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通过无人机,实现量子纠缠分发!

By 超神经

内容导读:在量子通信的科学研究中,我国的科学家们在近期又带来了一项突破。他们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了无人机的量子纠缠分发,弥补了以往该研究领域的不足,为量子通信网络的可用性和全面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无人机  量子通信   纠缠分发

近期,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重大的突破。

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基于无人机移动平台,实现了量子纠缠分发,为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该项研究最早于 2019 年 6 月公布,而最终的研究论文于 2020 年 1 月,发表于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https://doi.org/10.1093/nsr/nwz227

现有量子纠缠分发方式的不足

量子纠缠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是指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不论相距多远都存在一种关联,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改变(比如人们对其进行观测),另一个的状态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这种特有现象因其安全性和高效性,也被用来进行在通信方面的研究。

而量子纠缠分发是指,把制备好的两个纠缠量子,分别发送到两个有一定距离的覅方,通过观察两个点的测量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依据贝尔不等式),来检验量子纠缠的存在。这是验证远距离量子力学正确性和实现广域量子网络必须的手段。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其中的一项科学任务就是实现量子纠缠分发

此前,实现的量子纠缠分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光纤链路;另一种依靠量子通讯卫星。

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不足:光纤远距离传输会产生损耗限制,而且依赖于光纤的铺设;而卫星虽能远距离传输,但受轨道约束、光照(光子也是一种量子,会干扰)等影响,通信量很难实现全时段和全覆盖。

本次研究的重大突破

而南京大学团队本次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另一条路径,打通了卫星和地基之间的联系。

无人机充当了卫星和地基之间的桥梁

他们以无人机等移动平台作为量子网络的基本节点,构建移动量子通信网络的设想,成功完成了第一个基于无人机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

这种方式具有机动快速、按需组网、易于扩展、成本低廉的特点,可以用来弥补量子卫星通讯的不足,结合地面的通讯设备,建立起具有高空移动通信的广域量子网络。

具体而言,在实验中将无人机作为量子通信网络的载体,通过使用八轴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性能的集成化量子纠缠光源,完成了可扩展的信号收发一体系统,在远距离、多种自然条件下验证量子纠缠分发的可行性。

实验视频演示

经过实验发现,无人机每次能在空中盘旋 40 分钟,每秒可产生 240 万对纠缠光子,能够维持两个大约 100 米长的空对地链路,充分验证了可通过无人机这种便携式量子节点,以级联的形式实现卫星和地基节点的连接。

这项成果得益于研究团队两年多的辛苦钻研。研究人员辗转南京、石家庄、兰州多地进行实验,最终实现了量子纠缠分发系统的研制,而且验证了它在白天、雨天等多气象条件下的工作能力。

研究者之一南京大学教授谢臻达介绍到,该实验结果证明此传输链路稳定,损耗比较低,实验的成功,也预示着利用无人机去构建量子通信网络是可行的手段。

—— 完 ——

扫描二维码,加入讨论群

获得更多优质数据集

了解人工智能落地应用

关注顶会&论文

回复「读者」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阅读)

发布了17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44 · 访问量 14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yperAI/article/details/10433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