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拷贝( Zero-copy )

一、背景

“ 零拷贝” 描述了计算机操作,其中CPU 不执行将数据从 一个存储区 复制到 另一个存储区 的任务。通过网络传输文件时,通常用于节省CPU周期和内存带宽。

在传统的 Linux 操作系统的标准 I/O 接口是基于数据拷贝操作的,即 I/O 操作会导致数据在操作系统内核地址空间的缓冲区和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定义的缓冲区之间进行传输。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磁盘 I/O 的操作,因为如果所请求的数据已经存放在操作系统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那么就不需要再进行实际的物理磁盘 I/O 操作。但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拷贝操作却导致了极大的 CPU 开销,限制了操作系统有效进行数据传输操作的能力。

零拷贝( zero-copy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数据传输的性能,在内核驱动程序(比如网络堆栈或者磁盘存储驱动程序)处理 I/O 数据的时候,零拷贝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不必要 CPU 数据拷贝操作。现代的 CPU 和存储体系结构提供了很多特征可以有效地实现零拷贝技术,但是因为存储体系结构非常复杂,而且网络协议栈有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所以零拷贝技术有可能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零拷贝技术自身的优点完全丧失。

Linux 架构

使用场景重现

问:从一个文件中读出数据并将数据传到另一台服务器上涉及到了几次数据拷贝?

答:

File.read(file, buf, len);
Socket.send(socket, buf, len);

1、当应用程序需要访问某块数据的时候,操作系统内核会先检查这块数据是不是因为前一次对相同文件的访问而已经被存放在操作系统内核地址空间的缓冲区,如果在内核缓冲区中找不到这块数据,Linux 操作系统内核会先将这块数据从磁盘读出来放到操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里去。如果这个数据读取操作是由 DMA 完成的,那么在 DMA 进行数据读取的这一过程中,CPU 只是需要进行缓冲区管理,以及创建和处理 DMA ,除此之外,CPU 不需要再做更多的事情,DMA 执行完数据读取操作之后,会通知操作系统做进一步的处理。

2、当应用程序中调用 read() 方法,这里会涉及到一次上下文切换(用户态->内核态),并把内容存储到内核地址空间的读取缓存区。

3、由于应用程序无法访问内核地址空间的数据,如果应用程序要操作这些数据,得把这些内容从读取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缓冲区。 read() 调用的返回引发一次上下文切换(内核态->用户态),现在数据已经被拷贝到了用户地址空间缓冲区,如果有需要,可以操作修改这些内容。

4、我们最终目的是把这个文件内容通过Socket传到另一个服务中,调用Socket的 send()方法,又涉及到一次上下文切换(用户态->内核态),同时,文件内容被进行第三次拷贝,这次的缓冲区与目标套接字相关联,与读取缓冲区无关。

5、 send()调用返回,引发第四次的上下文切换,同时进行第四次拷贝,DMA把数据从目标套接字相关的缓存区传到协议引擎进行发送。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在这种传统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至少发生了四次拷贝操作,即便是使用了 DMA 来进行与硬件的通讯,CPU 仍然需要访问数据两次。在 read() 读数据的过程中,数据并不一定是直接来自于硬盘,而是必须先经过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层在 write() 写数据的过程中,为了和要传输的数据包的大小相吻合,数据必须要先被分割成块,而且还要预先考虑包头,并且要进行数据校验和操作。

整个过程中,过程1和4是由DMA负责,并不会消耗CPU,只有过程2和3的拷贝需要CPU参与 。 

零拷贝(zero copy)技术概述

零拷贝技术可以减少数据拷贝和共享总线操作的次数,消除传输数据在存储器之间不必要的中间拷贝次数,从而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而且,零拷贝技术减少了用户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和操作系统内核地址空间之间因为上下文切换而带来的开销。

零拷贝技术的目标可以概括如下:

避免数据拷贝

  • 避免操作系统内核缓冲区之间进行数据拷贝操作。
  • 避免操作系统内核和用户应用程序地址空间这两者之间进行数据拷贝操作。
  • 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避开操作系统直接访问硬件存储。
  • 数据传输尽量让 DMA 来做。

将多种操作结合在一起

  • 避免不必要的系统调用和上下文切换。
  • 需要拷贝的数据可以先被缓存起来。
  • 对数据进行处理尽量让硬件来做。

 

让数据传输不需要经过用户空间

方案一、我们减少拷贝次数的一种方法是调用 mmap(将一个文件或者其它对象映射进内存) 来代替 read 调用:

buf = mmap(diskfd, len);
write(sockfd, buf, len);

应用程序调用mmap(),磁盘上的数据会通过DMA被拷贝的内核缓冲区,接着操作系统会把这段内核缓冲区与应用程序共享,这样就不需要把内核缓冲区的内容往用户空间拷贝。应用程序再调用write(),操作系统直接将内核缓冲区的内容拷贝到socket缓冲区中,这一切都发生在内核态,最后,socket缓冲区再把数据发到网卡去。
同样的,看图很简单:

使用mmap替代read很明显减少了一次拷贝,当拷贝数据量很大时,无疑提升了效率。但是使用mmap是有代价的。当你使用mmap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隐藏的陷阱。例如,当你的程序 map了一个文件,但是当这个文件被另一个进程截断(truncate)时, write系统调用会因为访问非法地址而被SIGBUS信号终止。SIGBUS信号默认会杀死你的进程并产生一个coredump,如果你的服务器这样被中止了,那会产生一笔损失。

通常我们使用以下解决方案避免这种问题:

  1. 为SIGBUS信号建立信号处理程序:当遇到SIGBUS信号时,信号处理程序简单地返回,write系统调用在被中断之前会返回已经写入的字节数,并且errno会被设置成success,但是这是一种糟糕的处理办法,因为你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核心。
  2. 使用文件租借锁:通常我们使用这种方法,在文件描述符上使用租借锁,我们为文件向内核申请一个租借锁,当其它进程想要截断这个文件时,内核会向我们发送一个实时的 RT_SIGNAL_LEASE 信号,告诉我们内核正在破坏你加持在文件上的读写锁。这样在程序访问非法内存并且被 SIGBUS 杀死之前,你的 write 系统调用会被中断。write 会返回已经写入的字节数,并且置 errno 为success。

我们应该在mmap文件之前加锁,并且在操作完文件后解锁:

if(fcntl(diskfd, F_SETSIG, RT_SIGNAL_LEASE) == -1) {
    perror("kernel lease set signal");
    return -1;
}
/* l_type can be F_RDLCK F_WRLCK  加锁*/
/* l_type can be  F_UNLCK 解锁*/
if(fcntl(diskfd, F_SETLEASE, l_type)){
    perror("kernel lease set type");
    return -1;
}

方案二、从Linux 2.1版内核开始,Linux引入了sendfile来简化操作:

#include<sys/sendfile.h>
ssize_t sendfile(int out_fd, int in_fd, off_t *offset, size_t count);

系统调用sendfile()在代表输入文件的描述符in_fd和代表输出文件的描述符out_fd之间传送文件内容(字节)。描述符out_fd必须指向一个套接字,而in_fd指向的文件必须是可以mmap的。这些局限限制了sendfile的使用,使sendfile只能将数据从文件传递到套接字上,反之则不行。
使用sendfile不仅减少了数据拷贝的次数,还减少了上下文切换,数据传送始终只发生在kernel space

在我们调用sendfile时,如果有其它进程截断了文件会发生什么呢?假设我们没有设置任何信号处理程序,sendfile调用仅仅返回它在被中断之前已经传输的字节数,errno会被置为success。如果我们在调用sendfile之前给文件加了锁,sendfile的行为仍然和之前相同,我们还会收到RT_SIGNAL_LEASE的信号。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减少了数据拷贝的次数了,但是仍然存在一次拷贝,就是页缓存到socket缓存的拷贝。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拷贝也省略呢?

借助于硬件上的帮助,我们是可以办到的。之前我们是把页缓存的数据拷贝到socket缓存中,实际上,我们仅仅需要把缓冲区描述符传到socket缓冲区,再把数据长度传过去,这样DMA控制器直接将页缓存中的数据打包发送到网络中就可以了。

总结一下,sendfile系统调用利用DMA引擎将文件内容拷贝到内核缓冲区去,然后将带有文件位置和长度信息的缓冲区描述符添加socket缓冲区去,这一步不会将内核中的数据拷贝到socket缓冲区中,DMA引擎会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协议引擎中去,避免了最后一次拷贝。
 

不过这一种收集拷贝功能是需要硬件以及驱动程序支持的。

方案三 、使用splice

splice() 是 Linux 中与 mmap()  和 sendfile() 类似的一种方法。它也可以用于用户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和操作系统地址空间之间的数据传输。splice() 适用于可以确定数据传输路径的用户应用程序,它不需要利用用户地址空间的缓冲区进行显式的数据传输操作。

那么,当数据只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过程中所传输的数据不需要经过用户应用程序的处理的时候,spice() 就成为了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splice() 可以在操作系统地址空间中整块地移动数据,从而减少大多数数据拷贝操作。而且,splice() 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异步的方式来进行,用户应用程序可以先从系统调用返回,而操作系统内核进程会控制数据传输过程继续进行下去。splice() 可以被看成是类似于基于流的管道的实现,管道可以使得两个文件描述符相互连接,splice 的调用者则可以控制两个设备(或者协议栈)在操作系统内核中的相互连接。

long splice(int fdin, int fdout, size_t len, unsigned int flags);

splice调用在两个文件描述符之间移动数据,而不需要数据在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来回拷贝。他从fd_in拷贝len长度的数据到fd_out,但是有一方必须是管道设备,这也是目前splice的一些局限性。flags参数有以下几种取值:

  • SPLICE_F_NONBLOCK:splice 操作不会被阻塞。然而,如果文件描述符没有被设置为不可被阻塞方式的 I/O ,那么调用 splice 有可能仍然被阻塞。
  • SPLICE_F_MORE:告知操作系统内核下一个 splice 系统调用将会有更多的数据传来。
  • SPLICE_F_MOVE:如果输出是文件,这个值则会使得操作系统内核尝试从输入管道缓冲区直接将数据读入到输出地址空间,这个数据传输过程没有任何数据拷贝操作发生。

Splice() 系统调用利用了 Linux 提出的管道缓冲区( pipe buffer )机制,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系统调用的两个文件描述符参数中至少有一个必须要指代管道设备的原因。为了支持 splice 这种机制,Linux 在用于设备和文件系统的 file_operations 结构中增加了下边这两个定义:

ssize_t (*splice_write)(struct inode *pipe, strucuct file *out, 
                      size_t len, unsigned int flags); 
ssize_t (*splice_read)(struct inode *in, strucuct file *pipe, 
                      size_t len, unsigned int flags);

这两个新的操作可以根据 flags 的设定在 pipe 和 in 或者 out 之间移动 len 个字节。Linux 文件系统已经实现了具有上述功能并且可以使用的操作,而且还实现了一个 generic_splice_sendpage() 函数用于和 socket 之间的接合。

更多:

在 Linux 内核 2.4 及后期版本中,针对套接字缓冲区描述符做了相应调整,DMA自带了收集功能,对于用户方面,用法还是一样,只是内部操作已经发生了改变:

具体过程:

1、transferTo() 方法使用 DMA 将文件内容拷贝到内核读取缓冲区。

2、避免了内容的整体拷贝,只把包含数据位置和长度信息的描述符追加到套接字缓冲区,DMA 引擎直接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传到协议引擎,从而消除了最后一次 CPU参与的拷贝动作。

 

利用写时复制

在某些情况下,Linux 操作系统内核中的页缓存可能会被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操作系统有可能会将用户应用程序地址空间缓冲区中的页面映射到操作系统内核地址空间中去。如果某个应用程序想要对这共享的数据调用  write() 系统调用,那么它就可能破坏内核缓冲区中的共享数据,传统的 write() 系统调用并没有提供任何显示的加锁操作,Linux 中引入了写时复制这样一种技术用来保护数据。

什么是写时复制

写时复制是计算机编程中的一种优化策略,它的基本思想是这样的:如果有多个应用程序需要同时访问同一块数据,那么可以为这些应用程序分配指向这块数据的指针,在每一个应用程序看来,它们都拥有这块数据的一份数据拷贝,当其中一个应用程序需要对自己的这份数据拷贝进行修改的时候,就需要将数据真正地拷贝到该应用程序的地址空间中去,也就是说,该应用程序拥有了一份真正的私有数据拷贝,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该应用程序对这块数据做的更改被其他应用程序看到。这个过程对于应用程序来说是透明的,如果应用程序永远不会对所访问的这块数据进行任何更改,那么就永远不需要将数据拷贝到应用程序自己的地址空间中去。这也是写时复制的最主要的优点。

写时复制的实现需要 MMU 的支持,MMU 需要知晓进程地址空间中哪些特殊的页面是只读的,当需要往这些页面中写数据的时候,MMU 就会发出一个异常给操作系统内核,操作系统内核就会分配新的物理存储空间,即将被写入数据的页面需要与新的物理存储位置相对应。

写时复制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节约内存。不过对于操作系统内核来说,写时复制增加了其处理过程的复杂性。

 

缓冲区共享(fbufs)

还有另外一种利用预先映射机制的共享缓冲区的方法也可以在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和操作系统内核之间快速传输数据。采用缓冲区共享这种思想的架构最先在 Solaris 上实现,该架构使用了“ fbufs ”这个概念。这种方法需要修改 API。应用程序地址空间和操作系统内核地址空间之间的数据传递需要严格按照 fbufs 体系结构来实现,操作系统内核之间的通信也是严格按照 fbufs 体系结构来完成的。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有一个缓冲区池,这个缓冲区池被同时映射到用户地址空间和内核地址空间,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才创建它们。通过完成一次虚拟存储操作来创建缓冲区,fbufs 可以有效地减少由存储一致性维护所引起的大多数性能问题。

写时复制 与 缓冲区共享(fbufs) 详细介绍请参阅参考文档二。

DMA略谈

DMA是Direct Memory Access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绕开CPU直接访问memory的意思。在计算机中,相比CPU,memory和外设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而在memory和memory(或者memory和设备)之间搬运数据,非常浪费CPU的时间,造成CPU无法及时处理一些实时事件。因此,工程师们就设计出来一种专门用来搬运数据的器件----DMA控制器,协助CPU进行数据搬运,如下图所示:

dma

参考文章:

IBM-黄 晓晨 和 冯 瑞- Linux 中的零拷贝技术

IBM-黄 晓晨 和 冯 瑞- Linux 中的零拷贝技术 具体实现

浅析Linux中的零拷贝技术(上面两篇文章概括版) - 卡巴拉的树

蚂蚁二面,面试官问我零拷贝的实现原理,当场懵了… 

发布了11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52 · 访问量 25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0539125/article/details/10393838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