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应用篇 - app 架构设计的思考

对于 Android 客户端的架构设计,可以从分层化和模块化来考虑。

目录:

  1. 分层化
  2. 模块化
  3. 业务逻辑层设计

1. 分层化

在 Android 客户端开发中,通常可以分成以下几层:

  • SDK层:主要是 Android SDK 及第三方的 SDK (可能基于 Android SDK 或为独立的 SDK),这些 SDK 为上层框架提供核心功能的支持。
  • 基础框架层:这里所谓的基础框架,指多数 App 都必需的基础功能,是具体业务逻辑实现的基础。主要有网络请求功能、图片加载与缓存功能、数据库管理功能、 Crash 监控与常用工具类等,当然根据对业务逻辑支持的不同,基础框架层的功能支持也不一定相同,上述几个应该是大部分 App 都要支持的。 
    具体到每个基础框架的实现则没有任何限制,如网络功能可以使用 Volley、OkHttp 或者自己封装实现网络请求逻辑;对于图片管理功能则可以使用 Glide、Fresco、Picasso,也可以自己实现。总之每个基础框架都要遵循一定的实现原则,保持功能模块的独立性,与具体业务解耦并对外提供良好的交互接口。
  • 业务逻辑层:如果把 App 架构比作高层建筑,那么上述两层就是地基。地基打好之后,就可以在上面任意发挥了,至于如何发挥,那就必须结合实际的业务需求,不同的应用往往有不同的业务功能模块。 
    另一方面,业务功能模块也并非完全是并列的级别,有一些业务逻辑也是可以抽象出来的,作为通用的功能模块,比如登录、分享、扫描、统计等,其他的业务模块可能会调用到这些功能。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SDK 层与基础框架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们的变化周期往往是比较长的,一般来说当基础功能不能满足最上层的业务逻辑时,就需要对其做扩展。由于基础框架层的功能模块已经是功能级别的粒度划分,因此扩展往往是模块级别的扩展,通常是新增基础功能框架而不是修改原有基础功能框架,这也符合"开放-闭合"原则。

2. 模块化

至于模块化,对于分层化来说则是更细粒度的划分,即将每一层细分为不同的模块,各功能模块尽可能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功能模块之间仅提供必要的交互接口。

对于基础框架层,由上图可见,往往是根据功能来划分。这里的基础框架层细分为网络支持功能、图片库、crash 系统、数据库支持等模块,如果不足以支撑业务发展,可能会新增其他基础功能模块。

而业务逻辑层则主要由业务需求来决定,如分为登陆、注册、商店等模块。业务逻辑层的模块化还有一种驱动因素,那就是通用功能的封装,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体会,随着 App 业务逻辑的增加,不同业务功能之间可能会用到相同的功能,如用户登录、注册功能等,我们不希望在每个需要的地方都复写一遍相关代码,于是就需要把通用功能抽取成独立于具体业务需求的模块,如登录模块、注册模块,在模块内部实现通用的业务逻辑,同时对外暴露调用接口,不同的业务只需调用通用模块即可。

3. 业务逻辑层设计

网络数据直接返回到 Activity 或 Fragment 中,后续需要对数据进行解析、过滤、转换、缓存等操作,这些工作将会大大加重Activity 或 Fragment 的负担。Activity 或 Fragment 的代码量猛增,逻辑繁杂 (不仅包含了 View 的逻辑还包含了数据处理的逻辑)。从整个应用的角度来看,每个页面甚至每个接口都需要重复上述相同的冗余工作,完全可以抽象出来。

可以选用目前主流的设计:Android应用篇 - MVC、MVP 和 MVVM,但是这种标准在不同项目中不一定都适用,得灵活选择。

发布了12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15 · 访问量 9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4294681/article/details/8875801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