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java 面试题

1)redis 和RabbitMQ 的区别

 可靠性
redis :没有相应的机制保证消息的可靠消费,如果发布者发布一条消息,而没有对应的订阅者的话,这条消息将丢失,不会存在内存中;
rabbitmq:具有消息消费确认机制,如果发布一条消息,还没有消费者消费该队列,那么这条消息将一直存放在队列中,直到有消费者消费了该条消息,以此可以保证消息的可靠消费,那么rabbitmq的消息是如何存储的呢?(后续更新);
实时性
redis:实时性高,redis作为高效的缓存服务器,所有数据都存在内存中,所以它具有更高的实时性
消费者负载均衡:
rabbitmq队列可以被多个消费者同时监控消费,但是每一条消息只能被消费一次,由于rabbitmq的消费确认机制,因此它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而调整它的负载;
redis发布订阅模式,一个队列可以被多个消费者同时订阅,当有消息到达时,会将该消息依次发送给每个订阅者,她是一种消息的广播形式,redis本身不做消费者的负载均衡,因此消费效率存在瓶颈;
持久性
redis:redis的持久化是针对于整个redis缓存的内容,它有RDB和AOF两种持久化方式(redis持久化方式,后续更新),可以将整个redis实例持久化到磁盘,以此来做数据备份,防止异常情况下导致数据丢失。
rabbitmq:队列,每条消息都可以选择性持久化,持久化粒度更小,更灵活;
队列监控
rabbitmq实现了后台监控平台,可以在该平台上看到所有创建的队列的详细情况,良好的后台管理平台可以方面我们更好的使用;
redis没有所谓的监控平台。
总结
redis:       轻量级,低延迟,高并发,低可靠性;
rabbitmq:重量级,高可靠,异步,不保证实时;
rabbitmq是一个专门的AMQP协议队列,他的优势就在于提供可靠的队列服务,并且可做到异步,而redis主要是用于缓存的,redis的发布订阅模块,可用于实现及时性,且可靠性低的功能。

2):String对象池

我们知道得到String对象有两种办法:String str1="hello";String str2=new String("hello");
      这两种创建String对象的方法有什么差异吗?当然有差异,差异就在于第一种方法在对象池中拿对象,第二种方法直接生成新的对象。在JDK5.0里面,Java虚拟机在启动的时候会实例化9个对象池,这9个对象池分别用来存储8种基本类型的包装类对象和String对象。当我们在程序中直接用双引号括起来一个字符串时,JVM就到String的对象池里面去找看是否有一个值相同的对象,如果有,就拿现成的对象,如果没有就在对象池里面创建一个对象,并返回。所以我们发现下面的代码输出true:
    String
str1="hello";
    String
str2="hello";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这说明str1和str2指向同一个对象,因为它们都是在对象池中拿到的,而下面的代码输出为false:
    String
str3="hello"
    String
str4=new String("hello");System.out.println(str3==str4);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去new一个String对象那都是在堆里创建了一个新的对象。与此类似的,在JDK5.0里面8种基本类型的包装类也有这样的差异:
    Integer
i1=5;//在对象池中拿
    Integer
i2 =5;//所以i1==i2
    Integer
i3=new Integer(5);//重新创建新对象,所以i2!=i3对象池的存在是为了避免频繁的创建和销毁对象而影响系统性能,那我们自己写的类是否也可以使用对象池呢?当然可以,请看以下代码:
  import java.util.HashSet;//
使用对象池来得到对象的方法public static Student newInstance(String name, int age)
{//
循环遍历对象池for (Student stu : pool) {if (stu.name.equals(name) &&
stu.age == age) {return stu;}}//
如果找不到值相同的Student对象,则创建一个Student对象//
并把它加到对象池中然后返回该对象。Student stu = new Student(name, age);
              pool.add(stu);return stu;}
  }  }在这顺便说一句:不要滥用哈希表,有一定开发经验的开发人员经常会使用hash表(hash表在JDK中的一个实现就是HashMap)来缓存一些数据,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比如使用HashMap缓存一些物料信息、人员信息等基础资料,这在提高系统速度的同时也加大了系统的内存占用,特别是当缓存的资料比较多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使用操作系统中的缓存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给被缓存的分配一个一定大小的缓存容器,按照一定的算法淘汰不需要继续缓存的对象,这样一方面会因为进行了对象缓存而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由于缓存容器不是无限制扩大,从而也减少了系统的内存占用。现在有很多开源的缓存实现项目,比如ehcache、oscache等,这些项目都实现了FIFO、MRU等常见的缓存算法

3):object的三种方法

protected Object   clone()创建并返回此对象的一个副本。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指示其他某个对象是否与此对象“相等”。   
protected void   finalize()当垃圾回收器确定不存在对该对象的更多引用时,由对象的垃圾回收器调用此方法。   
Class<?>   getClass()返回此 Object 的运行时类。   
int   hashCode()返回该对象的哈希码值。   
void   notify()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单个线程。   
void   notifyAll()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所有线程。   
String   toString()返回该对象的字符串表示。   
void   wait()在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前,导致当前线程等待。   
void   wait(long timeout)在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或者超过指定的时间量前,导致当前线程等待。   
void   wait(long timeout, int nanos)在其他线程调用此对象的 notify() 方法或 notifyAll() 方法,或者其他某个线程中断当前线程,或者已超过某个实际时间量前,导致当前线程等待。

4)spring 的三个特性

一、三大点分为AOP、IOC、事务管理
 1.AOP又有面向切面编程和Spring代理。
 2.IOC中有Bean的相关操作、自动装配、Spring容器、注入的3种操作方法、事务处理。
  3.事务管理就只有事务管理。
二、AOP又被称为面向切面编程
  概念:一个程序中跨越多个点的功能被称为横切关注点,这些横切关注点在概念上独立于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有各种各样常见的很好
的关于方面的例子,比如日志记录,声明性事务,安全性,和缓存等等。在oop中,模块化的关键单元是类,而在,aop中模块化的关键单元是方
面。Aop帮助你将横切关注点从他们所影响的对象中分离出来的,然而依赖注入帮助你的应用程序对象从彼此中分离出来,spring框架的aop模块
提供了面向方面的程序设计实现,允许你定义拦截器方法和切入点,可以实现将应该被分开的代码干净的分开功能。
三、IOC又称为控制反转也叫DI也就是依赖注入
依赖注入(控制反转)的慨念:当编写一个复杂的java应用程序时,应用程序类应该尽可能的独立于其他的java类来增加这些类可重用的可能性
,当进行单元测试时,可以使他们独立于其他类进行测试。依赖注入(或者有时被称为配线)有助于将这些类粘合在一起,并且在同一时间让他
们保持独立。依赖注入实现的3种方式,构造函数注入,seting方法注入,注解注入。
实现依赖注入有三种方式:
1).set方法注入
2).构造器注入
3).注解注入
四、事务管理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是一个原子操作,由一系列动作组成。事务的原子性确保动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完全不起作用。
一致性(Consistency):一旦事务完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系统必须确保它所建模的业务处于一致的状态,而不会是部分完成部分失败。在现实中的数据不应该被破坏。
隔离性(Isolation):可能有许多事务会同时处理相同的数据,因此每个事务都应该与其他事务隔离开来,防止数据损坏。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事务完成,无论发生什么系统错误,它的结果都不应该受到影响,这样就能从任何系统崩溃中恢复过来。通常情况下,事务的结果被写到持久化存储器中。

5)什么是springboot

SpringBoot四大特性
在Spring官网这样说到:

SpringBoot可以轻松创建一个独立的、基于昌平级别的Spring应用程序,我们可以不依赖服务器中间件,直接运行程序。我们的目标是:

为所有Spring开发提供一个从根本上更快,且随处可得的入门体验。
开箱即用,但通过不采用默认设置可以快速摆脱这种方式。
提供一系列大型项目常用的非功能性特征,比如:内嵌服务器,安全,指标,健康检测,外部化配置。
绝对没有代码生成,也不需要XML配置。
在我看来SpringBoot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框架,它更像是一个总指挥,能够按照我的需求去引入框架,比如,我需要使用SpringMVC,对于SpringBoot而言,我只需要引入一个spring-boot-starter-web,它就会默认去帮我把SpringMVC,tomcat等等都引入到我的工程里。

SpringBoot主要提供了四个特性,也正是这四个特性才能改变开发Spring引用程序的方式:

SpringBoot Starter:它将常用的依赖分组进行了整合,将其合并到一个依赖中,这样可以一次性添加所有的依赖到项目中,注意,这里一般指的是Maven或Gradle。
自动配置:SpringBoot的自动配置特性利用了Spring4对条件华配置的支持,合理地推测应用所需的Bean并自动化配置他们。
命令行接口(Command-line interface,即CLI):SpringBoot的CLI发挥了Groovy编程语言的优势,并结合自动配置进一步简化Spring应用的开发。
Actuator:它为SprigBoot应用添加了一定的管理特性。
SpringBoot优缺点
优点
SpringBoot的优点其实可以看做是基于上文四点衍生出来的。

简化依赖,避免了我们手动去配置Maven/Gradle依赖,仅一个starter就能够搞定。
利用starter可以达到自动化配置的效果。
去除了大量的XML配置文件,采用全注解的方式。
舍弃外部的服务器中间件,可以利用其内嵌的tomcat/jetty直接运行。
使用CLI可以快速构建SpringBoot程序
拥有SpringCloud微服务解决方案
在SpringBoot1.0正式发布之后,2014年年底,Spring团队基于SpringBoot推出SpringCloud,提供一套完整的微服务解决方案。

缺点
升级难,不能友好的兼容老版本的SpringFramework项目。对于某些项目可能会存在升级的情况,即将老的框架升级为新框架,但如果你想升级使用SpringBoot,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配置服务器服务麻烦。
增量更新文件麻烦,因为是jar,如果遇见需要更新包类的一个js、html等文件,则需要先解压后再替换,最后再压缩。
SpringBoot2.0
SpringBoot2.0是2018年3月发布的版本,该版本基于Spring Framework5.0,与SpringFramework5.0对应的是,SpringBoot2.0同样支持的最低版本为Java8,同时也支持Java9。

SpringBoot2.0新特性:

修改默认数据库连接池,从tomcat改为HikariCP。
优化NOSQL(Redis等)集成方式。
升级内嵌容器(Tomcat、Jetty)。
适配Spring5.0的WebFlux。
增加Quartz自动配置,增加Starter。

6)mybaties 

1、什么是Mybatis?

(1)Mybatis是一个半ORM(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内部封装了JDBC,开发时只需要关注SQL语句本身,不需要花费精力去处理加载驱动、创建连接、创建statement等繁杂的过程。程序员直接编写原生态sql,可以严格控制sql执行性能,灵活度高。

(2)MyBatis 可以使用 XML 或注解来配置和映射原生信息,将 POJO映射成数据库中的记录,避免了几乎所有的 JDBC 代码和手动设置参数以及获取结果集。

(3)通过xml 文件或注解的方式将要执行的各种 statement 配置起来,并通过java对象和 statement中sql的动态参数进行映射生成最终执行的sql语句,最后由mybatis框架执行sql并将结果映射为java对象并返回。(从执行sql到返回result的过程)。

2、Mybaits的优点:

(1)基于SQL语句编程,相当灵活,不会对应用程序或者数据库的现有设计造成任何影响,SQL写在XML里,解除sql与程序代码的耦合,便于统一管理;提供XML标签,支持编写动态SQL语句,并可重用。

(2)与JDBC相比,减少了50%以上的代码量,消除了JDBC大量冗余的代码,不需要手动开关连接;

(3)很好的与各种数据库兼容(因为MyBatis使用JDBC来连接数据库,所以只要JDBC支持的数据库MyBatis都支持)。

(4)能够与Spring很好的集成;

(5)提供映射标签,支持对象与数据库的ORM字段关系映射;提供对象关系映射标签,支持对象关系组件维护。

3、MyBatis框架的缺点:

(1)SQL语句的编写工作量较大,尤其当字段多、关联表多时,对开发人员编写SQL语句的功底有一定要求。

(2)SQL语句依赖于数据库,导致数据库移植性差,不能随意更换数据库。

4、MyBatis框架适用场合:

(1)MyBatis专注于SQL本身,是一个足够灵活的DAO层解决方案。

(2)对性能的要求很高,或者需求变化较多的项目,如互联网项目,MyBatis将是不错的选择。

5、MyBatis与Hibernate有哪些不同?

(1)Mybatis和hibernate不同,它不完全是一个ORM框架,因为MyBatis需要程序员自己编写Sql语句。

(2)Mybatis直接编写原生态sql,可以严格控制sql执行性能,灵活度高,非常适合对关系数据模型要求不高的软件开发,因为这类软件需求变化频繁,一但需求变化要求迅速输出成果。但是灵活的前提是mybatis无法做到数据库无关性,如果需要实现支持多种数据库的软件,则需要自定义多套sql映射文件,工作量大。 

(3)Hibernate对象/关系映射能力强,数据库无关性好,对于关系模型要求高的软件,如果用hibernate开发可以节省很多代码,提高效率。 

6、#{}和${}的区别是什么?

#{}是预编译处理,${}是字符串替换。

Mybatis在处理#{}时,会将sql中的#{}替换为?号,调用PreparedStatement的set方法来赋值;

Mybatis在处理${}时,就是把${}替换成变量的值。

使用#{}可以有效的防止SQL注入,提高系统安全性。

7、当实体类中的属性名和表中的字段名不一样 ,怎么办 ?

第1种: 通过在查询的sql语句中定义字段名的别名,让字段名的别名和实体类的属性名一致。

    <select id=”selectorder” parametertype=”int” resultetype=”me.gacl.domain.order”>
       select order_id id, order_no orderno ,order_price price form orders where order_id=#{id};
    </select>
第2种: 通过<resultMap>来映射字段名和实体类属性名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select id="getOrder" parameterType="int" resultMap="orderresultmap">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order_id=#{id}
    </select>
 
   <resultMap type=”me.gacl.domain.order” id=”orderresultmap”>
        <!–用id属性来映射主键字段–>
        <id property=”id” column=”order_id”>
 
        <!–用result属性来映射非主键字段,property为实体类属性名,column为数据表中的属性–>
        <result property = “orderno” column =”order_no”/>
        <result property=”price” column=”order_price” />
    </reslutMap>
 

8、 模糊查询like语句该怎么写?

第1种:在Java代码中添加sql通配符。

    string wildcardname = “%smi%”;
    list<name> names = mapper.selectlike(wildcardname);
 
    <select id=”selectlike”>
     select * from foo where bar like #{value}
    </select>
第2种:在sql语句中拼接通配符,会引起sql注入

    string wildcardname = “smi”;
    list<name> names = mapper.selectlike(wildcardname);
 
    <select id=”selectlike”>
         select * from foo where bar like "%"#{value}"%"
    </select>
 

9、通常一个Xml映射文件,都会写一个Dao接口与之对应,请问,这个Dao接口的工作原理是什么?Dao接口里的方法,参数不同时,方法能重载吗?

Dao接口即Mapper接口。接口的全限名,就是映射文件中的namespace的值;接口的方法名,就是映射文件中Mapper的Statement的id值;接口方法内的参数,就是传递给sql的参数。

Mapper接口是没有实现类的,当调用接口方法时,接口全限名+方法名拼接字符串作为key值,可唯一定位一个MapperStatement。在Mybatis中,每一个<select>、<insert>、<update>、<delete>标签,都会被解析为一个MapperStatement对象。

举例:com.mybatis3.mappers.StudentDao.findStudentById,可以唯一找到namespace为com.mybatis3.mappers.StudentDao下面 id 为 findStudentById 的 MapperStatement。

Mapper接口里的方法,是不能重载的,因为是使用 全限名+方法名 的保存和寻找策略。Mapper 接口的工作原理是JDK动态代理,Mybatis运行时会使用JDK动态代理为Mapper接口生成代理对象proxy,代理对象会拦截接口方法,转而执行MapperStatement所代表的sql,然后将sql执行结果返回。

10、Mybatis是如何进行分页的?分页插件的原理是什么?

        Mybatis使用RowBounds对象进行分页,它是针对ResultSet结果集执行的内存分页,而非物理分页。可以在sql内直接书写带有物理分页的参数来完成物理分页功能,也可以使用分页插件来完成物理分页。

       分页插件的基本原理是使用Mybatis提供的插件接口,实现自定义插件,在插件的拦截方法内拦截待执行的sql,然后重写sql,根据dialect方言,添加对应的物理分页语句和物理分页参数。

11、Mybatis是如何将sql执行结果封装为目标对象并返回的?都有哪些映射形式?

第一种是使用<resultMap>标签,逐一定义数据库列名和对象属性名之间的映射关系。

第二种是使用sql列的别名功能,将列的别名书写为对象属性名。

有了列名与属性名的映射关系后,Mybatis通过反射创建对象,同时使用反射给对象的属性逐一赋值并返回,那些找不到映射关系的属性,是无法完成赋值的。

12、如何执行批量插入?

首先,创建一个简单的insert语句:

    <insert id=”insertname”>
         insert into names (name) values (#{value})
    </insert>
然后在java代码中像下面这样执行批处理插入:

  list<string> names = new arraylist();
    names.add(“fred”);
    names.add(“barney”);
    names.add(“betty”);
    names.add(“wilma”);
 
    // 注意这里 executortype.batch
    sqlsession sqlsession = sql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executortype.batch);
    try {
     namemapper mapper = sqlsession.getmapper(namemapper.class);
     for (string name : names) {
         mapper.insertname(name);
     }
     sqlsession.commit();
    }catch(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sqlSession.rollback(); 
     throw e; 
    }
     finally {
         sqlsession.close();
    }
 

13、如何获取自动生成的(主)键值?

insert 方法总是返回一个int值 ,这个值代表的是插入的行数。

如果采用自增长策略,自动生成的键值在 insert 方法执行完后可以被设置到传入的参数对象中。

示例:

<insert id=”insertname” usegeneratedkeys=”true” keyproperty=”id”>
     insert into names (name) values (#{name})
</insert>
    name name = new name();
    name.setname(“fred”);
 
    int rows = mapper.insertname(name);
    // 完成后,id已经被设置到对象中
    system.out.println(“rows inserted = ” + rows);
    system.out.println(“generated key value = ” + name.getid());
 

14、在mapper中如何传递多个参数?

(1)第一种:
//DAO层的函数
Public UserselectUser(String name,String area);  
//对应的xml,#{0}代表接收的是dao层中的第一个参数,#{1}代表dao层中第二参数,更多参数一致往后加即可。
<select id="selectUser"resultMap="BaseResultMap">  
    select *  fromuser_user_t   whereuser_name = #{0} anduser_area=#{1}  
</select>  
 
(2)第二种: 使用 @param 注解:
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
   user selectuser(@param(“username”) string username,@param(“hashedpassword”) string hashedpassword);
}
然后,就可以在xml像下面这样使用(推荐封装为一个map,作为单个参数传递给mapper):
<select id=”selectuser” resulttype=”user”>
         select id, username, hashedpassword
         from some_table
         where username = #{username}
         and hashedpassword = #{hashedpassword}
</select>
 
(3)第三种:多个参数封装成map
try{
//映射文件的命名空间.SQL片段的ID,就可以调用对应的映射文件中的SQL
//由于我们的参数超过了两个,而方法中只有一个Object参数收集,因此我们使用Map集合来装载我们的参数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
     map.put("start", start);
     map.put("end", end);
     return sqlSession.selectList("StudentID.pagination", map);
 }catch(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sqlSession.rollback();
    throw e; }
finally{
 MybatisUtil.closeSqlSession();
 }
 

15、Mybatis动态sql有什么用?执行原理?有哪些动态sql?

Mybatis动态sql可以在Xml映射文件内,以标签的形式编写动态sql,执行原理是根据表达式的值 完成逻辑判断并动态拼接sql的功能。

Mybatis提供了9种动态sql标签:trim | where | set | foreach | if | choose | when | otherwise | bind。

16、Xml映射文件中,除了常见的select|insert|updae|delete标签之外,还有哪些标签?

答:<resultMap>、<parameterMap>、<sql>、<include>、<selectKey>,加上动态sql的9个标签,其中<sql>为sql片段标签,通过<include>标签引入sql片段,<selectKey>为不支持自增的主键生成策略标签。

17、Mybatis的Xml映射文件中,不同的Xml映射文件,id是否可以重复?

不同的Xml映射文件,如果配置了namespace,那么id可以重复;如果没有配置namespace,那么id不能重复;

原因就是namespace+id是作为Map<String, MapperStatement>的key使用的,如果没有namespace,就剩下id,那么,id重复会导致数据互相覆盖。有了namespace,自然id就可以重复,namespace不同,namespace+id自然也就不同。

但是,在以前的Mybatis版本的namespace是可选的,不过新版本的namespace已经是必须的了。

18、为什么说Mybatis是半自动ORM映射工具?它与全自动的区别在哪里?

Hibernate属于全自动ORM映射工具,使用Hibernate查询关联对象或者关联集合对象时,可以根据对象关系模型直接获取,所以它是全自动的。而Mybatis在查询关联对象或关联集合对象时,需要手动编写sql来完成,所以,称之为半自动ORM映射工具。

19、 一对一、一对多的关联查询 ? 

<mapper namespace="com.lcb.mapping.userMapper">  
    <!--association  一对一关联查询 -->  
    <select id="getClass" parameterType="int" resultMap="ClassesResultMap">  
        select * from class c,teacher t where c.teacher_id=t.t_id and c.c_id=#{id}  
    </select>  
 
    <resultMap type="com.lcb.user.Classes" id="ClassesResultMap">  
        <!-- 实体类的字段名和数据表的字段名映射 -->  
        <id property="id" column="c_id"/>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c_name"/>  
        <association property="teacher" javaType="com.lcb.user.Teacher">  
            <id property="id" column="t_id"/>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t_name"/>  
        </association>  
    </resultMap>  
 
 
    <!--collection  一对多关联查询 -->  
    <select id="getClass2" parameterType="int" resultMap="ClassesResultMap2">  
        select * from class c,teacher t,student s where c.teacher_id=t.t_id and c.c_id=s.class_id and c.c_id=#{id}  
    </select>  
 
    <resultMap type="com.lcb.user.Classes" id="ClassesResultMap2">  
        <id property="id" column="c_id"/>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c_name"/>  
        <association property="teacher" javaType="com.lcb.user.Teacher">  
            <id property="id" column="t_id"/>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t_name"/>  
        </association>  
 
        <collection property="student" ofType="com.lcb.user.Student">  
            <id property="id" column="s_id"/>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s_name"/>  
        </collection>  
    </resultMap>  
</mapper> 
 

20、MyBatis实现一对一有几种方式?具体怎么操作的?

有联合查询和嵌套查询,联合查询是几个表联合查询,只查询一次, 通过在resultMap里面配置association节点配置一对一的类就可以完成;

嵌套查询是先查一个表,根据这个表里面的结果的 外键id,去再另外一个表里面查询数据,也是通过association配置,但另外一个表的查询通过select属性配置。

21、MyBatis实现一对多有几种方式,怎么操作的?

        有联合查询和嵌套查询。联合查询是几个表联合查询,只查询一次,通过在resultMap里面的collection节点配置一对多的类就可以完成;嵌套查询是先查一个表,根据这个表里面的 结果的外键id,去再另外一个表里面查询数据,也是通过配置collection,但另外一个表的查询通过select节点配置。

22、Mybatis是否支持延迟加载?如果支持,它的实现原理是什么?

答:Mybatis仅支持association关联对象和collection关联集合对象的延迟加载,association指的就是一对一,collection指的就是一对多查询。在Mybatis配置文件中,可以配置是否启用延迟加载lazyLoadingEnabled=true|false。

它的原理是,使用CGLIB创建目标对象的代理对象,当调用目标方法时,进入拦截器方法,比如调用a.getB().getName(),拦截器invoke()方法发现a.getB()是null值,那么就会单独发送事先保存好的查询关联B对象的sql,把B查询上来,然后调用a.setB(b),于是a的对象b属性就有值了,接着完成a.getB().getName()方法的调用。这就是延迟加载的基本原理。

当然了,不光是Mybatis,几乎所有的包括Hibernate,支持延迟加载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23、Mybatis的一级、二级缓存:

1)一级缓存: 基于 PerpetualCache 的 HashMap 本地缓存,其存储作用域为 Session,当 Session flush 或 close 之后,该 Session 中的所有 Cache 就将清空,默认打开一级缓存。

2)二级缓存与一级缓存其机制相同,默认也是采用 PerpetualCache,HashMap 存储,不同在于其存储作用域为 Mapper(Namespace),并且可自定义存储源,如 Ehcache。默认不打开二级缓存,要开启二级缓存,使用二级缓存属性类需要实现Serializable序列化接口(可用来保存对象的状态),可在它的映射文件中配置<cache/> ;

3)对于缓存数据更新机制,当某一个作用域(一级缓存 Session/二级缓存Namespaces)的进行了C/U/D 操作后,默认该作用域下所有 select 中的缓存将被 clear 掉并重新更新,如果开启了二级缓存,则只根据配置判断是否刷新。

24、什么是MyBatis的接口绑定?有哪些实现方式?

接口绑定,就是在MyBatis中任意定义接口,然后把接口里面的方法和SQL语句绑定, 我们直接调用接口方法就可以,这样比起原来了SqlSession提供的方法我们可以有更加灵活的选择和设置。

接口绑定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通过注解绑定,就是在接口的方法上面加上 @Select、@Update等注解,里面包含Sql语句来绑定;另外一种就是通过xml里面写SQL来绑定, 在这种情况下,要指定xml映射文件里面的namespace必须为接口的全路径名。当Sql语句比较简单时候,用注解绑定, 当SQL语句比较复杂时候,用xml绑定,一般用xml绑定的比较多。

25、使用MyBatis的mapper接口调用时有哪些要求?

①  Mapper接口方法名和mapper.xml中定义的每个sql的id相同;
②  Mapper接口方法的输入参数类型和mapper.xml中定义的每个sql 的parameterType的类型相同;
③  Mapper接口方法的输出参数类型和mapper.xml中定义的每个sql的resultType的类型相同;
④  Mapper.xml文件中的namespace即是mapper接口的类路径。

26、Mapper编写有哪几种方式?

第一种:接口实现类继承SqlSessionDaoSupport:使用此种方法需要编写mapper接口,mapper接口实现类、mapper.xml文件。
(1)在sqlMapConfig.xml中配置mapper.xml的位置
<mappers>
    <mapper resource="mapper.xml文件的地址" />
    <mapper resource="mapper.xml文件的地址" />
</mappers>
(2)定义mapper接口
(3)实现类集成SqlSessionDaoSupport
mapper方法中可以this.getSqlSession()进行数据增删改查。
(4)spring 配置
<bean id=" " class="mapper接口的实现">
    <property name="sqlSessionFactory" ref="sqlSessionFactory"></property>
</bean>

 
第二种:使用org.mybatis.spring.mapper.MapperFactoryBean:
(1)在sqlMapConfig.xml中配置mapper.xml的位置,如果mapper.xml和mappre接口的名称相同且在同一个目录,这里可以不用配置
<mappers>
    <mapper resource="mapper.xml文件的地址" />
    <mapper resource="mapper.xml文件的地址" />
</mappers>
(2)定义mapper接口:
①mapper.xml中的namespace为mapper接口的地址
②mapper接口中的方法名和mapper.xml中的定义的statement的id保持一致
③Spring中定义
<bean id="" class="org.mybatis.spring.mapper.MapperFactoryBean">
    <property name="mapperInterface"   value="mapper接口地址" /> 
    <property name="sqlSessionFactory" ref="sqlSessionFactory" /> 
</bean>


第三种:使用mapper扫描器:
(1)mapper.xml文件编写:
mapper.xml中的namespace为mapper接口的地址;
mapper接口中的方法名和mapper.xml中的定义的statement的id保持一致;
如果将mapper.xml和mapper接口的名称保持一致则不用在sqlMapConfig.xml中进行配置。 
(2)定义mapper接口:
注意mapper.xml的文件名和mapper的接口名称保持一致,且放在同一个目录
(3)配置mapper扫描器:
<bean class="org.mybatis.spring.mapper.MapperScannerConfigurer">
    <property name="basePackage" value="mapper接口包地址"></property>
    <property name="sqlSessionFactoryBeanName" value="sqlSessionFactory"/> 
</bean>
(4)使用扫描器后从spring容器中获取mapper的实现对象。

27、简述Mybatis的插件运行原理,以及如何编写一个插件。

答:Mybatis仅可以编写针对ParameterHandler、ResultSetHandler、StatementHandler、Executor这4种接口的插件,Mybatis使用JDK的动态代理,为需要拦截的接口生成代理对象以实现接口方法拦截功能,每当执行这4种接口对象的方法时,就会进入拦截方法,具体就是InvocationHandler的invoke()方法,当然,只会拦截那些你指定需要拦截的方法。

编写插件:实现Mybatis的Interceptor接口并复写intercept()方法,然后在给插件编写注解,指定要拦截哪一个接口的哪些方法即可,记住,别忘了在配置文件中配置你编写的插件。

7)struts2

一、struts2工作流程
1、Struts 2框架本身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业务控制器Action和用户实现的企业业务逻辑组件。
1)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是Struts 2框架的基础,包含了框架内部的控制流程和处理机制。
2)业务控制器Action和业务逻辑组件是需要用户来自己实现的。用户在开发Action和业务逻辑组件的同时,还需要编写相关的配置文件,供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来使用。
        Struts 2的工作流程相对于Struts 1要简单,与WebWork框架基本相同,所以说Struts 2是WebWork的升级版本。
2、基本简要流程如下:
1)客户端初始化一个指向Servlet容器的请求;
2)这个请求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器(Filter)
       (这些过滤器中有一个叫做ActionContextCleanUp的可选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对于Struts2和其他框架的集成很有帮助,例如:SiteMesh Plugin)
3)接着FilterDispatcher被调用,
         FilterDispatcher询问ActionMapper来决定这个请是否需要调用某个Action
4)如果ActionMapper决定需要调用某个Action,
         FilterDispatcher把请求的处理交给ActionProxy
5)ActionProxy通过Configuration Manager询问框架的配置文件,找到需要调用的Action类
6)ActionProxy创建一个ActionInvocation的实例。
7)ActionInvocation实例使用命名模式来调用,
         在调用Action的过程前后,涉及到相关拦截器(Intercepter)的调用。
8)一旦Action执行完毕,ActionInvocation负责根据struts.xml中的配置找到对应的返回结果。返回结果通常是(但不总是,也可 能是另外的一个Action链)一个需要被表示的JSP或者FreeMarker的模版。在表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truts2 框架中继承的标签。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到ActionMapper
9)响应的返回是通过我们在web.xml中配置的过滤器
10)如果ActionContextCleanUp是当前使用的,则FilterDispatecher将不会清理sreadlocal ActionContext;如果ActionContextCleanUp不使用,则将会去清理sreadlocals。 
 

二、说下Struts的设计模式
MVC模式:
1、web应用程序启动时就会加载并初始化ActionServler。
2、用户提交表单时,一个配置好的ActionForm对象被创建,并被填入表单相应的数据,ActionServler根据Struts-config.xml文件配置好的设置决定是否需要表单验证,如果需要就调用ActionForm的Validate()验证后选择将请求发送到哪个Action,如果Action不存在,ActionServlet会先创建这个对象,然后调用Action的execute()方法.
3、Execute()从ActionForm对象中获取数据,完成业务逻辑,返回一个ActionForward对象,ActionServlet再把客户请求转发给ActionForward对象指定的jsp组件,ActionForward对象指定的jsp生成动态的网页,返回给客户。

三、拦截器和过滤器的区别
1、拦截器是基于java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的。
2、过滤器依赖于servlet容器,而拦截器不依赖于servlet容器。
3、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请求起作用。
4、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
5、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四、struts1于struts2的比较
1、Action   类: 

    Struts1要求Action类继承一个抽象基类。Struts1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使用抽象类编程而不是接口。
  Struts   2   Action类可以实现一个Action接口,也可实现其他接口,使可选和定制的服务成为可能。Struts2提供一个ActionSupport基类去 实现常用的接口。Action接口不是必须的,任何有execute标识的POJO对象都可以用作Struts2的Action对象。
2、线程模式: 
    Struts1   Action是单例模式并且必须是线程安全的,因为仅有Action的一个实例来处理所有的请求。单例策略限制了Struts1   Action能作的事,并且要在开发时特别小心。Action资源必须是线程安全的或同步的。
Struts2   Action对象为每一个请求产生一个实例,因此没有线程安全问题。(实际上,servlet容器给每个请求产生许多可丢弃的对象,并且不会导致性能和垃圾回收问题)
3、Servlet   依赖: 
    Struts1   Action   依赖于Servlet   API   ,因为当一个Action被调用时HttpServletRequest   和   HttpServletResponse   被传递给execute方法。
Struts   2   Action不依赖于容器,允许Action脱离容器单独被测试。如果需要,Struts2   Action仍然可以访问初始的request和response。但是,其他的元素减少或者消除了直接访问HttpServetRequest   和   HttpServletResponse的必要性。
4、可测性: 
   测试Struts1   Action的一个主要问题是execute方法暴露了servlet   API(这使得测试要依赖于容器)。一个第三方扩展--Struts   TestCase--提供了一套Struts1的模拟对象(来进行测试)。
Struts   2   Action可以通过初始化、设置属性、调用方法来测试,“依赖注入”支持也使测试更容易。
5、捕获输入: 
   Struts1   使用ActionForm对象捕获输入。所有的ActionForm必须继承一个基类。因为其他JavaBean不能用作ActionForm,开发者经 常创建多余的类捕获输入。动态Bean(DynaBeans)可以作为创建传统ActionForm的选择,但是,开发者可能是在重新描述(创建)已经存 在的JavaBean(仍然会导致有冗余的javabean)。
Struts   2直接使用Action属性作为输入属性,消除了对第二个输入对象的需求。输入属性可能是有自己(子)属性的rich对象类型。Action属性能够通过   web页面上的taglibs访问。Struts2也支持ActionForm模式。rich对象类型,包括业务对象,能够用作输入/输出对象。这种   ModelDriven   特性简化了taglib对POJO输入对象的引用。
6、表达式语言: 
   Struts1   整合了JSTL,因此使用JSTL   EL。这种EL有基本对象图遍历,但是对集合和索引属性的支持很弱。
Struts2可以使用JSTL,但是也支持一个更强大和灵活的表达式语言-- "Object   Graph   Notation   Language "   (OGNL).
7、绑定值到页面(view): 
   Struts   1使用标准JSP机制把对象绑定到页面中来访问。
   Struts   2   使用   "ValueStack "技术,使taglib能够访问值而不需要把你的页面(view)和对象绑定起来。ValueStack策略允许通过一系列名称相同但类型不同的属性重用页面(view)。
8、类型转换: 
   Struts   1   ActionForm   属性通常都是String类型。Struts1使用Commons-Beanutils进行类型转换。每个类一个转换器,对每一个实例来说是不可配置的。
  Struts2   使用OGNL进行类型转换。提供基本和常用对象的转换器。
9、校验: 
   Struts   1支持在ActionForm的validate方法中手动校验,或者通过Commons   Validator的扩展来校验。同一个类可以有不同的校验内容,但不能校验子对象。
   Struts2支持通过validate方法和XWork校验框架来进行校验。XWork校验框架使用为属性类类型定义的校验和内容校验,来支持chain校验子属性
10、Action执行的控制: 
   Struts1支持每一个模块有单独的Request   Processors(生命周期),但是模块中的所有Action必须共享相同的生命周期。
   Struts2支持通过拦截器堆栈(Interceptor   Stacks)为每一个Action创建不同的生命周期。堆栈能够根据需要和不同的Action一起使用。


五、为什么要使用Struts2
Struts2 是一个相当强大的Java Web开源框架,是一个基于POJO的Action的MVC Web框架。它基于当年的Webwork和XWork框架,继承其优点,同时做了相当的改进。
1、Struts2基于MVC架构,框架结构清晰,开发流程一目了然,开发人员可以很好的掌控开发的过程。
2、使用OGNL进行参数传递。
OGNL提供了在Struts2里访问各种作用域中的数据的简单方式,你可以方便的获取Request,Attribute,Application,Session,Parameters中的数据。大大简化了开发人员在获取这些数据时的代码量。
3、强大的拦截器
Struts2 的拦截器是一个Action级别的AOP,Struts2中的许多特性都是通过拦截器来实现的,例如异常处理,文件上传,验证等。拦截器是可配置与重用的,可以将一些通用的功能如:登录验证,权限验证等置于拦截器中以完成一些Java Web项目中比较通用的功能。在我实现的的一Web项目中,就是使用Struts2的拦截器来完成了系统中的权限验证功能。
4、易于测试
Struts2的Action都是简单的POJO,这样可以方便的对Struts2的Action编写测试用例,大大方便了5Java Web项目的测试。
易于扩展的插件机制在Struts2添加扩展是一件愉快而轻松的事情,只需要将所需要的Jar包放到WEB-INF/lib文件夹中,在struts.xml中作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实现扩展。
6、模块化管理
Struts2已经把模块化作为了体系架构中的基本思想,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将应用程序模块化:将配置信息拆分成多个文件把自包含的应用模块创建为插件创建新的框架特性,即将与特定应用无关的新功能组织成插件,以添加到多个应用中去。
7、全局结果与声明式异常
为应用程序添加全局的Result,和在配置文件中对异常进行处理,这样当处理过程中出现指定异常时,可以跳转到特定页面。
他的如此之多的优点,是很多人比较的青睐,与spring ,Hibernate进行结合,组成了现在比较流行的ssh框架,当然每个公司都要自己的框架,也是ssh变异的产品。


六、struts2有哪些优点?
1、在软件设计上Struts2的应用可以不依赖于Servlet API和struts API。 Struts2的这种设计属于无侵入式设计; 
2、拦截器,实现如参数拦截注入等功能; 
3、类型转换器,可以把特殊的请求参数转换成需要的类型; 
4、多种表现层技术,如:JSP、freeMarker、Velocity等; 
5、Struts2的输入校验可以对指定某个方法进行校验; 
6、提供了全局范围、包范围和Action范围的国际化资源文件管理实现 
 

七、struts2是如何启动的?
 
1、struts2框架是通过Filter启动的,即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此过滤器为struts2的核心过滤器; 
3、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的init()方法中将会读取类路径下默认的配置文件struts.xml完成初始化操作。struts2读取到struts.xml的内容后,是将内容封装进javabean对象然后存放在内存中,以后用户的每次请求处理将使用内存中的数据,而不是每次请求都读取struts.xml文件。
 

八、struts2框架的核心控制器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Struts2框架的核心控制器是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 
2、作用: 
 负责拦截由<url-pattern>/*</url-pattern>指定的所有用户请求,当用户请求到达时,该Filter会过滤用户的请求。默认情况下,如果用户请求的路径 
不带后缀或者后缀以.action结尾,这时请求将被转入struts2框架处理,否则struts2框架将略过该请求的处理。 
可以通过常量"struts.action.extension"修改action的后缀,如: 
<constant name="struts.action.extension" value="do"/> 
如果用户需要指定多个请求后缀,则多个后缀之间以英文逗号(,)隔开。
<constant name="struts.action.extension" value="do,go"/>   
 

九、struts2配置文件的加载顺序? 
struts.xml ——> struts.properties 
常量可以在struts.xml或struts.properties中配置,如果在多个文件中配置了同一个常量,则后一个文件中配置的常量值会覆盖前面文件中配置的常量值. 
struts.xml文件的作用:通知Struts2框架加载对应的Action资源
 

十、struts2常量的修改方式? 
常量可以在struts.xml或struts.properties中配置,两种配置方式如下: 
1、在struts.xml文件中配置常量 
<constant name="struts.action.extension" value="do"/> 
2、在struts.properties中配置常量(struts.properties文件放置在src下): 
struts.action.extension=do
 
 
struts2如何访问HttpServletRequest、HttpSession、ServletContext三个域对象? 
方案一: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ServletActionContext.get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ServletActionContext.getResponse(); 
HttpSession  session=   request.getSession();
ServletContext servletContext=ServletActionContext.getServletContext();  
   
方案二: 
类 implements ServletRequestAware,ServletResponseAware,SessionAware,ServletContextAware 
注意:框架自动传入对应的域对象 
 
 

十二、struts2是如何管理action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什么好处? 
struts2框架中使用包来管理Action,包的作用和java中的类包是非常类似的。 
主要用于管理一组业务功能相关的action。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把一组业务功能相关的Action放在同一个包下。 
struts2中的默认包struts-default有什么作用? 
1、struts-default包是由struts内置的,它定义了struts2内部的众多拦截器和Result类型,而Struts2很多核心的功能都是通过这些内置的拦截器实现,如:从请求中 
把请求参数封装到action、文件上传和数据验证等等都是通过拦截器实现的。当包继承了struts-default包才能使用struts2为我们提供的这些功能。  
2、struts-default包是在struts-default.xml中定义,struts-default.xml也是Struts2默认配置文件。 Struts2每次都会自动加载 struts-default.xml文件。 
3、通常每个包都应该继承struts-default包。      
 
 
 
十三、struts2如何对指定的方法进行验证? 
1)validate()方法会校验action中所有与execute方法签名相同的方法; 
2)要校验指定的方法通过重写validateXxx()方法实现, validateXxx()只会校验action中方法名为Xxx的方法。其中Xxx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3)当某个数据校验失败时,调用addFieldError()方法往系统的fieldErrors添加校验失败信息(为了使用addFieldError()方法,action可以继承ActionSupport), 如果系统 的fieldErrors包含失败信息,struts2会将请求转发到名为input的result; 
4)在input视图中可以通过<s:fielderror/>显示失败信息。 
5)先执行validateXxxx()->validate()->如果出错了,会转发<result name="input"/>所指定的页面,如果不出错,会直接进行Action::execute()方法 
 
 
十四、struts2默认能解决get和post提交方式的乱码问题吗? 
不能。struts.i18n.encoding=UTF-8属性值只能解析POST提交下的乱码问题。 
 

十五、请你写出struts2中至少5个的默认拦截器? 
fileUpload      提供文件上传功能 
i18n            记录用户选择的locale 
cookies         使用配置的name,value来是指cookies 
checkbox        添加了checkbox自动处理代码,将没有选中的checkbox的内容设定为false,而html默认情况下不提交没有选中的checkbox。 
chain           让前一个Action的属性可以被后一个Action访问,现在和chain类型的result()结合使用。 
alias           在不同请求之间将请求参数在不同名字件转换,请求内容不变 
 
 
十六、值栈ValueStack的原理与生命周期? 
1、ValueStack贯穿整个 Action 的生命周期,保存在request域中,所以ValueStack和request的生命周期一样。当Struts2接受一个请求时,会迅速创建ActionContext, 
ValueStack,action。然后把action存放进ValueStack,所以action的实例变量可以被OGNL访问。 请求来的时候,action、ValueStack的生命开始,请求结束,action、    ValueStack的生命结束; 
2、action是多例的,和Servlet不一样,Servelt是单例的; 
3、每个action的都有一个对应的值栈,值栈存放的数据类型是该action的实例,以及该action中的实例变量,Action对象默认保存在栈顶; 
4、ValueStack本质上就是一个ArrayList; 
5、关于ContextMap,Struts 会把下面这些映射压入 ContextMap 中: 
parameters  :   该 Map 中包含当前请求的请求参数 
request     :   该 Map 中包含当前 request 对象中的所有属性  session :该 Map 中包含当前 session 对象中的所有属性 
application :该 Map 中包含当前 application 对象中的所有属性 
attr:该 Map 按如下顺序来检索某个属性: request, session, application          
6、使用OGNL访问值栈的内容时,不需要#号,而访问request、session、application、attr时,需要加#号; 
7、注意: Struts2中,OGNL表达式需要配合Struts标签才可以使用。如:<s:property value="name"/> 
8、在struts2配置文件中引用ognl表达式 ,引用值栈的值 ,此时使用的"$",而不是#或者%;  
 
 
十七、ActionContext、ServletContext、pageContext的区别? 
1、ActionContext是当前的Action的上下文环境,通过ActionContext可以获取到request、session、ServletContext等与Action有关的对象的引用; 
2、ServletContext是域对象,一个web应用中只有一个ServletContext,生命周期伴随整个web应用; 
3、pageContext是JSP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内置对象,可以通过pageContext获取其他域对象的应用,同时它是一个域对象,作用范围只针对当前页面,当前页面结束时,pageContext销毁, 
生命周期是JSP四个域对象中最小的。  
 

十八、result的type属性中有哪几种结果类型? 
一共10种:
   
dispatcher         
struts默认的结果类型,把控制权转发给应用程序里的某个资源不能把控制权转发给一个外部资源,若需要把控制权重定向到一个外部资源, 应该使用 
redirect结果类型 
redirect    把响应重定向到另一个资源(包括一个外部资源) 
redirectAction      把响应重定向到另一个 Action 
freemarker、velocity、chain、httpheader、xslt、plainText、stream 
 
 
十九、拦截器的生命周期与工作过程? 
1、每个拦截器都是实现了Interceptor接口的 Java 类; 
2、init(): 该方法将在拦截器被创建后立即被调用, 它在拦截器的生命周期内只被调用一次. 可以在该方法中对相关资源进行必要的初始化; 
3、intercept(ActionInvocation invocation): 每拦截一个动作请求, 该方法就会被调用一次; 
4、destroy: 该方法将在拦截器被销毁之前被调用, 它在拦截器的生命周期内也只被调用一次; 
5、struts2中有内置了18个拦截器。
 

二十、struts2如何完成文件的上传? 
1、JSP页面:
 
1)JSP页面的上传文件的组件:<s: file name=”upload” />,如果需要一次上传多个文件, 就必须使用多个 file 标签, 但它们的名字必须是相同的,即: 
 name=“xxx”的值必须一样; 
2)必须把表单的enctype属性设置为:multipart/form-data; 
 3)表单的方法必须为post,因为post提交的数据在消息体中,而无大小限制。 
2、对应的action:  
 1)在 Action 中新添加 3 个和文件上传相关的属性; 
2)如果是上传单个文件, uploadImage属性的类型就是 java.io.File, 它代表被上传的文件, 第二个和第三个属性的类型是 String, 它们分别代表上传文 
件的文件名和文件类型,定义方式是分别是: 
jsp页面file组件的名称+ContentType,  jsp页面file组件的名称+FileName 
3)如果上上传多个文件, 可以使用数组或 List  

二十一、struts的工作原理
1、初始化,读取struts-config.xml、web.xml等配置文件(所有配置文件的初始化)
2、发送HTTP请求,客户端发送以.do结尾的请求
3、填充FormBean(实例化、复位、填充数据、校验、保存)
4、将请求转发到Action(调用Action的execute()方法)
5、处理业务(可以调用后台类,返回ActionForward对象)
6、返回目标响应对象(从Action返回到ActionServlet)
7、转换Http请求到目标响应对象(查找响应,根据返回的Forward keyword)
8、Http响应,返回到Jsp页面


二十二、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struts2的执行流程。
Struts 2框架本身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业务控制器Action和用户实现的企业业务逻辑组件。
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是Struts 2框架的基础,包含了框架内部的控制流程和处理机制。
业务控制器Action和业务逻辑组件是需要用户来自己实现的。用户在开发Action和业务逻辑组件的同时,还需要编写相关的配置文件,供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来使用。
Struts 2的工作流程相对于Struts 1要简单,与WebWork框架基本相同,所以说Struts 2是WebWork的升级版本。基本简要流程如下:
1、客户端浏览器发出HTTP请求。
2、根据web.xml配置,该请求被FilterDispatcher接收。
3、根据struts.xml配置,找到需要调用的Action类和方法, 并通过IoC方式,将值注入给Aciton。
4、Action调用业务逻辑组件处理业务逻辑,这一步包含表单验证。
5、Action执行完毕,根据struts.xml中的配置找到对应的返回结果result,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6、返回HTTP响应到客户端浏览器。
它是以Webwork的设计思想为核心,吸收struts1的优点,可以说 struts2是struts1和Webwork结合的产物。

struts2 的工作原理图: 一个请求在Struts2框架中的处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客户端发出一个指向servlet容器的请求(tomcat);
2.这个请求会经过图中的几个过滤器,最后会到达FilterDispatcher过滤器。
3.过滤器FilterDispatcher是struts2框架的心脏,在处理用户请求时,它和请求一起相互配合访问struts2 的底层框架结构。在web容器启动时,struts2框架会自动加载配置文件里相关参数,并转换成相应的类。 如:ConfigurationManager、ActionMapper和ObjectFactory。ConfigurationManager 存有配置文件的一 些基本信息,ActionMapper存有action的配置信息。在请求过程中所有的对象(Action,Results, Interceptors,等)都是通过ObjectFactory来创建的。过滤器会通过询问ActionMapper类来查找请求中 需要用到的Action。
4.如果找到需要调用的Action,过滤器会把请求的处理交给ActionProxy。ActionProxy为Action的代理对象 。ActionProxy通过ConfigurationManager询问框架的配置文件,找到需要调用的Action类。 5.ActionProxy创建一个ActionInvocation的实例。ActionInvocation在ActionProxy层之下,它表示了 Action的执行状态,或者说它控制的Action的执行步骤。它持有Action实例和所有的Interceptor。 6.ActionInvocation实例使用命名模式来调用,1) ActionInvocation初始化时,根据配置,加载Action相 关的所有Interceptor。2)通过ActionInvocation.invoke方法调用Action实现时,执行Interceptor。在 调用Action的过程前后,涉及到相关拦截器(intercepetor)的调用。
7. 一旦Action执行完毕,ActionInvocation负责根据struts.xml中的配置找到对应的返回结果。返回结果 通常是(但不总是,也可能是另外的一个Action链)一个需要被表示的JSP或者FreeMarker的模版。在表 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truts2 框架中继承的标签。

8)hibernate

简述hibernate运行原理或者工作原理
简述hibernate的get和load方法区别
简述hibernate数据三种状态
简述hibernate的缓存机制
简述hibernate中getCurrentSession和openSession区别
简述hibernate的乐观锁和悲观锁
简述hibernate的懒加载机制
简述hibernate的事务机制
1、hibernate运行原理: 
hibernate里面提供了3个核心接口 
Configuration、SessionFactory、Session 
1、hibernate启动的时候利用Configuration读取xml配置文件 
2、通过配置文件创建SessionFactory对象,初始化hibernate基本信息 
3、获取session然后调用CRUD方法进行数据操作,hibernate会把我们的数据进行三种状态的划分,然后根据状态进行管理我们的数据,对应的发送SQL进行数据操作 
4、关闭session,如果有事务的情况下,需要手动获取事务并开启,然后事务结束后提交事务。 
5、在提交事务的时候,去验证我们的快照里面的数据和缓存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发送SQL进行修改,

2、hibernate的get方法和load方法的区别 
1、get和load都是利用主键策略查询数据, 
2、get默认不使用懒加载机制,load默认要使用懒加载机制,所谓的懒加载就是我们这个数据如果不使用,hibernate就不发送SQL到数据库查询数据。 
3、当查询数据库不存在的数据的时候,get方法返回null,load方法抛出空指针异常, 
原因是因为,load方法采用的动态代理的方式实现的,我们使用load方法的时候,hibernate会创建一个该实体的代理对象,该代理只保存了该对象的ID,当我们访问该实体对象其他属性,hibernate就发送SQL查询数据封装到代理对象,然后在利用代理对象返回给我们实际的数据,

3、hibernate的数据三种状态 
hibernate把他所管理的数据划分为三种状态 
瞬时的(刚new出来的数据–内存有,数据库没有) 
持久的 (从数据查询的,或者刚保存到数据库,session没关闭的, 数据库有,内存也有) 
游离的 、脱管的(数据库有,内存没有) 


实际上hibernate对数据划分三种状态,主要是为了管理我们持久的数据,在事务提交的时候,hibernate去对比处于持久状态的数据是否发生改变,(快照区、一级缓存区),当我们会话结束前,对持久状态数据进行了修改的话,快照区的数据会跟着改变。当session提交事务的时候,如果发现快照区和一级缓存的数据不一致,就会发送SQL进行修改。

4. 简述hibernate的缓存机制 
hibernate分为2级缓存 
一级缓存又叫session缓存,又叫事务级缓存,生命周期从事务开始到事务结束,一级缓存是hibernate自带的,暴力使用,当我们一创建session就已有这个缓存了。数据库就会自动往缓存存放, 
二级缓存是hibernate提供的一组开放的接口方式实现的,都是通过整合第三方的缓存框架来实现的,二级缓存又叫sessionFactory的缓存,可以跨session访问。常用的EHcache、OScache,这个需要一些配置。

当我们每次 查询数据的时候,首先是到一级缓存查看是否存在该对象,如果有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就去二级缓存进行查看,如果有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在发送SQL到数据库查询数据, 
当SQL发送查询回该数据的时候,hibernate会把该对象以主键为标记的形式存储到二级缓存和一级缓存,如果返回的是集合,会把集合打散然后以主键的形式存储到缓存。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只针对以ID查询的方式生效,get、load方法。

5. 简述hibernate中getCurrentSession和openSession区别 
getCurrentSession和openSession都是通过H的工厂去获取数据库的会话对象, 
1、getCurrentSession会绑定当前线程,而openSession不会,因为我们把hibernate交给我们的spring来管理之后,我们是有事务配置,这个有事务的线程就会绑定当前的工厂里面的每一个session,而openSession是创建一个新session。 
2、getCurrentSession事务是有spring来控制的,而openSession需要我们手动开启和手动提交事务, 
3、getCurrentSession是不需要我们手动关闭的,因为工厂会自己管理,而openSession需要我们手动关闭。 
4、而getCurrentSession需要我们手动设置 绑定事务的机制,有三种设置方式,jdbc本地的Thread、JTA、第三种是spring提供的事务管理机制org.springframework.orm.hibernate4.SpringSessionContext,而且srping默认使用该种事务管理机制,

6. 简述hibernate的乐观锁和悲观锁

   hibernate在管理我们数据的时候的,永远无法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并发,
1
2
并发指的是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个资源,而并发会存在很多问题, 
同步指的是多个线程访问同一资源的时候,当一个线程对该资源的操作完成了以后,才交给下一个线程进行操作,有点像排队 
异步指的是多个线程访问同一资源的时候,所有的线程一起访问这个资源,不需要等待其他线程访问完成,也可以进行访问和操作。有点像挤公交车 
而我们hiberante在并发的时候会存在如下问题: 
1、丢失数据更新 

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线程1和线程2都对同一条数据进行更新, 
在T8时间点线程2已经完成了数据的更新,在T9时间点如果线程1回滚age=20,那线程2的更新age=25就丢失, 
另外一种,如果T9时间点 我们线程1提交,那我们线程2的age=25也丢失了 
2、数据脏读 

所谓的数据脏读,就是当并发的时候,一个线程进行修改,还未提交事务的时候另一个线程就读取了更新后的数据,但是后面第一个线程回滚,更新无效,那第二个线程读取到的数据就是脏数据 
3、数据虚读或者幻读 

此处的线程1修改完age之后,线程2立马进来修改了name,并提交事务,线程1在读取我们的数据,发现被修改了2个字段,这就是虚读或者幻读

4、不可重复读 

此处线程1先查询age=20,线程2把age修改Wie30,线程1再次查询的时候发现age=30,所以重复读取两次数据不一致,所以重复读取出错,

以上问题在并发中都可能存在,所以我们hiberante一定要处理线程并发的情况,hibernate就需要进行线程同步,提供的机制是利用锁来完成,

悲观锁 
所谓的悲观锁,就是hibernate心态不好,认为每一次操作都会出现并发,所以当我们查询数据的时候就直接把这一条数据锁住,不让别人操作。底层是利用的数据库的for update来实现的,就是查询数据的时候利用数据库把当前查询的数据给锁住,不让其他线程操作,实现如下:


 
Admin admin1 = (Admin) session.get(Admin.class, 1, LockMode.UPGRADE);

Admin admin2 = (Admin) session.get(Admin.class, 1, LockOptions.UPGRADE);

H4以后就不推荐使用LockMode,而使用LockOptions来实现悲观锁


 
// Admin admin = (Admin) session.get(Admin.class, adminId);

 
Admin admin1 = (Admin) session.get(Admin.class, 1, LockMode.UPGRADE);

// Admin admin2 = (Admin) session.get(Admin.class, 1, LockOptions.UPGRADE);

 
// SQLQuery q = session.createSQLQuery("select * from xx_plat_admin");

// q.setLockOptions(LockOptions.UPGRADE);

//

// Query q1 = session.createQuery("from Admin admin");

// q1.setLockMode("admin", LockMode.UPGRADE);

// q1.setLockOptions(LockOptions.UPGRADE);


9)hashMap 和hashTable 的区别

HashTable

  • 底层数组+链表实现,无论key还是value都不能为null,线程安全,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是在修改数据时锁住整个HashTable,效率低,ConcurrentHashMap做了相关优化
  • 初始size为11,扩容:newsize = olesize*2+1
  • 计算index的方法:index = (hash & 0x7FFFFFFF) % tab.length

HashMap

  • 底层数组+链表实现,可以存储null键和null值,线程不安全
  • 初始size为16,扩容:newsize = oldsize*2,size一定为2的n次幂
  • 扩容针对整个Map,每次扩容时,原来数组中的元素依次重新计算存放位置,并重新插入
  • 插入元素后才判断该不该扩容,有可能无效扩容(插入后如果扩容,如果没有再次插入,就会产生无效扩容)
  • 当Map中元素总数超过Entry数组的75%,触发扩容操作,为了减少链表长度,元素分配更均匀
  • 计算index方法:index = hash & (tab.length – 1)

HashMap的初始值还要考虑加载因子:

  •  哈希冲突:若干Key的哈希值按数组大小取模后,如果落在同一个数组下标上,将组成一条Entry链,对Key的查找需要遍历Entry链上的每个元素执行equals()比较。
  • 加载因子:为了降低哈希冲突的概率,默认当HashMap中的键值对达到数组大小的75%时,即会触发扩容。因此,如果预估容量是100,即需要设定100/0.75=134的数组大小。
  • 空间换时间:如果希望加快Key查找的时间,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加载因子,加大初始大小,以降低哈希冲突的概率。

HashMap和Hashtable都是用hash算法来决定其元素的存储,因此HashMap和Hashtable的hash表包含如下属性:

  • 容量(capacity):hash表中桶的数量
  • 初始化容量(initial capacity):创建hash表时桶的数量,HashMap允许在构造器中指定初始化容量
  • 尺寸(size):当前hash表中记录的数量
  • 负载因子(load factor):负载因子等于“size/capacity”。负载因子为0,表示空的hash表,0.5表示半满的散列表,依此类推。轻负载的散列表具有冲突少、适宜插入与查询的特点(但是使用Iterator迭代元素时比较慢)

除此之外,hash表里还有一个“负载极限”,“负载极限”是一个0~1的数值,“负载极限”决定了hash表的最大填满程度。当hash表中的负载因子达到指定的“负载极限”时,hash表会自动成倍地增加容量(桶的数量),并将原有的对象重新分配,放入新的桶内,这称为rehashing。

HashMap和Hashtable的构造器允许指定一个负载极限,HashMap和Hashtable默认的“负载极限”为0.75,这表明当该hash表的3/4已经被填满时,hash表会发生rehashing。

“负载极限”的默认值(0.75)是时间和空间成本上的一种折中:

  • 较高的“负载极限”可以降低hash表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但会增加查询数据的时间开销,而查询是最频繁的操作(HashMap的get()与put()方法都要用到查询)
  • 较低的“负载极限”会提高查询数据的性能,但会增加hash表所占用的内存开销

程序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负载极限”值。

ConcurrentHashMap

  • 底层采用分段的数组+链表实现,线程安全
  • 通过把整个Map分为N个Segment,可以提供相同的线程安全,但是效率提升N倍,默认提升16倍。(读操作不加锁,由于HashEntry的value变量是 volatile的,也能保证读取到最新的值。)
  • Hashtable的synchronized是针对整张Hash表的,即每次锁住整张表让线程独占,ConcurrentHashMap允许多个修改操作并发进行,其关键在于使用了锁分离技术
  • 有些方法需要跨段,比如size()和containsValue(),它们可能需要锁定整个表而而不仅仅是某个段,这需要按顺序锁定所有段,操作完毕后,又按顺序释放所有段的锁
  • 扩容:段内扩容(段内元素超过该段对应Entry数组长度的75%触发扩容,不会对整个Map进行扩容),插入前检测需不需要扩容,有效避免无效扩容

Hashtable和HashMap都实现了Map接口,但是Hashtable的实现是基于Dictionary抽象类的。Java5提供了ConcurrentHashMap,它是HashTable的替代,比HashTable的扩展性更好。

HashMap基于哈希思想,实现对数据的读写。当我们将键值对传递给put()方法时,它调用键对象的hashCode()方法来计算hashcode,然后找到bucket位置来存储值对象。当获取对象时,通过键对象的equals()方法找到正确的键值对,然后返回值对象。HashMap使用链表来解决碰撞问题,当发生碰撞时,对象将会储存在链表的下一个节点中。HashMap在每个链表节点中储存键值对对象。当两个不同的键对象的hashcode相同时,它们会储存在同一个bucket位置的链表中,可通过键对象的equals()方法来找到键值对。如果链表大小超过阈值(TREEIFY_THRESHOLD,8),链表就会被改造为树形结构。

在HashMap中,null可以作为键,这样的键只有一个,但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键所对应的值为null。当get()方法返回null值时,即可以表示HashMap中没有该key,也可以表示该key所对应的value为null。因此,在HashMap中不能由get()方法来判断HashMap中是否存在某个key,应该用containsKey()方法来判断。而在Hashtable中,无论是key还是value都不能为null。

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它的方法是同步的,可以直接用在多线程环境中。而HashMap则不是线程安全的,在多线程环境中,需要手动实现同步机制。

Hashtable与HashMap另一个区别是HashMap的迭代器(Iterator)是fail-fast迭代器,而Hashtable的enumerator迭代器不是fail-fast的。所以当有其它线程改变了HashMap的结构(增加或者移除元素),将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但迭代器本身的remove()方法移除元素则不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但这并不是一个一定发生的行为,要看JVM。

先看一下简单的类图:

  

从类图中可以看出来在存储结构中ConcurrentHashMap比HashMap多出了一个类Segment,而Segment是一个可重入锁。

ConcurrentHashMap是使用了锁分段技术来保证线程安全的。

锁分段技术:首先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 

ConcurrentHashMap提供了与Hashtable和SynchronizedMap不同的锁机制。Hashtable中采用的锁机制是一次锁住整个hash表,从而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线程对其进行操作;而ConcurrentHashMap中则是一次锁住一个桶。

ConcurrentHashMap默认将hash表分为16个桶,诸如get、put、remove等常用操作只锁住当前需要用到的桶。这样,原来只能一个线程进入,现在却能同时有16个写线程执行,并发性能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10)mysql 索引 Btree Hash

索引是帮助mysql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最常见的索引是Btree索引和Hash索引。

不同的引擎对于索引有不同的支持:Innodb和MyISAM默认的索引是Btree索引;而Mermory默认的索引是Hash索引。

Hash索引

所谓Hash索引,当我们要给某张表某列增加索引时,将这张表的这一列进行哈希算法计算,得到哈希值,排序在哈希数组上。所以Hash索引可以一次定位,其效率很高,而Btree索引需要经过多次的磁盘IO,但是innodb和myisam之所以没有采用它,是因为它存在着好多缺点:

1、因为Hash索引比较的是经过Hash计算的值,所以只能进行等式比较,不能用于范围查询

1、每次都要全表扫描

2、由于哈希值是按照顺序排列的,但是哈希值映射的真正数据在哈希表中就不一定按照顺序排列,所以无法利用Hash索引来加速任何排序操作

3、不能用部分索引键来搜索,因为组合索引在计算哈希值的时候是一起计算的。

4、当哈希值大量重复且数据量非常大时,其检索效率并没有Btree索引高的。

 

Btree索引

至于Btree索引,它是以B+树为存储结构实现的。

但是Btree索引的存储结构在Innodb和MyISAM中有很大区别。

在MyISAM中,我们如果要对某张表的某列建立Btree索引的话,如图: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MyISAM中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是分开的。

因此MyISAM的索引方式也称为非聚集,Innodb的索引方式成为聚集索引。

至于辅助索引,类似于主索引,唯一区别就是主索引上的值不能重复,而辅助索引可以重复。

因此当我们根据Btree索引去搜索的时候,若key存在,在data域找到其地址,然后根据地址去表中查找数据记录。

至于Innodb它跟上面又有很大不同,它的叶子节点存储的并不是表的地址,而是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将地址放入叶子节点,而是直接放入了对应的数据,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到的,Innodb的索引文件就是数据文件,

那么对于Innodb的辅助索引结构跟主索引也相差很多,如图:

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叶子节点存储的是主键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利用辅助索引的时候,检索到主键信息,然后再通过主键去主索引中定位表中的数据,这就可以说明Innodb中主键之所以不宜用过长的字段,由于所有的辅助索引都包含主索引,所以很容易让辅助索引变得庞大。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Innodb中尽量使用自增的主键,这样每次增加数据时只需要在后面添加即可,非单调的主键在插入时会需要维持B+tree特性而进行分裂调整,十分低效。

Btree索引中的最左匹配原则:

Btree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建立搜索树的。比如索引是(name,age,sex),会先检查name字段,如果name字段相同再去检查后两个字段。

所以当传进来的是后两个字段的数据(age,sex),因为建立搜索树的时候是按照第一个字段建立的,所以必须根据name字段才能知道下一个字段去哪里查询。

所以传进来的是(name,sex)时,首先会根据name指定搜索方向,但是第二个字段缺失,所以将name字段正确的都找到后,然后才会去匹配sex的数据。

建立索引的规则:

1、利用最左前缀:Mysql会一直向右查找直到遇到范围操作(>,<,like、between)就停止匹配。比如a=1 and b=2 and c>3 and d=6;此时如果建立了(a,b,c,d)索引,那么后面的d索引是完全没有用到,当换成了(a,b,d,c)就可以用到。

2、不能过度索引:在修改表内容的时候,索引必须更新或者重构,所以索引过多时,会消耗更多的时间。

3、尽量扩展索引而不要新建索引

4、最适合的索引的列是出现在where子句中的列或连接子句中指定的列。

5、不同值较少的列不必要建立索引(性别)。

(a) Inodb存储引擎 默认是 B+Tree索引

(b) MyISAM 存储引擎 默认是Fulltext索引;

(c)Memory 存储引擎 默认 Hash索引;

Hash索引

mysql中,只有Memory(Memory表只存在内存中,断电会消失,适用于临时表)存储引擎显示支持Hash索引,是Memory表的默认索引类型,尽管Memory表也可以使用B+Tree索引。Hash索引把数据以hash形式组织起来,因此当查找某一条记录的时候,速度非常快。但是因为hash结构,每个键只对应一个值,而且是散列的方式分布。所以它并不支持范围查找和排序等功能。

B+Tree索引

B+Tree是mysql使用最频繁的一个索引数据结构,是Inodb和Myisam存储引擎模式的索引类型。相对Hash索引,B+Tree在查找单条记录的速度比不上Hash索引,但是因为更适合排序等操作,所以它更受欢迎。毕竟不可能只对数据库进行单条记录的操作。

带顺序访问指针的B+Tree

B+Tree所有索引数据都在叶子节点上,并且增加了顺序访问指针,每个叶子节点都有指向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

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区间效率,例如查询key为从18到49的所有数据记录,当找到18后,只要顺着节点和指针顺序遍历就可以以此向访问到所有数据节点,极大提高了区间查询效率。

大大减少磁盘I/O读取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者巧妙利用了磁盘预读原理,将一个节点的大小设为等于一个页,这样每个节点需要一次I/O就可以完全载入。

11)mysql 的优化

数据库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数据库的配置;二是优化表结构;三是优化sql

数据库的配置

首先是数据库基础配置,如服务名、端口号及连接方式的配置,这些对数据库性能没有影响;其次是数据库常用配置,如连接池,缓冲区等配置,这些配置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MySQL的配置主要是在my开头的配置文件里,首先是连接池的配置,一是配置最大连接数 max_connections,增加该值可以增加mysqld 要求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在并发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增大该值。但不能盲目提高设值,因为如果连接数越多,介于MySQL会为每个连接提供连接缓冲区,就会开销越多的内存,所以要适当调整该值。二是配置暂存的连接数 back_log,如果MySQL的连接数据达到max_connections时,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如果短时间内有非常多的连接请求可以适当增大该值。三是配置连接关闭时间 interactive_timeout和wait_timeout,一个是交互式连接前等待活动的秒数,一个是非交互式连接前等待活动的秒数,这个主要取决于客户端,默认8小时,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客户端没有操作,连接会被断开,此时会报错。

其次是缓冲区的配置,一是指定缓冲区key_buffer_size的大小,它决定索引处理的速度,尤其是索引读的速度。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获得)。二是使用查询缓冲query_cache_size,MySQL将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今后对于同样的SELECT语句(区分大小写),将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结果。通过检查状态值Qcache_*,可以知道query_cache_size设置是否合理(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Qcache%’获得)。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此外,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除此之外还有每个连接的缓冲区配置,如record_buffer_size、read_rnd_buffer_size、sort_buffer_size、join_buffer_size等的配置。

关于数据表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首先数据库是依赖于我们的应用程序,数据库表的设计与优化首先要确认我们设计的应用程序是什么类型的。事务处理型:这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你的最终用户更关注数据的增查改删(CRUD,Creating/Reading/Updating/Deleting)。这种类型也叫 “OLTP” 。分析型:这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你的最终用户更关注数据分析、报表、趋势预测等等功能。这一类的数据库的 “插入” 和 “更新” 操作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它们主要的目的是更加快速地查询、分析数据。这种类型也叫 “OLAP” 。对于OLTP,数据表的优化首先保证数据表的数据的量级,如维持在百万级以下,超过一定量级进行归档,或者按年或者月进行备份归档,始终保证数据表的量级不要太高,从而达到快速查询更新的目的;其次是最小冗余原则,除了主键以外的字段不会出现在多张表之中,保证更新同一字段,只需更新一张表;最后是索引的使用,索引太多,会影响插入更新的速度,索引太少,会使某些查询很慢,索引的使用要遵循最小化原则,首先建立索引的字段不应该是大的char或者blob、clob这样的字段,其次是使用组合索引,覆盖经常查询的条件。对于OLAP,因为不需要频繁的更新或者实施的更新,主要关注查询和分析的效率,此时的最小化原则是用更少的表进行查询和分析,利用适当的冗余,减少不必要的连表查询,提高查询和分析的效率。

关于sql的优化

分为两部分,一是sql的分析,二是根据分析结果对sql进行优化。首先通过explain MySQL为例,如下是使用explain的结果:

1、id:这是SELECT的查询序列号

2、select_type:select_type就是select的类型,可以有以下几种:

SIMPLE:简单SELECT(不使用UNION或子查询等)

PRIMARY:最外面的SELECT

UNION:UNION中的第二个或后面的SELECT语句

DEPENDENT UNION:UNION中的第二个或后面的SELECT语句,取决于外面的查询

UNION RESULT:UNION的结果。

SUBQUERY: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

DEPENDENT SUBQUERY: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取决于外面的查询

DERIVED:导出表的SELECT(FROM子句的子查询)

3、table:显示这一行的数据是关于哪张表的

4、partitions:这一列只有在EXPLAIN PARTITIONS 语法中才有值

5、type:这列最重要,显示了连接使用了哪种类别,有无使用索引,是使用Explain命令分析性能瓶颈的关键项之一。

结果值从好到坏依次是:

system > const > eq_ref > ref > fulltext > ref_or_null > index_merge > unique_subquery > index_subquery > range > index > ALL

一般来说,得保证查询至少达到range级别,最好能达到ref,否则就可能会出现性能问题。

6、possible_keys:列指出MySQL能使用哪个索引在该表中找到行

7、key:显示MySQL实际决定使用的键(索引)。如果没有选择索引,键是NULL

8、key_len:显示MySQL决定使用的键长度。如果键是NULL,则长度为NULL。使用的索引的长度。在不损失精确性的情况下,长度越短越好

9、ref:显示使用哪个列或常数与key一起从表中选择行。

10、rows:显示MySQL认为它执行查询时必须检查的行数。

11、filtered:指返回结果的行占需要读到的行(rows列的值)的百分比。

12、Extra:包含MySQL解决查询的详细信息,有10多种,常用的如下:

distinct:在select部分使用了distinc关键字

no tables used:不带from字句的查询或者From dual查询。

使用not in()形式子查询或not exists运算符的连接查询,这种叫做反连接。即,一般连接查询是先查询内表,再查询外表,反连接就是先查询外表,再查询内表。

using filesort:排序时无法使用到索引时,就会出现这个。常见于order by和group by语句中。

using index:查询时不需要回表查询,直接通过索引就可以获取查询的数据。

using_union:表示使用or连接各个使用索引的条件时,该信息表示从处理结果获取并集

using intersect:表示使用and的各个索引的条件时,该信息表示是从处理结果获取交集

using sort_union和using sort_intersection:与前面两个对应的类似,只是他们是出现在用and和or查询信息量大时,先查询主键,然后进行排序合并后,才能读取记录并返回。

using where:表示存储引擎返回的记录并不是所有的都满足查询条件,需要在server层进行过滤。查询条件中分为限制条件和检查条件,5.6之前,存储引擎只能根据限制条件扫描数据并返回,然后server层根据检查条件进行过滤再返回真正符合查询的数据。5.6.x之后支持ICP特性,可以把检查条件也下推到存储引擎层,不符合检查条件和限制条件的数据,直接不读取,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存储引擎扫描的记录数量。extra列显示using index condition

using temporary:表示使用了临时表存储中间结果。临时表可以是内存临时表和磁盘临时表,执行计划中看不出来,需要查看status变量,used_tmp_table,used_tmp_disk_table才能看出来。

firstmatch(tb_name):5.6.x开始引入的优化子查询的新特性之一,常见于where字句含有in()类型的子查询。如果内表的数据量比较大,就可能出现这个

loosescan(m..n):5.6.x之后引入的优化子查询的新特性之一,在in()类型的子查询中,子查询返回的可能有重复记录时,就可能出现这个

filtered:使用explain extended时会出现这个列,5.7之后的版本默认就有这个字段,不需要使用explain extended了。这个字段表示存储引擎返回的数据在server层过滤后,剩下多少满足查询的记录数量的比例,注意是百分比,不是具体记录数。

根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扫描的总数据量、查询结果占比、是否使用索引等,优化的方向,是减少扫描的数据量,增大查询结果占比,尽量使用索引。因此,查询应遵循最简单原则,首先是减少联表查询、子查询,减少排序、统计、分页的查询的使用,简单查询更易优化,效率更高。大部分应用,仍然需要分页、排序和统计的查询,首先是分页查询的优化,当对较大数据量进行分页时,数据库自带的分页功能效率并不是太高,如MySQL的limit和oracle的rownum,这时候通过连续递增的一个字段(加索引)实现分页功能,如利用自增主键或者时间戳,利用上次查询的值进行查询,避免数据库通过计数分页;其次是排序的优化,除了使用索引,减少排序的字段,尽量和分页同时使用,避免对全量数据进行排序;最后是统计数据,对少量数据统计(个人用户)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制作报表(公司、企业数据统计),则会有一定的压力,除了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也要将这类统计放到业务抵峰期进行统计,减少系统压力,因为这类统计的时效性不是很高,可以通过从库进行统计,减少主库压力。

发布了7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9 · 访问量 5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y1471162851/article/details/10280200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