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分析(PCA)及其MATLAB的实现方法

说明:下文中,粗斜体字母均表示矩阵(如 A \boldsymbol A );为不引起歧义,列向量也均加箭头表示(如 a \vec a

概述

PCA的目的

假设现在有这样一个情景:现在要统计并可视化分析男大学生体测成绩,如果只参考立定跳远和1000m成绩两项指标,我们可以以立定跳远成绩作为 x x 轴,1000m成绩作为 y y 轴做出散点图,每个点代表一个学生;若统计三项指标,我们也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做出散点图;但如果要统计四项乃至更多的指标,我们就无法再以此方法进行数据的可视化。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方法,可以将具有多个观测变量的高维数据集降维,使人们可以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的方面,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可以更好地进行可视化、回归等后续处理。

PCA的几何意义

先将问题简化为二维情形。有 N N 个样品,具有两个观测变量 X 1 ,   X 2 X_1,\ X_2 ,做出散点图(如下图中的蓝色点),这样,在由 X 1 ,   X 2 X_1,\ X_2 组成的坐标空间中, N N 个样品的分布情况如带状。现在问:如果现在要将两个观测变量缩减为一个,应该如何选取?

可以直观地看出,这 N N 个样品无论沿 X 1 X_1 轴还是沿 X 2 X_2 轴方向,均有较大的离散性(其离散程度可以分别用观测变量 X 1 X_1 的方差和 X 2 X_2 的方差定量表示),也就是说,只考虑 X 1 ,   X 2 X_1,\ X_2 的其中一个,原始数据均会有较大损失。

现在考虑以下线性组合,变换坐标空间:
{ T 1 = X 1 cos θ + X 2 sin θ T 2 = X 1 sin θ + X 2 cos θ \begin{cases} T_1 = X_1 \cos \theta + X_2 \sin \theta \\ T_2 = -X_1 \sin \theta + X_2 \cos \theta \end{cases}

[ T 1 T 2 ] = [ X 1 X 2 ] [ cos θ sin θ sin θ cos θ ] = [ X 1 X 2 ] W (1) \begin{bmatrix} T_1 & T_2 \end{bmatrix}=\begin{bmatrix} X_1 & X_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cos \theta & -\sin \theta \\ \sin \theta & \cos \theta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X_1 & X_2 \end{bmatrix} \boldsymbol W \tag{1}

式中 W \boldsymbol W 为旋转变换矩阵,有如下性质:

  • W \boldsymbol W 的第 i i 列组成的列向量(也就是后面将要提到的特征向量),代表的就是新坐标空间的基底 T i T_i 在原坐标空间中的坐标,且其为单位向量;
  • W \boldsymbol W 为正交阵,即满足: W T W = I \boldsymbol W^{\rm T} \boldsymbol W=\boldsymbol I

经过旋转 N N 个数据点在 T 1 T_1 轴上的离散程度最大,因而变量 T 1 T_1 代表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这样,即使不考虑变量 T 2 T_2 也不会损失太多数据信息。这个 T 1 T_1 即为第一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 1,PC1),如图中箭头所示。若将所有数据点投影 T 1 T_1 轴上(图中橙色点),就得到了降维后的数据。若有多个主成分,则:

  • 这些主成分之间相互独立,即没有重叠的信息,亦即这些特征向量之间正交 c o v ( T i , T j ) = 0 , i j {\rm cov} \left( T_i, T_j \right) = 0,\quad i \ne j
  • 主成分的方差依次递减, v a r ( T 1 ) v a r ( T 2 ) {\rm var}\left( T_1 \right) \ge {\rm var}\left( T_2 \right) \ge \cdots

PCA的几何意义

也就是说,PCA并不会对原有数据做任何的改变,而只是将“观看”原有数据的视角转换了,即,在原有数据空间中的数据的相对位置,与在主成分空间(Principal Component Space)中的相对位置是完全相同的,相当于只是更换了原有数据的基底

原理与步骤简述

算法一:特征分解(Eigen Decomposition)

假设有一 n × m n\times m 维的数据矩阵 A = [ a 1 T a 2 T a n T ] \boldsymbol A = \begin{bmatrix} \vec a_1^{\rm T} \\ \vec a_2^{\rm T} \\ \vdots \\ \vec a_n^{\rm T} \end{bmatrix} 其中 n n 为样本量 m m 为观测变量的数量。PCA的步骤如下:

  1. 先对 A \boldsymbol A 进行中心化(整体平移数据,使数据中心在 ( 0 , 0 ) (0,0) ):

    • A \boldsymbol A 求列上的平均值: a T = 1 n i = 1 n a i T \overline {\vec a^{\rm T}} = \dfrac 1 n \sum _{i=1}^n \vec a_i ^{\rm T} (结果为一行向量);
    • A ˉ = [ 1 1 1 ] a T = [ a T a T a T ] \boldsymbol {\bar A} = \begin{bmatrix} 1 \\ 1 \\ \vdots \\ 1 \end{bmatrix}\overline {\vec a^{\rm T}} = \begin{bmatrix} \overline {\vec a^{\rm T}} \\ \overline {\vec a^{\rm T}} \\ \vdots \\ \overline {\vec a^{\rm T}} \end{bmatrix}
    • 中心化后的数据矩阵 X = A A ˉ \boldsymbol X = \boldsymbol A - \boldsymbol {\bar A} n × m n\times m 维)。
  2. 计算 X \boldsymbol X 的协方差矩阵 C \boldsymbol C
    C = X T X (2) \boldsymbol C = \boldsymbol X^{\rm T}\boldsymbol X \tag{2}

  3. X \boldsymbol X 做特征分解,即求解特征方程
    C λ I = 0 (3) \left| \boldsymbol C - \lambda \boldsymbol I\right|=0 \tag{3}
    可得到 m m 特征值Eigenvalues λ i \lambda_i 。再解方程
    ( C λ i I ) w i = 0 (4) \left( \boldsymbol C - \lambda _i \boldsymbol I\right)\vec w_i =0 \tag{4}
    其中 w i = [ w 1 i w 2 i w m i ] , i = 1 , 2 , , m \vec w_i= \begin{bmatrix} w_{1i} \\ w_{2i} \\ \vdots \\ w_{mi}\end{bmatrix},\quad i=1,2,\cdots ,m ,得到 m m 特征向量Eigenvectors w i \vec w_i ,将它们组成矩阵 W \boldsymbol W 。可以验证, j = 1 m w j i = 1 \sum_{j=1}^m w_{ji}=1

  4. 将特征值降序排列,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也排列到对应位置(调换 W \boldsymbol W 的列)。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 v a r ( T i ) = λ i {\rm var} \left( T_i\right)=\lambda_i

    进行特征还原:
    T = X W (5) \boldsymbol T = \boldsymbol X \boldsymbol W \tag{5}
    其中:

    • T \boldsymbol T n × m n\times m 维,称为主成分得分(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即为新坐标空间中的数据点
    • W \boldsymbol W m × m m\times m 维,为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称为loadings)
  5. 我们可以只取 W \boldsymbol W 的前 r r 列,即将 m × m m\times m 维矩阵缩减为 m × r m\times r 维矩阵,记作 W r \boldsymbol W_r ,则有:
    T r = X W r (6) \boldsymbol T_r = \boldsymbol X \boldsymbol W_r \tag{6}
    T r \boldsymbol T_r 同样为 T \boldsymbol T n × m n\times m 维缩减为 n × r n\times r 维的结果,相当于将原有的 m m 个观测变量缩减为最主要的 r r 个,即达到了我们的目的——降维。

算法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

对矩阵 X \boldsymbol X 进行奇异值分解:
X = U Σ V = U Σ V T \boldsymbol X = \boldsymbol U \boldsymbol \Sigma \boldsymbol V^* = \boldsymbol U \boldsymbol \Sigma \boldsymbol V^{\rm T}
其中:

  • U \boldsymbol U n × n n\times n 维), V \boldsymbol V m × m m\times m 维)分别称为左奇异向量和右奇异向量;
  • V \boldsymbol V^* 表示矩阵 V \boldsymbol V 的共轭转置矩阵,因为 X \boldsymbol X 为实数矩阵,所以可写为 V = V T \boldsymbol V^*=\boldsymbol V^{\rm T}
  • Σ \boldsymbol \Sigma 为一矩形对角矩阵( n × m n\times m 维),其对角线元素称为奇异值singular value)。

在PCA的问题中恒有: W = V \boldsymbol W = \boldsymbol V 。与 W \boldsymbol W 相似, V \boldsymbol V 具有以下性质:

  • Σ \boldsymbol \Sigma 的对角线元素也满足 σ 1 > σ 2 > \sigma_1> \sigma_2 > \cdots ,即,也是降序排列的;
  • U \boldsymbol U V \boldsymbol V 的第 i i 列,对应于 Σ \boldsymbol \Sigma 的第 i i 个元素(第 i i 大元素) σ i \sigma_i
  • U \boldsymbol U V \boldsymbol V 满足: U U = I \boldsymbol U^* \boldsymbol U = \boldsymbol I V V = I \boldsymbol V^* \boldsymbol V = \boldsymbol I

故,公式 ( 5 ) (5) 可写为:

T = X W = X V = U Σ V V = U Σ \begin{aligned} \boldsymbol T & = \boldsymbol X \boldsymbol W\\ & = \boldsymbol X \boldsymbol V\\ & = \boldsymbol U \boldsymbol \Sigma \boldsymbol V^*\boldsymbol V \\ & = \boldsymbol U \boldsymbol \Sigma \\ \end{aligned}

即:

T = U Σ (7) \boldsymbol T = \boldsymbol U \boldsymbol \Sigma \tag{7}

我们同样可以对 Σ \boldsymbol \Sigma 只取第一个 r × r r \times r 的块,记作 Σ r \boldsymbol \Sigma _ r ,相应地 U \boldsymbol U 也只取前 r r 列,记作 U r \boldsymbol U_r ,则有

T r = U r Σ r (8) \boldsymbol T_r = \boldsymbol U_r \boldsymbol \Sigma _r \tag{8}

r r 的选取标准

计算方差的累积贡献率:
f ( k ) = i = 1 i λ k i = 1 m λ i , k = 1 , 2 , (9) f(k)=\dfrac{\sum _{i=1}^i \lambda_k}{\sum_{i=1}^m \lambda_i},\quad k = 1,2,\cdots \tag{9}
作出其图像。因为 λ 1 > λ 2 > \lambda_1> \lambda_2 > \cdots ,故 f ( k ) f(k) 为一单调递增的函数,且其递增速度随着 k k 增加逐渐降低。

一般地,我们可以取使得 f ( r ) f(r) \ge 某一阈值(如 95 % 95\% )的最小的 r r ,这样最多只会损失掉5%的方差。

对于SVD法,将公式 ( 9 ) (9) 中的 λ \lambda 换为 σ \sigma 即可。

两种算法的比较

在采用特征分解法时,我们无法避免计算 X T X \boldsymbol X^{\rm T}\boldsymbol X ,而在观测变量数 m m 非常大时,这一算法的劣势将被无限放大(协方差矩阵为 m × m m\times m 维)。

而采用SVD算法,则只需要计算 T r = U r Σ r \boldsymbol T_r = \boldsymbol U_r \boldsymbol \Sigma _r ,而 Σ r \boldsymbol \Sigma _r 为对角阵,显然这一算法的计算量要小很多(这一点类似于DFT与FFT之间的比较)。默认情况下,MATLAB中的pca函数也会使用SVD算法。

MATLAB的实现方法

我们先载入MATLAB自带的数据集fisheriris(该数据集统计了三种鸢尾花的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然后进行中心化处理,并计算协方差矩阵:

load fisheriris;
X = meas;     % n = 150, m = 4

% 中心化
meanX = ones(size(X,1), 1) * mean(X);
centredX = X - meanX;

C = cov(centredX);	% 直接调用cov直接计算协方差矩阵即可

特征分解法:利用eig函数

[W, Lambda] = eig(C);   % W是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4×4),Lambda是特征值组成的对角矩阵
ev = (diag(Lambda))';		% 提取特征值
ev = ev(:, end:-1:1);		% eig计算出的特征值是升序的,这里手动倒序(W同理)
W = W(:, end:-1:1);
sum(W.*W, 1)    % 可以验证每个特征向量各元素的平方和均为1

Wr = W(:, 1:2);    % 提取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
Tr = centredX * Wr;  %  新坐标空间的数据点

% 作图
figure;
    stairs(cumsum(ev)/sum(ev), 'LineWidth',1.5);
    axis([1 4 0 1]);
    xlabel('$ k $', 'Interpreter', 'latex');
    ylabel('$ f(k)=\frac{\sum _{i=1}^i \lambda_k}{\sum_{i=1}^m \lambda_i} $',...
        'Interpreter', 'latex');
    hold on;
    plot([1 4], [0.95 0.95], '--');    % 从图中可以看出,取r = 2即可

figure;
    scatter(Tr(:,1), Tr(:,2), 130, categorical(species), '.');
    colormap(winter);
    xlabel('Principal Component 1');
    ylabel('Principal Component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VD法:利用svd函数

[U, Sigma, V] = svd(X);    % 可以检验,W和V完全相同(向量的正负号不影响)
Vr = V(:, 1:2);    % 提取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
Tr = X * Vr;  %  新坐标空间的数据点
% 画图部分同上,略

利用pca函数

pca的常用调用格式如下:

[loadings, scores] = pca(X, 'NumComponents', r);

其中:

  • loadings W r \boldsymbol W_r 矩阵( m × r m\times r 维),即主成分系数;
  • scores T r \boldsymbol T_r 矩阵( n × r n\times r 维);
  • eigenvalues为所有特征值组成的列向量。

且默认情况下,pca会自动将数据X中心化。

在本例中,我们可以略去中心化的步骤,直接调用该函数:

[Wr, Tr, ev] = pca(X, 'NumComponents',2);
% 画图部分略

应用

聚类分析

如上面鸢尾花的例子中,降维后的数据仍可以清晰地分为三类。这样,当我们拿到一种鸢尾花,计算相应的 T 1 T_1 T 2 T_2 ,将结果画在散点图中,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其属于哪一种鸢尾花。

例如,我们在电商平台浏览并购买商品时,平台就会收集你的年龄、性别、购买商品平均价格、购买频率、最初浏览商品直到最终购买之间的时间间隔等等大量、多维度的信息,然后进行降维,将你归于“大学生”“白领”“一家三口”等类别,然后定向为你推送促销商品的通知。

图像压缩

假设有一张 n × m n \times m 的图片 X \boldsymbol X ,根据 ( 6 ) (6) 式,我们可以利用矩阵 W r \boldsymbol W_r 将其降至 n × r n\times r 维。如果我们只传输 T r \boldsymbol T_r W r \boldsymbol W_r ,就可以反推还原出 X \boldsymbol X ,而压缩比可达 n m r ( n + m ) n m 2 r \dfrac {nm}{r(n+m)} \le \dfrac {\sqrt{nm}} {2r}

人脸检测与匹配

假设有 n n 个人脸训练样本,每个样本共 m m 个像素,每个样本由其像素灰度值展开组成一个行向量,按列组成矩阵 X \boldsymbol X

同样先求其平均向量(称为“平均脸”),中心化后求协方差矩阵,并进行特征分解。任何一幅人脸图像都可以变换到主成分空间,得到“特征脸”(Eigenfaces)。

这样,若将待识别的人脸做同样的变换,遍历已有的特征脸中,寻找最为接近的特征脸,即完成了匹配。

发布了1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 · 访问量 123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zzheng/article/details/10445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