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建模国赛——绯月与我共中秋

> 写在前面的一点絮叨:本来自己是没想着要写篇博客作总结的,毕竟出了名儿的懒,但是,看到队友的总结后确实感受颇深,也想写一篇作为从暑假集训到国奖答辩这一个多月的结尾。因此有了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我“事后”零零散散总结的一些絮叨,暂且当个故事听听吧。

目录

赛前

赛中

赛后

惊喜答辩

总结

结果待续


赛前


    数学建模这个事情要说也得从18年的暑假说起了,18年的暑假,当时我的导师周华兵还没有出国做访问学者,我和室友x(同一个导师)就准备暑假“做点事情”,在导师跟别cd沟通后,建议下去找了当时在带队准备ACM的ACM协会会长610(推免浙大),也是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了有一个竞赛叫做“数学建模”。

    时间来到2019年的3月份,大约是大二下开学的时候,数理学院为了训练/选拔竞赛队员,开设了两门公选课,当时x,以及另外一位智能专业的同学找到了我,想组队参赛。就我个人而言,我对竞赛的热情很高,但是出于我对x的了解,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能专心做好竞赛的人,所以内心是拒绝的。但是我们三人确实关系很好,拒绝不下,就答应先组着看看。

> 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到了后期,原本热情满满的三人都没有了动力,各自做自己的东西去了。这里也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点:选队友的问题,很多人怀着抱大腿的心态选队友,其实建模过程中,大家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靠谱“这两个字。什么叫做靠谱?就是该一起熬夜的时候要能坚持,该严肃对待的时候就要全力以赴。总得来说就是不能”掉链子“,有着相同的目标才能形成”合力“,实现1+1>2的效果。

    不出所料的队伍解散,我也就渐渐淡去了建模竞赛的心思。事情的转折出现在8月初,此时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暑期集训已经开始了3天。而我暑期一直待在实验室跟一个研究生学长做东西没有回家,研究遇到了极大阻碍,学长也没心思继续做下去,我也是弄得疲惫不堪。此时,在之前3月份蓝桥杯有过几次聊天的王同学找到了我,问我想不想参加数学建模,我就没多想就答应了(其实没想着要做得多好,算是一种逃避实验室事情的一个选择吧)。

    后面就是跟着听课啦,其实也没怎么听,老师讲的基本没听懂,就自己一直在找些论文看,看他们的思路,设身处理地想想如果是自己在做这个题目,我会怎么思考?这个作者又是怎么思考的?他这样的好处在哪?这些问题能够如何转换一下?诸如此类的...

> 事实证明,我这样做还是有价值的,赛场上给了我很多思路。

赛中


    时间一晃而过,就到了9.12号,说句实在话,自己心里没底,感觉自己啥都不会,matlab也不会写,word也用的不熟。总之,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到点儿了,就要开始比赛。买好了一堆零食,结果第一天就吃得差不多了...然后就是水的问题...一定要多买水,建模不熬夜是不可能的,熬夜的人最容易缺水,到了后期人均口渴怪,hahaha~
    虽然赛前分工是“我建模,王同学码代码,程同学写论文”,可是到了赛场上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明确的分工,实际情况是一起讨论,谁有把握谁就做。谁有时间谁对模型理解深刻谁写论文。我们犯了个错,就是在赛前没有商量好论文的格式,导致多人参与写作时,格式没有统一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从而导致最后的论文修改时间太少太少,留下了一些很明显的格式错误。回顾现场,第一天晚上,我与程同学决定做A,王同学则对C题情有独钟,因此将选题这个问题留到了第二天。(这里得说下我们的时间安排,并没有像很多队伍选择的那样敖三天夜,我们走的是“休息好才能做得好”。第一天下午6点发题,11点回寝室休息,第二天11.30回寝室休息,第三天则是通宵奋斗。)第二天一早,实在是没有思路的我和程同学开始与王同学商量做C题,一来,AB有难度,二来A是精确计算,一旦算错立即淘汰,风险太大,三来王同学对自己找数据的能力很有信心。就这样,我们转向了C题,开始各种头脑风暴,其实思路很多,但是这个题并非有思路就可以做的。有多少数据,才能建立多精确的模型,好在数据不多却也不算少,总算是逐渐步入了正轨。事到如今,比赛中的种种艰辛早已模糊,反倒是另一件事对我感触更深。
    当时是截止时间的前一天晚上,时间紧急,必须通宵做题的时候,生理、心理压力几乎逼近临界点,唯有那一抹绯红的月色给予我些许慰藉,一晚上看了大概十几次月亮,看她楼宇间升起,滑落中天,直至月落西山伴着旭日东升,近乎一场梦呓的轮回,又想起了我的那个她,也不知她是否也在牵挂~
    总之,千辛万苦也熬了过去,直到最后一次提交论文的机会,21:40我们还在修改论文,在队友按下提交md5码的那一瞬,怅惘,兴奋、迷茫交织在心间。终于结束了,真可惜结束了...
    记得在提交论文的最后一晚,教室里只剩下了我们这一个队,那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剑指国奖“。虽是玩笑话,却一语成箴...

> 这里我得批评一下自己,由于第二问是用数据对第一问求解,因此第一问的模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然而直到最后一天的早上我仍然还是对第一问的模型不满意进行了小幅度改动,这也间接导致后面的修改时间不足。

赛后

    好好地休息两天后,又恢复到波澜不惊的生活,依旧是奔波在几个教学楼之间,依旧是看书听课敲代码,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

惊喜答辩


    9月24的上午,上课中的我收到队友的消息——我们受邀答辩了!一阵惊喜,一阵紧张。我们..能通过答辩吗?
    时不我待,9.28就要答辩了,没有过多地时间让我们迷茫与猜想。重新拿起论文,回忆思路,一次次的演练答辩流程,互相提问。总之,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时至9月28下午,老师们载着我们去了武汉理工,数学与统计楼里坐着约莫20只队伍。放眼望去,海军、空军各种制服,不过我们也不差,整齐的西装领带显得格外斯文,队友程同学身高168,外加5厘米的高跟鞋,气场直逼云霄,很是长脸,hahaha~
    根据安排我们被分在了C题的第5组,也是倒数第二组。因此,当我们进入答辩室时,只剩下最后一个中南财大的队伍在等待了。进入204(答辩室),迎脸一个大椭圆桌,后面一张沙发,一共4个老师,其中三个评委坐在桌子的一侧,另一位女老师坐在沙发上不知是计时还是录屏。三个评委中,中间为主评委,主要由他发问,左侧评委负责记录答辩过程,右侧评委辅助发问。一开始问了问我们三个人的专业,进而对论文的细节提出问题,整个答辩过程有惊无险,气氛其乐融融,三个评委都是面带笑意。
    出答辩室,老师们赶忙围过来询问情况,出数统楼,在夕阳下合影留恋,国赛至此应当是功成圆满了~只需静候佳音。

> 这里要提醒的是,虽然答辩前的通知上写的是自行陈述5-6分钟,但实际上没有老师计时,只要时间差不多即可。

总结

  1. 科技文写作太差,编辑工具用的不熟。
  2. ”一次建模受益终生“不仅仅是一句组委会的口号,虽然自己是冲着为推免加分的目的来冲奖项的,但还是得对后面的参赛选手说一句:有时候经历远远大于结果,收获的可能远不止一张证书而已。各种能力的锻炼,潜力的挖掘,对自己的重新认知等等等等,享受过程吧~
  3. 确实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参加建模就能入选国奖,虽然最终结果还没确定,但这已经是一趟完美的经历,三个小伙伴,72小时的奋力拼搏,答辩前的紧张准备,无一不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4. 从队友王同学身上,我学习到了什么叫做“极客精神”、什么叫做“工程师文化”,他对技术的追求,也让我改变了以往对技术仅仅是“工具”的看法。
  5. 队友程同学学习专注、效率高,这让总是上课不听讲,喜欢自学的我很惭愧,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效率不高的弊病。其次,程同学虽然是学数学的,但是编程能力一点不差,让我羞愧不已,也因此捡起了自己的算法书。不过我还是要吐槽一下...cqq同学,你也太高冷了吧~
  6. 绯月真的好美好美~

队友王同学的总结链接(文笔比我好太多了...):https://blog.csdn.net/SinclairWang/article/details/100891227

结果待续

 1. 后面可能会着手将建模论文改一改看看能不能投在交通类的期刊上,也算是物尽其用吧。
 2. 答辩也已结束,此后便是静待国奖佳音了,大约会在11月初出结果,到时候再来更新吧~
 3.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要参加一次美赛,到时候再写一篇美赛的参赛心得吧..
 

发布了3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 · 访问量 261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9685968/article/details/10186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