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大问题有没有你所困惑的?

1.初惑:技术方向的选择


选择语言

选择技术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选择语言。那么,要是我来选,我会如何选择语言呢?我会选择那些展现出蓬勃生命力的语言。

如果你想预测一个语言还会存在多久,就看看它已经存在了多久。存活时间足够长的语言,可以预期,它未来也还可能存活这么长时间。当然这一论断并不绝对,但它更多想说明越是新的语言或技术,升级换代越快,也越容易被取代。

选择回报

选择技术方向,选择语言,本质都是一种投资。我们为此感到焦虑的原因在于,技术变化那么快,就怕自己选了一个方向,投了几年的时间、精力,最后却被技术迭代的浪潮拍在了沙滩上。

越年轻的语言和方向,风险越高。一个今年刚出现的新方向、新语言,你怎么知道它能在明年幸存下来?所以,考虑确定性的回报和更低的风险,你应该选择有一定历史的方向或语言,也许不能带来超额的回报,但最起码能带来稳定的回报,让你先在这个行业里立稳脚跟。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新潮流、新方向或新技术,观察它们的可持续性。

不妨投入到一些可能在长期被低估的基础技术上,而不是被技术潮流的短期波动所左右。技术的选择,都是赚取长期回报,短期的波动放在长期来看终将被抵消掉,成为时代的一朵小浪花。

选择行业

搞清楚了语言、技术方向和回报的关系后,最后做出选择的立足点通常会落在行业上。选语言,就是选职业,而选职业首先选行业。

先想想自己想从事哪个行业的软件开发;然后,再看看:这个行业的现状如何?行业的平均增速如何?和其他行业相比如何?这个行业里最好的公司相比行业平均增速又如何?最后,再看看这些最好的公司都用些什么样的技术栈和语言。如果你想进入这样的公司,那就很简单了,就选择学这样的技术和语言。

选择的前提可不是发展什么业余爱好,而是为了获得安身立命的本领,获得竞争的相对优势。而兴趣,就是这件事里有些吸引你的东西,让你觉这是 “很好玩” 的事。但有个通常的说法是:“一旦把兴趣变成了职业也就失去了兴趣。”因为,职业里面还有很多 “不好玩” 的事。

兴趣能轻松驱动你做到前 50%,但按二八原则,要进入前 20% 的高手领域,仅仅靠兴趣就不够了。兴趣给你的奖励是 “好玩”,但继续往前走就会遇到很多 “不好玩” 的事,这是一种前进的障碍,这时功利,也算是给予你越过障碍所经历痛苦的补偿吧。

有时这样的选择确实很难,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最优选择。赫伯特·西蒙说:“当你无法获得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时,不要追求最优决策,而要追求满意决策。”定下自己的满意标准,找到一个符合满意标准的折中方案,就开始行动吧。而停留在原地纠结,什么也不会改变。

2.模式与框架

模式和框架都是前人总结之下的经验

  • 模式是代码层面,解决单个问题的成功方法

  • 框架是设计层面,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成功方法

引入模式也是有代价的。设计模式描述了抽象的概念,也就在代码层面引入了抽象,它会导致代码量和复杂度的增加。而衡量应用设计模式付出的代价和带来的益处是否值得,这也是程序员"火候"能力另一层面的体现。

框架采用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对特定的编程领域进行了规范化,在框架中直接就会包含很多模式的应用、模式的设计概念、领域的优化实践等,都被固化在了框架之中。框架是程序代码,而模式是关于这些程序代码的知识。

3.关于Bug

bug本质上是无法避免的,最好的办法不是不犯错,而是少犯错误,犯错之后尽快改正。最快的成长方法是不退步

bug的反复出现,有三个重要原因,粗心大意,认知偏差,熵增问题

认知偏差是错误的最大来源,思想错误,行动又怎么会正确呢?

熵增问题,是随着复杂增高,而必然有更高概率发生bug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各方面吸取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方法和塑造环境。

粗心大意,可以通过流程和工具来减少,建议补充代码单元测试

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团队和技术手段来纠偏

熵增问题,通过业界不断迭代更新流行的框架模式来解决。

塑造环境,塑造一个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环境

4.计划

计划的愿景:仰望星空

计划,就是对你的时间做分配。时间在不同的阶段,价值不同,那么成本也就不同。你要敏感地去感知自己时间的成本,去提升时间的价值,根据时间的价值再去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成长过程中,早期的成本低而选项多,后期的成本高且选项少。

  1. 酝酿期与环境有关,我们总是习惯性模仿我们所认为的优秀的人,找到聪明人,然后向他们学习,加入好的环境

  2. 启动的难度,在于突破惯性,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重要的是一直在做,结果可以慢慢来。

  3. 执行阶段,确实很无聊的。学习和成长的本质也是如此。推荐大家一张图片,金融里的复利曲线,大致上与成长相当。前期的发展很慢,但是越到后面,越加速。

  4. 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怎么样,我打算怎么写我自己的故事。

  5. 挫折,让我想起了墨菲定律,一件事情的难度总是比看上去的要难得多。

  6. 自我感悟,人生是一场长跑,重要的不是一时一刻的胜利,而是永远跑下去。我们都要跟时间做朋友

计划的方法:踏实地

目标 


富有成效的计划的第一步,便是确定目标。目标hard方法

  • Heartfelt 自己渴望的

  • Animated 有画面感的

  • Required 必须

  • Difficult对你有难度的。

方法 


目标是愿望层面的,计划是执行层面的,而计划的方式也有不同的认识维度。

  • 从时间维度,可以拟定 “短、中、长” 三阶段的计划:短期一年,中期2-3年,长期5-7年。

  • 从路径维度,S-M-A-R-T这5个字母,代表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和Time-Based(有时间限制的)。

SMART还可以用在绩效考核上,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一千个人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变成同一个。

计划跟踪表示例

计划与实际执行对比示意图 

计划的可行:时间与承若

时间与周期 


计划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是和时间有关。做计划不能靠模糊的感觉,而是需要精确理性的计算。

时间很少,使用时间是个大学问(来自知识就是力量)

  • 锚定时间,节约时间

  • 多元收益,同一份时间获得多种价值

  • 复制时间,一份时间支出,获取多份的时间收益

  • 营造预期,营造别人对你未来的预期,然后转换成当下的收益

  • 购买时间,购买别人的时间,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兴趣与承若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兴趣。兴趣让计划更容易启动,而承诺让计划得以完成。

而在现实生活中,让计划不可行或半途而废的常见错误有:

  • 以为一年之内自己有足够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 对计划的事情误判了其开发与成长的周期;

  • 兴趣很多,一直在尝试,却不见有结果。

所以,可行的计划应该是:有限的时间,适合的周期,兴趣的选择,郑重的承诺。


计划的收获:成本与收益

成本与机会 


计划即选择,而但凡选择就有成本。从经济学思维的角度,做计划就是做选择,选择了某些事情;而选择了这些事情,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可能做的事情,这里面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放弃的代价,选择这些事情从而放弃的其他可能选项中拥有最高价值的事情。

计划,就是对你的时间做分配。时间在不同的阶段,价值不同,那么成本也就不同。你要敏感地去感知自己时间的成本,去提升时间的价值,根据时间的价值再去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动。成长过程中,早期的成本低而选项多,后期的成本高且选项少。

结果与收益 


计划得到了执行,产生了预期的结果,才会有期望的收益。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你做计划的初衷是:一点点尝试去控制自己的生活,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获得结果的路上,这个世界上似乎有两类人:

  • 第一类人,自己给自己施加约束,保持自律并建立期望;

  • 第二类人,需要外部环境给予其约束和期望。

要获得好的结果,你就要做第一类人,需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需要有自驱力。

计划的成本是时间或金钱,收益有两种: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花钱省时间,把时间用在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上。


障碍:从计划到坚持

酝酿期与环境有关,我们总是习惯性模仿我们所认为的优秀的人,找到聪明人,然后向他们学习,加入好的环境

启动的难度,在于突破惯性,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重要的是一直在做,结果可以慢慢来。

执行阶段,确实很无聊的。学习和成长的本质也是如此。推荐大家一张图片,金融里的复利曲线,大致上与成长相当。前期的发展很慢,但是越到后面,越加速。

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怎么样,我打算怎么写我自己的故事。

挫折,让我想起了墨菲定律,一件事情的难度总是比看上去的要难得多。

5.信息过载与有效

现状:信息过载。状态:疲于奔命。筛选:心智模型

面对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 信息和知识本身的价值

  • 我需要怎样的信息和知识

第一点,信息和知识的价值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有一个客观点的因子是获取门槛。如果一个信息或知识随处可得,大家都能接触到,甚至变得很热门,那么其价值可能就不大。吴军老师有一篇文章讲了个道理叫:“众利勿为,众争勿往”,这在对信息和知识价值的主观判断上也是通用的。

第二点,就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筛选信息和知识的问题。心理学上有一个 “心智模型” :

“心智模型” 是用于解释个体对现实世界中某事所运作的内在认知历程,它在有限的领域知识和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上,产生合理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 “心智模型”,用来处理信息,解释行为,做出决策。不过只有少部分人会更理性地认知到这个模型的存在,而且不断通过吸收相关信息和知识来完善这个模型;更多的众人依赖的是所谓的 “感觉” 和 “直觉”。但实际上 “感觉” 和 “直觉” 也是 “心智模型” 产生的一种快捷方式,只是他们没有理性地认知到这一点。

应用:一击中的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要是不擅长不集中注意力,你就不擅长集中注意力。

你得挑选那些真正值得做和学的东西去让大脑满负荷运转,但凡投入决心去做的事情,就需要百分百投入。这就是专注于少而精的东西,深入了解这些东西,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上。深可以无止境,那到底多深才合适?我的答案是:让你的内心对取得的效果感受到满意的深度层次上。它的反面是:但凡心存疑虑,不是那么确定要全力投入的事情,干脆就不做了。

做得多和做得好的感觉很不一样。就像拳击,多,好似不停挥拳,很快就精疲力竭;好,则是看准目标,抓住机会全力出击,一击中的。

全文完

访问带链接版请点击阅读原文

    往期精彩回顾   

聚焦大前端技术和成长的公众号

关注我的公众号,第一时间接收原创、精选干货文章

发布了4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3 · 访问量 9282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uninet/article/details/10502134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