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孙圈圈的回信

孙圈圈:
  我们24号网上开课,现在学校上下都在做着开学前的准备。我们这边疫情有好转的趋势,爸妈他们也开始准备返工了,我觉得返校通知也快发下来了。我现在还在四川老家,下一步是回吉林。整个寒假快过去了,回想我做过的事情,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接地”。接地的目标就是暂时完全中断精神活动,着力操持实际生活。自己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翻看入大学到现在的日记,虽然每段时间都有每段时间的任务,但是总有两个件事贯穿始终:感情和学习。在这段接地的时间里,我处理的事情几乎都和它们有关。
  上一段感情做了一只“舔狗”,很卑微。如一位朋友分析的,我是一个不自信和缺爱的人。我害怕因为短时间的不联系感情就会变淡;害怕消息发少了她就不会了解我,然后心底把我当做陌生人然后弃我而去。这真的好累,应该彼此都累吧。在这段感情之中我不止一次地让自己坚持下去,这是因为一位老师最开始的鼓励,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回头反省这段经历,加上看了些书,得到了以下几个收获。
  第一,男女的结合应该靠感觉。《人生的理想》里提到:“男女的结合,如果是完满的,应该是知情意三者合理的发展与配合。在“知”上要能“同心”,异性之间的“同心”,便是“劝君莫结同心结,一结同心解不开”。在情上要能“同情”,因为“同情”才能“恕”,“恕”就是如对方之心。如有不称我心,便应谅解,但绝不应至于误解。在意上要能“同志”,“同心”与“同情”的爱情,还不够坚牢,只有“同志”才是爱情的保证。”个人初见觉得简直找到了爱情的真理。上一段感情中,在遇到她之前,自己一直独来独往,排斥别人,也被别人排斥。所以当她对我表示了些许理解,些许好感之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知己”,于是无法控制地“爱”上了她。而实际上呢,我们现实中的接触也就只有支教中的几天而已,相互发的随笔也就几封而已,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也仅限于那些文字和对方的朋友圈而已。同心上,我多数时候因为累而想逃离;同情上,仅因为对方消息回晚了就会暗自生闷气;同志上,我连自己的志向都没想清楚,何来同志呢?从上看,我和她渐行渐远是必然的。但在后来与老师进行沟通,他说:“性和爱情交给荷尔蒙。”开始觉得这句话太平常,事后却咂巴出许多味道,内心也越发认同老师。叔本华说过:“我们在人生历程中所做出的重大举措和迈出的主要步伐。与其说是遵循我们对于何为对错的清楚认识,不如说是遵循某种内在的冲动。你把它称之为本能,它源自我们本质的最深处。”这也许可以由这个解释吧,科学研究得出:“潜意识的信息加工速度可是11000000次/秒,有意识加工信息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40次/秒。”如此看来,在具有非常多的因素,而且其大多朦胧不清的事物,譬如爱情这类的东西上,在显意识还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时,潜意识可能早就做出了决定。其实仔细回想,做出离开她的决定的时候,我头脑是发热且发昏的;而我开始追求她,也只是顺印了荷尔蒙而已,并没有太多的理由。事后得出的“知情意”都不合的结论,也只是借用了别人的看法而已。于是有点唯心地说:“返回内心,其实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了答案,这可能不会浮现到显意识中,也可能呈现一种模糊的感觉。但是无论怎样,在关键时刻顺着内心的冲动走总是没错的。”
  第二,我的不安让我离开了她。“典型的消极契约始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童年时期,尤其是在家庭困难的时候。以男孩加里为例,他的母亲不得不工作,当她回到家时,她疲惫不堪,一心想着钱的事情。她不能给她儿子所需要的东西。加里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引起她的注意,当他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他将再次使用它,并可能 继续使用它,只要它有效。他发现,当妈妈感觉累时,如果他帮助她或照顾她时,他就得到她的关注。他无意识地把这种关注与爱混淆了。因此,他得到信息,即他必须照顾妈妈才能得到她的爱。当然, 这与应该的情况正好相反。不知不觉中,加里得出结论,如果他不照顾妈妈,他就得不到妈妈的爱,这样他就知道爱是有代价的。这种情况重复几次后,就会变成习惯,并持续到成年期。在成年期,这种情况会以不健康、夸张的方式出现。每当他与女人交往时,他总是以一种夸张的、不健康的方式来照顾她,无论是他的妻子、他的生意伙伴,还是他的雇员。在内心深处,他相信这是得到爱的必要条件。当然,这个原因是无意识的。他只是知道每次他进入一段关系,他承担太多的责任,觉得很累,然后他开始回避人际关系,因为交往不值得他去做。这使他陷入了一个需要、绝望、怨恨,然后退缩的恶性循环。他有时甚至会选择孤立自己。(光之显现)”我用这段话去分析自己的曾今和现在,结果发现丝毫不差。我一直在讨好爸妈,不为他们惹麻烦,尽力考出好成绩,常常做一些孝顺的行为。实际上在内心深处,我是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我因为怕他们觉得我没有价值就嫌弃我、唾骂我、甚至抛弃我。我与父母的关系这就像一场交易,我带着面具小心翼翼地活着,只为了他们开心。在担心爸妈对我的爱的同时时,我也在怀疑我对爸妈的爱。在初中时候爸爱打牌,爱“买马”(类似彩票),工资也不高。一次他骑着有些破烂的电动车送我去学校,离校门还有一段距离时,我就赶紧让他停车,生怕别人认出了我。下车后,看见了他不自然的笑和复杂的眼神,心如刀绞,不想在此处停留片刻,心中不停地说对不起。那次之后,每次送我去学校,他都会自觉地在那次地方停下车,然后挥手送别。后来在本地上高中需要买房,他不得不拼命地工作。在房贷的帮助下,房买了,甚至买了车。生活条件好起来后,我也能够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似乎随着自己的利益逐渐被满足,我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觉得他是一个爱家的,努力的人了,但这前后的改变这让我背上了沉重的道德负担。不止在亲情,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我也在害怕着没有价值而被对方忽视。将友谊与利益捆绑起来的后果是:我没有价值便不能与你交往,甚至为了让你明白我并不想从你身上获取任何东西,我只能离开你。而这在别人看来就是这人真冷漠,于是相互疏远。理智地想就知道:父母对孩子是有一种无条件的爱的,这无需置疑。“君子之交淡入水”,没有利益存在的友谊也是存在的。但是当种种情绪,如恐惧、怀疑、悲伤和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爱的悲剧用上头脑时,理性根本发挥不出自己的力量,不由地发问:“我有什么值得你爱?/我和你做朋友能为你带来什么?”解不开这个结,只能逃得远远的。
  第三,我是敏感型性格。《成长》的解释是:“敏感型的人是什么样子?就是林黛玉型的人,多愁善感,你一不小心就 会伤了她/他的自尊。这种类型的男人感情丰富细腻,他会很体贴别 人,但是如果你嫁给他,你可能会被他关爱得很累心。”一年前我就知道自己是这种性格,但是今次感情经历让我去思考我为何会有这种性格。影响人性格的因素颇为复杂,简单机械决定论的眼光看待人性尽管有一些符合事实的地方,但这并不足矣让我信服。或者说,我认为像“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的结论是有很多附加限制条件的,不能简单 地推而广之,认为其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双胞胎的生长环境基本一样,但是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甚至相差很大;二战时候物质德国和日本物质成就惊人,反而发动了战争,今天的美国也在坐着类似的事情。个人感觉,天性是存在的。佛教讲天性是你从前世带来的,也有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基因决定的。但对于唯物主义者,这可能是难以接受的。影响性格的因素也和后天的努力有关,知道自己某处不适应这个社会,于是努力去改正,这也是可能的。但我始终觉得改变不会太大,就像一块黑色的布不能完全漂白一样。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中的引言:“天性被叉子赶跑,最终还是会折回头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四,成熟意味着学会承受孤独。毕淑敏在《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写道过:”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的洗礼和孤独的磨炼。”因为自己忍受不了孤独,所以靠近了她,也因为离开了她,我学会了和孤独作伴。我学会了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再跌倒时就找人寻求安慰,不再寂寞时就找人聊天。其实在将来的几年求学生涯中,自己也不会再去寻求爱情了,一来自己没有能力去维护它,二来因为自身原因,会严重影响学习。我感谢她出现在我生命里,让我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也为我上了一节印象深刻的课。但如她所说,我们只是对方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大二上一直在寻找学习方法,看了很多学习方法的书籍,也在不停地尝试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却没想到落得一个邯郸学步的下场,期末考试一塌糊涂。我狂热地追求“术”,却在实际的学习上花费时间很少,期末考试不得不考前突击,结果自然是不消说的。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在追求学习方法的进步,当然尝到了甜头,以至于认为学习有捷径可走,甚至有了一周可以突破一学期的疯狂想法。虽然《成长》这一段话很长,全部摘抄在这里会让文章没了自己的感悟,别人看了也会厌恶,但是每一句都针对性地打破了我的执念,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不得不这样做。其如是说:“我们在潜意识中,总是有一种假设,认为存在一种最好的做事方式,一旦掌握了,就不会遇到麻烦,就会一帆风顺,就会立竿见影,就会出类拔萃,就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一旦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就开始怀疑,开始犹豫,总是试图去寻找这样的灵丹妙药。人生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一个想当然的模式和做法一定是最好的。更没有人能告诉你,作出选择以后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求仙拜佛算命都没有用。我们只能是在限定条件下,在我们自己能够认识到的可能的选择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也许由于我们自己的局限,我们选择的不是一条捷径,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黑暗。三心二意只会让我们在黑暗中原地转圈,投机取巧的心态会害死人的。其实任何人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曲折起伏。凡事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只有正面作用,没有负面效果,恐怕只能是神仙才能做到了。有曲折起伏并不可怕,该在某一个方向上钻进去的时候,就要下决心进去,而且要把它彻底弄清楚。可怕的是自己钻进去后,死活不肯再出来,失去了否定自己的勇气。那就真的会误入旁门左道,在歧途上越走越远了。其实,如果你在一个方向上真的钻研透了,你自然就会出来。因为看透了,就不会迷信,不会攥住不放。执迷不悟,都是半懂不懂的人干的蠢事。我不赞成大家在技巧上过分地下工夫,当你在技巧上过分下工夫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过分地被技巧吸引,会忘记你的目的,你会卖弄、玩弄这些技巧。所以技巧够用就行,好用就行,不要拼命地去学你还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用上的技巧,我不赞成这种方式。否则你会走火入魔。这种走火入魔的人很多。”接受自己可能走弯路的可能但一定要坚持,也懂得迷途知返、不要玩弄技巧,不然容易走火入魔,这两句可以为我前面的学习生涯做一个总结,也可以为我将来的学习生涯开一个头。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算是迷途知返吧。
  最后,分享自己与老师的一个对话。
方秋林:这里的“症状”大体上说是年轻人在青春萌动期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情况,对要成为大人、对大人的比较喜欢的“潇洒的东西”感兴趣;而对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年幼时喜欢过的幼稚东西体现出一种无意识的全盘否定的倾向。虽然也有有意识而为的,但这种场合下,对反面的“不行的大人”、“讨厌的大人”他们也是同时否定的。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心中构建自我认同的世界。但往往他们的判断基准本身就很暧昧,从成年人看来非常扭曲,看起来很滑稽,是其特征。
    更进一步的,陷入对生死、宇宙、自己、他人和身边的事物的存在的片面苦思之中,对政治、社会的肮脏进行想当然的批判,还有装不良的,或许有过伟大的计划想改变身边的事物,结果什么行动都没有,最终就这样收敛了。这种性质也算是中二病的病状。
    对外界的看法不一定转为实际行动,甚至很多人掩藏起来,但内心活动很丰富:幻想以自己为主角的故事、美化的经历、了不起的表现;乐于获得赞同,对反对者感到烦躁、厌恶,归纳为不理解;遇到社交上的挫折时从对方缺点上获得心理平衡,有时会幻想出超越客观实际的情况来比如外界都是黑的。
    基本上中二病只是在第二次性征期中的自我过于发达。“和别人不同的自己”,“已经不是孩子的自己”,“不是肮脏大人的自己”,是对于他人过于强调自己,自我意识过剩,很有个性并且乐于表现自己有个性,这也是大部分人都会走过的路。
    很多成年人对此反感,原因正是他们也经历过类似的时期:小时候也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放个屁都与别人不同,长大后才知道自己在社会大众里不过沧海一栗。但这种需要时间才能证实的世界是无法跨年龄沟通的。
在人际交往中,中二病患者往往无比强调自己的优势,如高学历、家境优渥、学识渊博等,同时漠视自己的弱势,如能力平庸、依赖性强、业绩平淡等。遇到社交挫折时,他们会把原因都归咎于他人,觉得是别人妒嫉、因爱生恨等。自恋到了极致,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被疏离。  
    简单地说,中二病其实就是在青春期时急于想要表现自己来获得他人认同的心态。
方秋林:哈哈哈,其实老师是知道我是中二病犯了的,对吧
    这些症状真的和我超级像呢
龙老师:不是你,而是所有年轻人。
方秋林哈哈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顺其自然吧
    发现自己中二真的好尴尬
    但发现自己中二病犯了是真的非常开心,很多让我烦恼的东西似乎一下子都没了
    老师,我想把这个发出去,可以吧
龙老师:这是一个过程,人人都有。不奇怪。只是有人走出去了,有人停在原地。
    你发吧。“认识你自己。”
  中二是虐称,其本质上是青年人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所以他们会极力彰显自身个性。走出中二的过程是发现自己的过程,看得清自己,才能主动把握自己未来的生命走向。看不清自己,就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了。所以我认为中二是人生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但要走出中二,这需要靠家长,学校,社会的引导,还需要自己的努力。因为知道自己现在在犯中二病,很有可能上面的某些文字就有夸张、臆测的成分而不自知,所以希望你不要全信。
  在上个学期,我的精神/心理出了问题。那时我完全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用自己的逻辑,包括经验、知识、情绪和偏好,来解释世界上的全部事情,而不管我的解释是否符合实际。我头脑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越离越远,甚至进入了一种虚幻的境地。我将这种情况像老师反映了,他说说:“是啊。你我在平行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你眼中的世界。正如毛泽*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1949年前的一百年里,中国只有杀戮而新西兰、瑞士只有富裕与和平。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常常说可以看到学生的未来,到五十岁后,我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如果你理解人不过是一堆碳化物组成的整体,很多事情就容易明白。我们与动物不同的地方是,我们的思维与情感可能比它们高,能够让外界环境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每个人对外部环境的需求不同,久而久之,你我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就不同了。于是我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同。其实这个不同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一个个体不同,一个团体不同,一个民族不同、一个国家不同。都是自己造成的:都在极力营造一种让自己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老鼠打洞与原始人进山洞,其实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我再问他:“意识不同导致了世界的不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不带任何个人情绪和偏好认知这个世界,那么就没有平行世界的说法了,那么也就没有人们之间各种误解和矛盾了吧。我的世界观中,造物主是想通过制造不同来体验自己的,况且没有个性的世界是否过于单调了呢?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应该尽力保持客观,还是保持一定的客观呢?”他答到:“保持客观。我认为记忆里的是前世,现在是今生,明天是来世。客现看事,容易明白事理。”之前我杜绝交友,老师虽然不赞成,但也没有明确表示态度,顺其自然吧。但现在觉得交友确实是有必要的,这可以避免闭门造车,走上弯路。对我来说,笔友的作用就是较客观地对我做一个评价,让我找到自己的定位。因为还是害怕现实中交友,所以只能在网上写信。你说的为生活重新搭建次序,也就是在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吧。
  对于“深交”,我是保持悲观态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交友。对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我无法长时间仍受的,而且如你所说,人可以从不同的朋友身上,满足不同的需求。但人还是和自己才能保持最完美的和谐,所以学会和人群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是有益的。如叔本华说的:“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而要做到这样,需要我们:“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吿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 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方秋林
                                                                                                                                                                                   2-22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fangql/p/1234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