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致青春

明天就要高考了,今年身边没有要参加高考的考生,气氛不是特浓烈,但是高考的话题已经上微博热搜榜 TOP3 了,说明大家的关注从来就没离开过。

我自己是个学渣,但也算经过高考洗礼,今天想借高考这个话题,说说当年考试的那些事。

考前磨枪大部分是心理安慰

我记得初中考试那会,每到考试前我都会带上课本临阵磨枪,不管看不看吧,必须要带上。

好像是初三开始,考试变的越来越多了,自己也发现临阵磨枪真的只是碰运气。

一方面根本不知道应该在考前那么短的时间去看啥,另一方面就算是真的去看了,也不一定就是考试的内容。

所以在某一次开始,考试时我就只带笔过去了,突然发现好轻松。

刚开始倒没发现这有啥不正常,反正花费那个时间也没啥收获,还不如放松下心情。

只是有一天,隔壁桌的同学突然跟我说「你真厉害呀,这么轻松,肯定都会了吧?」

我才意识到,临阵磨枪有时候是因为心里没底,做最后一搏。

但其实很多人带着书也并没有看,那就只是自我安慰罢了。

所以我告诉那同学,我也不会,可是现在看也来不及了,干脆不看了。

发展到后来,本来周末也会带书回家的习惯也被我抛弃了,反正带回去也不看,何必呢,还不如在学校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好好学,回家就好好玩。

这件事告诉我: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按规则而不是自己的想法行事

我个人为人比较死板,小时候总尝试寻求一些一成不变的真理,然后把自认为的真理作为行事准则,以为这样做事肯定不会出错,肯定会成为一个「好人」。

比如我初中刚寄宿学校时,还没有特别适应,有一天晚上没吃饭,和我同班的表姐就给我买了袋方便面,结果我死活就是不要,非给送回去了,就这么来回送了好几次,最终我也没要,因为家里给我的教育是「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种自己认可的道理认死理,直到下面这件事让我开始反思。

初中某文科的一些考试的问答题,不管题上写了几个问句,我都会针对每个问句列出 1、2、3、4 做针对性的回答,个人感觉每个问题我都给了自己的答案,并且回答的尽量准确精炼,但是得分却往往不如人意。

后来我去看了那些得分高的同学,他们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能记住的关键字全写上去,才不管啥问题不问题呢,有些只是把题目里面提到的关键字相关的所有答案全部都写上去,就可以得分,写的越多可能得分也越高,因为命中关键词的概率越高。

为了得分,我也开始学着这么做,只是我仍然对这个方法耿耿于怀,一直还会去关注这种做法的「对」与「错」。

现在开始逐渐的想明白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得分,让游戏继续下去。

特别是上班后,发现这种针对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特别好。

这件事告诉我:做事要按规矩,并讲究方式方法。

阅读理解是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虽然我对写作一直很热爱,可是我的语文成绩却一直很不好,特别是阅读理解和作文。

每次老师在解读那些美文时,我真是一点都欣赏不动,我不明白为什么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挖掘出那么多背后的东西出来。

这个疑惑伴随我很多年,包括在我自己写字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要通过文字去干嘛,只是在按自己想表达的方式去写,尽量写的易懂,所以是不是就没有内涵了?这可能也是我一直火不起来的原因吧,哈哈。

直到前几天,看和菜头的一篇文章才算有点明白:
任何一部小说,本质上是作者阐述自己对自身、对人生、对人世甚至是对世界的某种理解。为此,小说家要编造一个故事,把这种理解巧妙地埋藏进去。人们喜欢听故事,于是故事不胫而走。在故事漫长的旅途之中,会有读者发现其中的隐喻,如同寻宝一样挖掘出作者埋藏的意蕴。

仔细想想,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哈,菜头叔真是完美的解答了我的问题。

想想我自己在说话或者写字时,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观点,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借助一些描述或者故事来辅助说明,那么这些话和文字,在不同的场合也会代表不同的意思。

所以阅读理解是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做的何种思考。

所以写字的时候也要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读的人是否能读懂。

这件事告诉我: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是一辈子的事。

上面提到的三件事虽然都是小事,但是都给我莫大的触动,让我从关注对错这种定性的东西,转变成关注事情本身,不知道你看了有何感想,是否也记挂着类似的小事呢?欢迎给我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sylan215」,十年测试老司机的原创干货,关注我,一起涨姿势!

sylan215

发布了11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3 · 访问量 7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ylan15/article/details/9782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