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工程师,必须搞懂的 RPC 框架

去年我面试一位高级后端工程师的时候,看他简历上写着“熟练掌握RPC框架”,所以我就试探着问了他几个原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大概说下RPC框架的核心原理”“、描述下序列化部分的逻辑”。但聊了半天,我发现他其实并不熟,他的回答基本都是在告诉我怎么用,以及怎么更好地用好这些框架。

 

紧接着,我追问到,“如果没有RPC框架,那你要怎么调用另外一台服务器上的接口呢”。这问题可深可浅,但特别考验候选人的基本功,基本就能搞明白候选人是否深入思考过RPC框架的原理。

 

说到 RPC,我相信你只要在个稍微体量大的公司里待过就肯定会有接触。从技术复杂度上来,它一点都不简单。你去招聘网站上看看,只要涉及到 PRC 框架开发的工作岗位,基本都在基础架构部门,并且薪水不低。下面这张图是拼多多的 JD,薪水范围是30K~60K。

 

 

RPC 真的很难吗?我可以确定地说,这技术起码不简单。如果你能够搞懂RPC框架的设计原理,或者能够自己造一个轮子出来,那我起码可以确定你的基本能力肯定不差。如果你还有机会参与公司的 RPC 治理工作,并且能够解决各种线上问题,那你的能力应该能和很多公司的高级架构师能力相当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在掌握 RPC 相关的技术过程中,肯定会接触到序列化、压缩算法、协议、动态代理、服务注册、加密、网络编程、连接管理、健康检测、负载均衡、优雅启停机、异常重试、业务分组以及熔断限流等等方面的知识。

如果你都能把这些问题搞定了,那能力怎么可能差呢?

 

说到这里,我也想起了那个经常被我们提起的冰山模型。水面之上的部分,我们看起来很简单。但注意,那都是别人包装之后的东西。而水面之下的那些技术,才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如果你想彻底搞懂 RPC,推荐给你极客时间上线的《RPC实战与核心原理》专栏。专栏里,何小锋会结合过去 20 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为你精选出 20 多个 RPC 相关的高频场景化问题,揉碎了帮你讲原理,帮你真正知其所以然。

 

????点击上图免费试读

结算时输入优惠口令「RPCRPC666」

再减¥5,仅限前200名

何小锋是谁?

 

何小锋,京东技术架构部首席架构师。在 2011 年,他就正式加入了京东,之后就没有再离开过。

 

在京东的这 9 年时间里,他参加过 17 次大大小小的大促活动备战,和技术团队一起见证了京东的技术演进过程,攻克过很多技术领域难题,包括自主研发微服务框架、高性能消息中间件、智能监控以及容器平台等等。 

 

近几年,他主攻的是分布式系统架构与设计,也是他的专长所在。而在搭建分布式系统的过程中,他发现 RPC 总能充当较为关键的角色,对整个分布式系统性能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希望能通过这个专栏,以图文、多种应用场景、原理、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把他这些年积攒的 RPC 实战经验分享给你。

RPC流程

 典型应用架构图

 

他是如何讲透RPC框架的?

 

整个课程以“RPC 实战场景”为核心,重点关注 20+ 真实场景下的解决方案以及背后的实现原理。

 

内容设置以”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设计,先夯实基础,带你系统了解 RPC 通信过程中必知必会的知识点;再带你学习 RPC 的重点难点,主要包括 RPC 框架中的治理功能以及集群管理功能等等;最后活学活用,关注系统性能提升、线上问题排查等等。

 

他把整个专栏的内容分为了三大部分,分别是基础篇、进阶篇和高级篇。

 

第一部分为基础篇,重点讲解 RPC 的基础知识,包括 RPC 的基本原理以及它的基本功能模块。夯实基础之后,他会用一场实战的方式,通过剖析一款 RPC 框架,将整个基础知识串联起来。

 

第二部分为进阶篇,他会列举很多我在运营RPC框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为高级篇,活学活用,关注系统性能提升、线上问题排查等,用多个具体场景,来讲解RPC的应用。比如异步RPC、时钟轮在RPC中的应用、流量回放等等。

 

总的来说,学完这个专栏,你会有 4 个收获:

  • 熟练掌握 RPC 核心原理及架构设计要点

  • 解决 20+ 基于真实场景的高频问题

  • 深入剖析 RPC 框架的系统应用

  • 手把手设计一个灵活的 RPC 框架

 

截了些留言,给你看看

一定要看下目录,非常实战????

想搞明白RPC框架,建议订阅????

输入优惠口令「RPCRPC666」再减 5 元

到手仅 63 元

口令仅限【前 200 个】名额有效。

疫情虽严重,时间却是自己的。不如趁这段时间,做一些真正提升自己的事情。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到手

发布了443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773 · 访问量 3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oderising/article/details/10440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