本书似乎一直在介绍美国在二战以后是如何备战军队,如何将工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中间经历了许多,包括美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大学、研究所、公司去研发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侧面也反映出了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发展史。当然这期间也正是工业更新换代的重点期。

有需求才有要求,有要求才有压力,有了压力以后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才造就了一大批工程师,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可以进行专业测试的技术人员,也发明了很多新型的东西,当中也包括初期应用于工业计算的计算机,由于初期的计算机都是机械化的,造成很大的磨损,对精度有所降低,所以后来也对其进行了改进,虽然现代的计算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赫尔曼和查尔斯的工作,但它的诞生仍归功于当时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研究。当然,不仅仅是计算机,还有其他的发明,包括在电子领域的一些发明,还有一些现在也仍然被广泛应用,却不过时的工程理论,比如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系统,其实在当时已经被研究而且成熟应用,在《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这本书里面详细的介绍到了其中几个现在仍然在用的例子,可以说科技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却永远也不过时。

可能正是美国政府在筹备这些计划当中才推进了科技的发展,如果让它随着社会的脚步,慢慢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能也就比现在晚几十年。也只有政府的需求,才能把全国这么多优秀的工程师聚在一起,共同研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才会有后来的成就,还衍生出了很多别的门派,比如“运筹学”等等,这些都是在工业革命下的副产物,放在现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这些基于计算机的新技术,被用于维护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正是现存政治和军事力量,才得以让一大批科学家实现他们的奇妙的想法。这些新技术和新理论在形式上具有决定论的特征,并且蕴含内在的强迫性力量。同时也反映了那些社会权势阶层的需要,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控制权力,让他们继续自以为全能的妄想。自此,科学界与权力阶层,在精神上和行为上走到了一起,共同维持一种总体控制的世界观。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在写一个人的经过,时间联系的非常紧密,当然在空间上也有所联系。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推动自动化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了各种经济的,政治的和技术的目的,其中一条重要的力量就是工程师的热情,他反应了人类对自动化和遥控的崇拜。”可以看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不单单是在技术的层面,也关系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层面。这本书更像一本小说,每一个细节都介绍的很详细,比如计算机时如何进步的,工程师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包括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这本书最大的两点我觉得还是数据,每一项数据都体现的非常具体,更像财经类的书,这更加反应了那句话“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与经济密不可分。”

工业自动化的发展给工人门带来了巨大的福利,那就是工作岗位,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因为生产量的需要,工人的岗位增加了十几万甚至更多,这是我最喜欢本书的地方,所有的细节都用数据来说话,虽然数据是客观的,但也是最真实的。

但后来随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工人的岗位也随之下将,不但将现有的工人裁员,还停止了对新员工的招募,这样对工人们就变得非常不友好,不但失去了工龄、还有工资以及相应的福利。其中一部分人只是短暂失业,很快他们就会找到另外一份工作,但是对那些不太幸运的人来说,他们将永远失去了工作。

前面说到,以前人们质疑技术是战争的潜在者,后来又称赞他是职位的创造者,现在他又让这些工人失业了。工人失业,其职位由可以不加入工会的技术人员所替代,这对工会来说其成员的地位更低,更少可供利用的资源与缩水的权力。

但是工会也曾站出来给工人说话:“不应该单独让工人来承担这种社会收益的成本,因此工厂应尽可能多的维持工人就业的机会。”,也曾一度闹过罢工。

1964年,《石油和天然气杂志》信心十足的报道:“自动化使得主管人员在无需工会会员的操作工的情况下有效运转工厂,他打败了石油化工原子能工人协会。数年来工会从未赢得一次罢工,其中有三次大的罢工,他们既损了钱,又丢了面子。”这就是自动化,既可以实现高速、大量、高精度、低成本的作业外,还可以抵消不必要的成本。所以导致工业代替工人,工人最后失业的悲惨局面。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决不可以认为,我们名之为“机器”的那个事物,是技术自身无意识的副产品,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灵巧改进而最终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最终领域。恰恰相反,机械规律以及许多原始的发明创造本身就是为实现机械式生活方式而由意识努力的结果;隐藏其中的动机并不是技术上的效率,而是效率他人的神圣或权力,机器扩展了这些目的,并为他们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物质手段。这是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发明》上发表的一段话,社会选择既体现为那种轰轰烈烈的斗争,也存在那种点点滴滴的渐进式决策的形式。有些人不理解机器研制中所包含的社会选择,这暴露出他没有能力观察到这种积累性的效应,当这些效应最终聚集起来爆发的时候,他们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完全外在的、非人的力量。

初看这本书,以为是一本社会简史,因为他从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说起,看到后面,又以为这是一本专业性的书,因为他也从专业的技术角度去看待、理解问题。其实这些发展简史也好,专业书也罢,他都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从工业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技术更新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与改变,带我们看不一样的工业。

总之,“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可行性”并不是什么经济概念或技术概念,正是我们的意识形态遗产所指出的----而是政治和文化概念。现存的各种技术很少经过极其严格的系统的“自然选择”。他们之所以在经济与技术上可行,那也是在人们决定利用社会剩余对他们的研制与用途进行投资之后。人们的决定并不仅仅是根据此前就对其经济与技术潜力进行的估测,还受到那些有权利制造他们的人们的政治利益、热情预期以及文化冲动的影响。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技术一生下来就是平等的。虽然所有的新发明总是处在现存的“技术方案”之外,并对人们工人的技术方式构成了挑战,因为人们是带着怀疑与警惕的眼光来看待它的。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对那些不符合期望技术的新发明进行检验,而所谓的检验,根本就不是经济与技术检验,而是政治与文化的检验,因此他们必然会失败。

书中也提到了有关技术进步的达尔文主义观点对适者生存原则赞扬备至,事实上,他所鼓吹的,与其说是技术或经济上的优越性,不如说是社会权利的强大。对这种观点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合法化的问题,他认可社会权利及其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权力所做出的选择给予辩护,并赋予一种命运决定的尊严。在这样做的时候,他蒙蔽了整个社会,让人们看不到多种可供选择的技术路径,也看不清社会自身的历史、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的现实。出于这些原因,任何重新构建那些失败的技术方案,沿着那未曾选择道路的前进,可以同时实现几个目的。首先,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并对那些反历史的技术进步的神话故事予以反击。其次,让我们觉察到存在一个更广而且很大程度上可行的技术可能性。最后,对于失败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不但能揭露出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而且也能反映技术发展的社会权利、文化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的各种模式。

书中将每一个公司的发展和他们的作品详细的写了出来,也对他们的社会地位作了简要的分析说明,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人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自动化的概念,并且经过半自动化给工人带来岗位,自动化又把这一切夺走,可以说这一切来的有多快,消失的就有多快。全民似乎都在想自动化,这也无非不是一个促进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因素。

直至今天看来,很多自动化的理论从那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比如“空间—状态”理论,现在在大学科目里边就会学到这种理论,当时就存在了这种分析复杂系统的理论,可见当时的研究是多么的超前,也从未过时!

 

发布了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 · 访问量 16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wanju/article/details/10524776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