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永不眠2

美国真正的统治族群,并非犹太人,而是——即信奉新教的盎格鲁萨克逊裔。也就是英国人后裔,一直都是这群人,犹太人撑死了,也就是能用美国的选举制度加上民众对种族歧视的舆论,给这群人添堵,在必要时候联合黑人。当然,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虽然不如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但比起其他黑人亚裔拉美来要高得多。

盎格鲁撒克逊人,从19世纪初,便牢牢占据美国的上层社会。他们的子女可以直升常春藤盟校,并通过家族联姻净化血统,编织严密的关系网络,掌控着美国的财经、文化和政治等诸多领域。这些人往往意味着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反犹主义、反天主教和血统优越论,属于美国的“蓝血贵族”。

命由天定,运可改变,风水即不违背自然,这些都是外部的力量,人可以决定的是自我修行。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条被简化为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现代人缺的就是这一条。

九交贵人。少交损友,多交“贵人”。谁是你的“贵人”?可以是你的老师、你的领路人,也可以是一位萍水相逢者,无意中一句话点醒了你、让你开窍的人。“贵人”可以是业缘的,在事业上帮到你,也可以是精神缘的,在认知上点醒了你。十养生。健康是生命之本,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不到一定年纪,我们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年轻时,当然是相信游泳和夜跑更管用。

男怕没钱,女怕变老
男人压根没想过年龄和外貌,女人也不把自己的经济状况当回事儿。事业受挫是男人的忧虑点,他们怕输、怕入错行、怕被比较。女人则普遍担忧感情问题,怕男人脚踏两只船,怕没安全感。

早在2011年,民政部调查就发现,70%的内地女性选择“男方要有房才结婚”。部分开发商甚至利用这种心态刊登广告称“你和丈母娘之间隔着一套房”。调查发现,受访者中90%的人表示拥有一套住房对维持婚姻很关键。相比之下,仅有10%的人表示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爱情。2013年,计生委与某婚恋网联合发布的《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70%的18~25岁女性有“大叔控”倾向。要“现货”不要“期货”(大叔是“现货”,还在奋斗的同龄人是“期货”),要安全感甚于感情成为一些女性的主流婚恋观念。无论是百度的大数据调查还是这份中国婚恋调查报告,所显示的中国婚恋状况并未改变。今天,如果没有财富做基础,什么谈婚论嫁、什么阶层晋级、什么品位都没了底气。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来的诗和远方。

财富分不同种类(存款、动产和不动产),收入也分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包括股息、分红、房租等。收入还可以分为名义收入和灰色收入,这可是中国特色。有些群体的灰色收入远多于名义收入,这也是个税政策最不公平的地方——“欺负老实人”。

与巨量财富相随的是移民潮和资产转移潮。胡润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表明,超过六成的高净值人群想移民或有这个打算

美国1%的最富者占有全部财富的50%,那中国1%的最富者占有全部财富的多少呢?这个问题应该由胡润研究院来回答。我想,即使没有50%,40%应该是有的。

有道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你不知道那些理财产品背后投资了什么项目。从风险等级上看,理财项目可粗分为银行理财、金融机构理财和互联网理财。首先,银行理财分为保本和不保本,通常年收益率超过3%的都不保本,但因为银行的信誉度较高,大家都不在意是否保本。其实,这个“金”那个“宝”的背后都是融资项目,不少还是地方建设项目。是项目就会有亏本或不能回收投资的情况,但有银行背书,大家也并不在意其背后的项目。其次,金融机构理财就是各大保险公司、证券机构融资以及大公司内部筹资等,收益率比银行理财高,但风险也较大。通常金融机构理财的年收益率在4%以上。最后就是互联网理财了,通常宣称的年收益率为8%~9%,经过一轮风起云涌的洗牌之后现在进入盘整期。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理财项目。

吴敬琏先生关于“股市是赌市”的论断(2000年)现在仍然成立。只要股市不透明,庄家兴风作浪,老鼠仓频发,中国股市就是“赌市”。进入股市相当于火中取栗,只能快进快出。中国股市根本不存在巴菲特式的长线持有、长线投资。

如果买房尽量选择市中心房,或学区房,或地铁房,或小户型。

创业肯定是少数人的游戏。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是10%,其中成功者只有2%~3%。你可以想象,靠创业发财致富的比例有多低。关于创业,我有三条忠告:第一,用自己的钱,用风投的钱,别用父母的钱;第二,把项目做成盈利状态是一个创业者的职责;第三,不要跟趋势作对。

世界将形成两个虚拟帝国——华人帝国和拉丁∕德裔∕盎格鲁–撒克逊帝国。

“中产梦”伴随着焦虑。中产一般上有老、下有小,是房奴、卡奴,也是孩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知识不断贬值的大背景下,中产随时有失业的危险。一场股灾、一套房子、一场大病就可以消灭一个中产家庭。

锻炼身体,更新知识,慎做理财,切记不加杠杆,从一个个小目标做起。很保守吧?因为经济周期和社会周期进入了保守阶段。你想要冒险赌一把,想创业、投资、炒房,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中国的四个中产群体中,公务员、国企职工等体制内的人可能不太需要为房子焦虑。他们可以通过熬年头熬到房子,或者说有级别就有房子。但白领们就得拼房子了。我之前说过,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新中产,如果想要满足房产梦,就需要举“三个家庭之力”,即老两口们的首付和装修款,小两口的月供。二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的房价苦乐不均,成都、长沙的均价在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杭州、厦门、南京等城市的房价则奔向一线城市的水平了。目前,三四线城市房价的虚涨不可持续,因为经济、社会和人口支撑不起这种虚涨。

中国人的个人竞争力是被底层的2.7亿农民工倒逼出来的。所以,不得不用制度限制来阻止外来农民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北京限外令”是最极端的例子,但北京拥抱高科技人才。农村倒逼小城市,中小城市倒逼省会城市,新一线城市倒逼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光脚的倒逼穿鞋的。另外,人工智能、生物医疗、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等现代科技正在不断出“创新大招”。科技资本可能会给其他产业(甚至包括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从业者带来“降维打击”。

人生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何必执着于所谓的“起跑线”呢?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健康的体魄、会做人才是关键。就算你赢了所谓的“起跑线”又如何?中途后劲儿乏力,孰轻孰重呢?自己跑不动了,就寄希望于孩子,希望孩子能拼过别人,这不现实。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没什么特别的建议,无非是注意作息,少熬夜,加强锻炼。千万不要年轻时欠上“健康债”,到老年再偿还。

中产自己要锻炼身体,更新知识,慎做理财,切记不加杠杆。在经济下行周期,要去杠杆,补短板。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对加杠杆的风险排序由大到小是:创业、炒房和生二胎。创业是高风险行为,不要把父母的养老钱赔进去。内部创业也是创业。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把创业当作成长的过程就可以了,不要指望发大财。炒房的风口期过了,不会再有大涨的机会了。至于回报,只要比一下房租、房价回报率与当年理财收益率就知道了。生二胎在家庭困难时期也是加杠杆。在不具备条件,双亲不支持,不给看孩子的状况下,生二胎就是加杠杆。不过,在所有加的杠杆中,生二胎的风险是最小的,而且穷有穷养,富有富养,各个家庭有自己的方式。

(6)锻炼身体,天天向上。经济不景气时要投资自己,包括投资自己的健康。所以,不要嘲笑中产跑步潮,那是当下他们最好的投资。要记住,你是家庭的第一冲锋者,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人生七年》(7UP)。该纪录片跟拍了几组家庭49年的时间(每7年一集),探讨穷人与富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其中一个发现是: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层是对应的。在片中,精英阶层的人就算五六十岁了,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甚至是修长精干,无论男女。而在底层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时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而每位妻子的体型也都走形得相当厉害,二十多岁的孩子们绝大部分也是肥胖。可见,精英阶层在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

穷人甘愿做“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意为花大量时间看电视的人),大量消耗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其实,体型的背后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体现。这种自律与否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运动,当然也包括学习和无休止的自我进修。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连一天一次的跑步、一周一次的游泳都坚持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实现人生晋级呢?有时候,不是因为出身和才华,而是自制力决定了你成功与否。中国中产为什么要奔跑,因为自律,因为要让自己处于奔跑状态。知识更新就是一场长跑。

幼升小就是一次社会阶层的提前划分,要么是按学区房(即资本)来划分,要么是按社会关系(即权力)来划分,再者就是按照智商划分了。早早地把孩子划分出三六九等,毕竟名校资源紧缺嘛。

家长的逻辑就是:挤破头也要上名校。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会阶层滑落……择校竞争是阶层化竞争的提前表现,也是孩子个人晋级的开始。似乎有了好的学校,就会有好的阶层晋级之路。真的是这样吗?虽然校友圈、朋友圈会决定你未来的成功概率,但应试教育未必。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结,至少还要进行20年。城市化为未来个人的身份晋级提供充分的机会。广义的城市化就是农业人口进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间人员频繁流动的过程,同时伴随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7%(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80%以上),但只有不到40%的城市人口有城市户籍,剩下的两亿多人口处于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城里落不下,乡村回不去或不愿回,十分尴尬。城市化和前面所说的全球化、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儿。城市化的本质就是让农民变成市民,让市民变成公民,甚至世界公民。城市化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晋级;乡村化则意味着停滞,意味着回归,意味着养老。如今,有六成的80后都不在自己的出生地学习、工作,“漂一代”成为新一代的迁移常态。“漂族”在中心城市扎根,可以说是在国内进行的一次“身份进阶式移民”,同时也给城市带来新鲜的活力。

总体上说,18~35岁的人占各城市总流入人口的60%以上,则说明年轻人是流动的主力军。关于未来城市化的机会,我提几点建议。第一,人口流入迅猛的地方可以重点关注。天津、北京、深圳、广州、重庆、郑州、成都、武汉、上海、长沙、石家庄都属于过去五年常住人口增长了超过50万的城市。未来五年,人口增加最快的城市当然是雄安。第二,人口增长快的城市,房价也跟着长,但对人口增长有限,房价却上涨迅速的地方则要谨慎选择,比如厦门、苏州、南京、珠海等。以苏州为例,过去五年人口增长10万,房价却暴涨,最近一年的房价涨幅为44%,要小心了。第三,房价涨势是否合理要看人口净流入量,尤其是年轻人口的净流入量,更准确地说,是年轻、有想法、有梦想的人口的净流入量。在这点上,没有哪座城市能与深圳相比。所以,深圳未来的房价还是看涨的。

中国未来的城市政策,是严控超大城市人口,北京和上海尤其会严控。城市永远是嫌贫爱富的,请你记住这一点。你不为它做出贡献,或者在未来做出贡献,它是不会接纳你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也有人因为没有罗马户口被赶走。

在当下北上广深或中心城市,是三个家庭合力买一套房!现在明白了吧,中国的高房价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负担化解的,是“一拖二”的家庭模式支撑了高房价。按房价,我把中国城市分为四种类型:高房价,高消费;高房价,低消费;低房价,高消费;低房价,低消费。但是,按机会也可以把中国城市分为四种类型:高房价,多机会;高房价,少机会;低房价,多机会;低房价,少机会。“漂族”忍受高房价、重雾霾、拥挤的交通、高压的工作就是为了这两个字:机会。中国的“漂族”数量有多少?我的估算在6000万8000万人。他们流动于北上广深,也包括杭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这6000万8000万人以年轻的、有想法的、有梦想的人群为主,是“中国城市竞争力之盐”,缺少他们城市会很寡淡。

杭州是中国的“第五城”,居“苏杭武天”之首。甚至有一种说法,杭州将取代广州。杭州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休闲之都”了,而是中国的“互联网之都”。阿里巴巴每天给杭州纳税一亿元,这当然也是全国“剁手党”的贡献。杭州为人才开出的价码是发放高学历人才生活补贴:硕士研究生每人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3万元。G20(20国集团峰会)、亚运会都第一次在杭州这座非一线城市举办,体现了国家对杭州的定位高度。当然,其他新一线城市也不错,但它们缺少一个马云。某位省领导就曾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马云?”

打拼族宁可一边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忍受着缺少尊严的生活,一边做着“面包会有的”的春梦。毕竟,在大都市有梦想,也有机会。而在中小城市,你会陷入熟人社会关系圈,相对封闭自我,近亲繁殖,没有国际视野……选择城市的关键,是看你选择奋斗城市还是生活城市。在生活城市待久了,就需要到奋斗城市去充电,至少每年要去几次北上广深。还有,看你是选择弱关系还是强关系。一线城市凭弱关系,人们萍水相逢讲能力;中小城市凭强关系,事事靠亲朋好友。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是以弱关系为主。比如,深圳就是靠弱关系维系的城市。在能力优先的一线或新一线城市,找工作不凭关系要凭能力,一份工作往往是某位新认识的朋友推荐的。而在中小城市,找工作大多靠亲朋好友。(当然,现在经济下行,在大城市找工作也要凭关系了。这是倒退。)

你现在的态度决定10年后,你是人物还是废物。
编制是什么?就是过去讲的“吃皇粮的”。有编制就相当于进了体制内,就是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国企。体制既有诱惑力又有杀伤力。其中,杀伤力可概括为“招天下英才而养之,然后废之”。是选择在旱涝保收的体制内待着,还是选择到体制外去搏杀?局部来看,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是推动个人晋级的三股潮流。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已经完结,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么市场化呢?市场化毫无疑问是未来最大的机会,也是挑战。当前经济下行,有人选择回归体制,有人毅然选择投入市场,关键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按照权威的统计方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政府机关人员,包括国家机关人员、政党机关人员和社会团体机关人员;二是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文化等公立部门人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2008年政府机关人员1328万,事业单位人员2618万,财政供养人员合计为394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97%,比值为1:34。

中国阶层的开放,更多在于突破。目前,阻碍中国阶层开放的主要还是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用工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还有“拼爹”的社会关系。如果把所有这些制度都去除,人们当然愿意走出去,而不愿一股脑儿地都往体制里挤。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陆学艺课题组调查的结果是: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概率是非干部子女的2.3倍

(1)我不主张进体制内,因为这会让你的个人晋级之路非常狭窄。除非你的性格就适合按部就班,除非你的父母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不允许你反抗。(2)进大公司、大机构的好处,就是能接受正规的职业训练,你会迅速定型为职场人,接受学校里学不到的职场教育;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变成“螺丝钉”,得不到全面发展。当然,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也开始主张3年一轮岗了。(3)进小公司的好处是能得到锻炼,从各个岗位的锻炼中,尽早打造你独当一面的本领;不好的地方是平台小,受到的职业训练少,视野较窄。(4)进创业型公司的同学需要判断这家公司是C轮或D轮,还是A轮或B轮:如果是C轮或D轮就没问题,马上倒闭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会给你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是A轮的创业公司,那你就要小心了。

(5)假如OFFER(录取通知)足够多,你就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假如OFFER不多,也不要眼高手低,有一份工作就先做着。机会是一个带着另一个来的。(6)不要盲目创业。不要用父母的钱创业,尽量用自己的钱,或用融资的钱创业。(7)30岁前,跟着别人干;30岁后,带着别人干;40岁、50岁之后,看着别人干,或者切换人生轨道,实现自己的第二人生。这里的“带着别人干”,既包括自己创业,也包括内部创业。比如,在华为和腾讯的项目组,如果项目组失败就整体解散,人员被收编,从头再来。大公司都有项目的内部竞争制,其残酷程度不亚于创业。

最后,盘点一下近40年来的“阶层鲶鱼”,有想法的人才是社会动力之源。第一代,无疑是个体户。这群走投无路的人创造了“万元户”的概念,让社会“创富神经”重新被激活,让全民族兴奋起来,而且兴奋的方向终于对了。第二代,下海者,包括“92派”。他们是体制的反叛者,从体制中的“圈养动物”变成了市场经济的“野生动物”。当然,不少“92派”是带着体制的资源投奔市场的。第三代,跨国公司的经理人阶层,包括高管和白领。他们打造了中国的白领文化,是现代商务文化的载体。第四代,互联网创业者。“BAT们”正逐渐变成新的垄断寡头。希望不会如此。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长短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只是通过其权力地位、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表现,还通过其文化资本——穿着、手表和包包等表现。这些身份标志物背后,有公认的地位等级序列,你也可以叫它“鄙视序列”。一个人的服饰搭配、说话方式,还有他的座驾和墙上挂的画,都在向别人表明其身份地位。这些都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号,都是文化资本。

“娱乐”看似是“焦虑”的反义词,但实际却是:因为焦虑,所以娱乐。人们因何而焦虑?票子(钱)、房子、位子(职场)、孩子、身子(亚健康),我概括为“新五子登科”,可能还包括本子(婚恋)和脑子(认知升级)等。

阶层固化了吗?没有什么阶层固化,阶层下滑的通道是永远敞开的。你不奔跑就不能留在原地,更别提晋级跃迁了。中国压缩式的社会晋级运动可概括为:西方300年,中国30年。

过往炒股暴发、买房致富式的“批量造富运动”一去不复返了,但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全球化、城市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人们晋级或跃迁的机会和路径正在不断刷新。

关于个人跃迁,我总结为:短期看学校和专业,中期看认知、终身学习能力,长期看格局和性格,与人工智能的竞争和进化伴随始终。为什么不说人脉呢?因为人脉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你有认知有能力,人脉自然会聚拢过来。即使关系再硬,谁也不会永无休止地迁就一个傻瓜。

所谓“天时”,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这个全球化、国际化、互联网的时代,无所不被挟裹其中。其中,科技因素上升为主要因素,人工智能将社会人群重新洗牌,不是某类职业消失,而是一些人群沦为“无用阶层”。你必须跟着这个节奏奔跑,一场新的马拉松开始了。个人或企业永远不能跟趋势做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所谓“地利”,就是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有诸多发展红利。其中,个人跃迁就是中国发展红利之海中的一朵浪花。

所谓“人和”,就是社会安定,没有大乱子。今天,地缘和血缘的关系虽日渐淡漠,但仍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中有很强的作用。而在一二线城市,人们的弱关系强于地缘和血缘的强关系。所以,要想实现阶层晋级就到一二线城市去吧,功成名就后再掉它个回马枪。人和,要求你从改变自己和改变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开始。

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概括,决定阶层的主要有三要素:财富、权力和声望。当然,后人还加上了文化资本(衍生出所谓“鄙视链”)。传统看来,阶层跃迁有教育、市场和科技三大路径。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影响个人跃迁的路径或因素在不断刷新和细化中。

马云的成功不可复制,马云的失败经验倒是可以借鉴。小白领找程序员、业务员找小老板、高管找“富二代”,也是和阶层相关。网友在弹幕上感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爹妈的意见,才代表残酷的社会现实。即使是“富二代”曲筱绡找赵医生,也是门当户对的:你家有金钱资本,我家有文化资本。赵医生在文化修养上压曲筱绡一头,真是“没文化,多可怕”。

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所谓“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而是我奋斗了18年,却依然无法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曾经,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这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反而越贫穷的人越认同“读书无用论”。为什么?因为富贵和贫穷正在代际传递,富人的孩子成为富人的可能性大大高于穷人。20年前,一个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中,寒门子弟很多。而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教育不平等,其实是起点不平等,而起点决定了阶层晋级时,你是在快车道还是慢车道上。寒门学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是全社会之痛。20世纪80年代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四成以上的清华、北大学子出自寒门;90年代,清华、北大学子中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考上清华、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好在,近两年这种窘况有所改善,靠的是政策调节。

现如今,房子正成为分层的门槛,或者说房子从古至今一直是社会分层的门槛,古代是通过房子大小,门前的石狮子以及房子的装饰规格来区分。只不过,现在可能更多通过房子所代表的资源来区分,比如所在城市、学区、几环内等。

一出生就已经输了?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圣经·马太福音》

这就是“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线的房子好于二三四线,好学区的房子好于差学区的。相应的教育资源也不同。精英阶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下限,差不到哪里去,他们最糟糕的时候,人生最低点的时候,也就是在山顶上摔个跟头,但也不会滚落到山脚下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我们应该如何做

一是具有时间成本意识。穷人珍惜金钱,富人珍惜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淘便宜货,表面上看是占了便宜,其实是买了最贵的东西,因为你在便宜商品上花费的时间成本是远超普通商品的。二是培养自我增值意识。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才,人的能力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尤其是职业类别不断迭代更新的今天,你需要培养至少两种职业能力。三是构建自律意识。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每7年再回访,最后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只有一个例外。而且,该片制作者还发现穷人的身材大多走形,能否自律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实现阶层晋级,除了要有思维,还要有所行动、能够自律,必须从人格锻造上去做准备。

大学只有4年,但学习是终身制的。学习不是捧本书,更不是付费订阅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点对点的学习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学”是简单的学技能,而“习”则意味着要反复揣摩、思辨、求证。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便利性很容易得到,挑战的是我们“习”的能力。“习”的目的是“得道”,“得道”的目的是产生智慧,智慧是你把所有东西融会贯通之后的结果,这叫悟透。我们还要跨界学习,要建立T型知识结构(一专多能),或π型知识结构(“斜杠青年”[插图]),甚至乐高式知识结构(不同知识的组合)。

陆学艺、周晓虹、李春龄等社会学家的阶层研究,你就知道学术界对阶层的划分与媒体、地产划分的区别了。北京这种大城市的学生能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阶层固化并非什么新鲜事儿。只是西方用了300多年,而我们只用了30多年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客观来说,不要看有多少富人,要看有多少人离开了土地。比如农民,以前他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的,现在他们可能了。因此,我们在看到社会固化的同时,也要看到社会正在进步。

中产定义

(1)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万以上。(2)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元的资产。(3)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4)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5)追求健康,注重运动。(6)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7)有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8)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9)拥有良好的穿衣品位。(10)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如何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首先是让个人努力从代际世袭中胜出。古代有科举考试,现在有高考。应试教育虽然饱受批判,但“衡水模式”[插图]仍是普通百姓阶层实现逆袭的法门。

如果不想移民,不想当祁同伟、高小琴们,就只有改变不合理的制度,从高考、户籍和招聘这些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只是相对容易,其实哪个都不容易)。汇聚每个人的微小努力来推倒那一堵堵既得利益的墙。

如何实现阶层跨越

首先,要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是你的第一块人生晋级敲门砖。现在,没有文凭就能挖到第一桶金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已经不是草莽时代了。马云总说他读过的杭州师范大学是“天下第一师范大学”。那么请问,除了马云以外,杭州师范大学还出过其他人物吗?

其次,要有个好的职业规划。你是想找一份好工作,还是想自己去创业,或是先去大公司然后再创业,实际上是可以互相切换的,合适最重要。你可以在某个行业苦干上万小时,凭“一万小时定律”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或者你去当一个“斜杠青年”,身兼多职,在不同职位之间穿梭。毕竟,未来还保不准哪一项是你的主业呢!你给自己什么样的职业定位,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最后,要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点太重要了(在大城市尤其如此,而在中小城市,你的朋友圈就是被设定的,选择不多)。

实际上,一个好的大学就奠定了一个好的朋友圈和人脉关系,毕竟大家同学一场。郭广昌的复星创业团队实际上就代表“老同学就是生产力”,更不要说校友之间的互相提携了。然后,还能获得好的业务圈和职场圈。“贵人”是非常重要的——并非达官贵人,某个普通朋友的一句话或行中人士的一个指点,或许都能给你不可多得的机会。

人生就是升级打怪,无非是一次次游戏结束,然后重新再来。而这期间,你搭上谁做队友是关键。所以,当不了孙悟空,当个沙和尚也不错啊!

发布了2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 · 访问量 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ello250sunshine/article/details/1042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