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之垃圾回收机制(四)

上一篇博客中介绍到JVM的垃圾回收机制中GC主要发生在堆中,堆区由所有线程共享,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主要用于存放对象实例和数组,所有new出来的对象都存储在该区域。

jvm虚拟机,本地方法栈,程序计数器不需要进行垃圾回收,因为它们的生命周期是和线程同步的,随着线程的销毁自动释放内存,所有,只有方法区和堆区需要进行垃圾回收,回收的对象就是不存在任何引用的对象。

堆中内存分布:

针对于分代收集算法来定义分为新生代(年轻代)和老年代,其实新生代和老年代就是针对于对象做分区存储,更便于回收等等。默认情况,新生代=1/3的堆空间大小,老年代=2/3的堆空间大小

刚new出来的对象一般会首先分配到Eden区,当Eden没有足够空间的时候就会触发jvm发起一次轻量级的GC,如果对象经过一次轻量级的GC还存活,并且又能被幸存区空间接受,那么将被移动到幸存区中。并将其年龄设为1,对象在幸存区每熬过一次轻量级GC,年龄就加1,当年龄达到一定的程度(默认为15)时就会就会被晋升到老年代了(晋升到老年代的年龄可以设置的)。

GC算法主要有:

1. 引用计数法

给对象增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计数器加一,如果引用失效,计数器值减一,当计数器值为0时,代表该对象可以被回收了。但是存在两个对象之间互相循环引用的问题。

2. 复制算法

复制算法把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区域,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空间用完了,就把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内存中去,然后把已经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性清理掉。这样每次都是对半个内存区域进行GC回收,并不会产生内存碎片,但是代价是把内存缩小了一半,效率比较低。

3. 标记清除法

“标记-清除”算法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4. 标记压缩算法

其标记过程与标记清理法过程一致,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对象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5. 标记清除压缩

标记清除,标记压缩结合使用,先多次进行标记清除,产生许多内存碎片,然后对碎片清理(多次FULL GC再压缩),相对标记压缩减少了许多移动成本。

 为什么新生代中要设置幸存区,为什么要有两个Survivor呢?

防止频繁触发FULL GC。如果没有Survivor,Eden区每进行一次Minor GC,存活的对象就会被送到老年代,这样会使老年代很快被填满,导致老年代触发FULL GC,由于老年代的内存空间远大于新生代,所以进行一次Full GC消耗的时间比Minor GC长得多。

设置两个Survivor是为了防止产生内存空间碎片。如果只有Survivor1,那么每一次当Eden区满时,触发Minor GC并把对象移入Survivor1中,如此循环对导致Survivor1中产生大量的空间碎片;所以需要有Survivor2,当Eden再一次满时,触发Minor GC,虚拟机会把 Eden中和Survivor1中的存活对象通过复制算法移入Survivor2中,这样Survivor2就不会产生内存碎片,同时Eden和Survivor1会清理内存,保证下一次Minor GC触发时的操作。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指正。望不吝赐教!!!

发布了9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 · 访问量 3751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uan196_118/article/details/10423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