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网站限速限流配置——网站被频繁攻击,nginx上的设置limit_req和limit_conn

利用ngx_http_limit_req_module模块,可根据键值(如ip)限制每分钟的速率;

其实看官方的稳定比看百度查到的稳定,配置起来更明了。但是,官方给的说明,这里还是百度看到一些文章,摘录一些,做些笔记,

关于limit_req和limit_conn的区别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nection and request? 

  •  connection是连接,即常说的tcp连接,通过三次握手而建立的一个完整状态机。建立一个连接,必须得要三次握手。
  • request是指请求,即http请求,tcp连接是有状态的,而构建在tcp之上的http却是无状态的协议

通过打开一个网页,然后通过wareshark可以看到,一个连接建立后(即三次握手后),在这个连接断开之前(即四次挥手之前),会有很多的http request,这就是他们的区别:即一个连接的生命周期中,会存在一个或者多个请求,这是为了加快效率,避免每次请求都要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现在的HTTP/1.1协议都支持这种特性,叫做keepalive。

limit_conn_zone $binanry_remote_addr zone=conn_zone:1m;

limit_conn conn_zone 1;  

这样的配配置,表明以ip为key,来限制每个ip访问lmit.html文件时候,最多只能有一个在线,否则其余的都要返回不可用。

这种情况就是一个静止状态的计数可以实现,而无关乎多长时间。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这个连接一直不释放,即使你通过这一个连接发送出再多的request请求,只要我能够应付,那么我就帮你处理

但是,如果你只需要处理2个请求,但是这两个请求是分别用两个连接同时发送过来的,那么,我就只能处理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就不行。这就是他的区别。

limit_req_zone $binary_remtoe_addr zone=req_zone:1m rate=1r/s; #这里需要为共享内存配置一个速率rate,

limit_conn zone=req_zone;

表明:对于每个ip来说,处理请求的速度不超过每秒1个请求

可以看到这是个速度量(而上面的那个是数字量,速度和个数还是有直观的区别的吧。。)

是同时发送出100个请求(不管是通过100个连接还是1个连接),只要你请求到底的速度超过每秒1个,那么我就会拒绝你。

根据官方给出的:http://nginx.org/en/docs/http/ngx_http_limit_req_module.html

具体配置如下

http {
    ########################### 限速配置 ################################
limit_conn_log_level error;
limit_conn_status 503;
#limit_conn_zone $binary_remote_addr zone=one:1m;
#limit_conn_zone $server_name zone=perserver:1m;
# 定义一个名为allips的limit_req_zone用来存储session,大小是10M内存,
# 以$binary_remote_addr 为key,限制平均每秒的请求为20个,
# 1M能存储16000个状态,rete的值必须为整数,
# 如果限制两秒钟一个请求,可以设置成30r/m ,其中$binary_remote_addr有时需要根据自己已有的log_format变量配置进行替换
limit_conn_zone $binary_remote_addr zone=perip:10m;
limit_conn_zone $server_name zone=perserver:10m;

#limit_req zone=perip burst=10;
# 限制客户端并发连接数量为20, allow only one connection per an IP address at a time(每次). ;
#是限制每个IP只能发起20连接 (addr 要跟 limit_conn_zone 的变量对应)
limit_conn perip 15;
limit_conn perserver 15;
   ############################ web server #######################
include /etc/nginx/http/http_web.conf;

}

nginx连接数限制模块

limit_conn

指令语法: limit_conn zone number;
默认值: —
使用字段: http, server, location
指定一个zone的每个key最大连接数

限制每个name对应客服端的连接数,比如上面的limit_conn addr 5;意思就是现在addr这个name对应的客服端的连接数,比如name对应的是45.168.68.202这个ip地址,那么这个ip最多有5个并发连接

那什么并发呢?像这样的连接,请求到达并已经读取了请求头信息到响应头信息发送完毕,在这个过程中的连接,当一个客服端的并发连接达到我们设置的5个以上时,会返回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错误

这里,小伙伴对这个zone估计还是有一些疑问,有疑问可以在下面评论,大家一起讨论,比如,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客服端占用5个,那么327680只能容纳65536个客服端,那么第65537个客服端就会返回503错误

limit_conn_zone

语法:

Syntax: limit_conn_zone key zone=name:size;
Default: —
Context: http
看上面的语法,limit_conn_zone只能用在http段,例如:

http {
limit_conn_zone $binary_remote_addr zone=addr:10m;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tomener.com tomener.com;
location / {
root /var/www/tomener;
index index.php index.html index.htm;
limit_conn addr 5; #是限制每个IP只能发起5个连接
limit_rate 100k; #限速为 100KB/秒
}
}
}


对于关系:
key => $binary_remote_addr #二进制的IP地址
name => addr #随便取的一个名字,比如,你可以取成abc
size => 10m #空间大小,这里是10兆
一个二进制的ip地址在32位机器上占用32个字节,在64位机器上占用63个字节,那么10M可以存放多少呢,计算一下,10x1024x1024/32 = 327680,意思就是可以存放326780个ip地址(32位),64位可以存放163840个ip


1、key:键,可以说是一个规则,就是对客户端连接的一个标识,比如上面用的是IP地址,比如我们可以用$query_string,例如:/index.php?mp=138944093953,那我们就可以根据mp的值来限制连接数,更多的nginx内置变量请查看http://nginx.org/en/docs/varindex.html

2、zone:共享内存空间,作用:保存每个key对应的连接数

3、size:共享内存空间大小,如1M、10M、100K
当共享内存空间被耗尽,服务器将会对后续所有的请求返回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错误

limit_conn_log_level指令

Syntax: limit_conn_log_level info | notice | warn | error;
Default: limit_conn_log_level error;
Context: http, server, location
说明:当达到最大限制连接数后,记录日志的等级。

limit_conn_status指令

Syntax: limit_conn_status code;
Default: limit_conn_status 503;
Context: http, server, location
说明:当超过限制后,返回的响应状态码,默认是503,现在你就知道上面为什么会返回503(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服务暂时不可用

例子:

1、同时限制ip和虚拟主机最大并发连接

http {
limit_conn_zone $binary_remote_addr zone=perip:10m;
limit_conn_zone $server_name zone=perserver:10m;
server {
location / {
limit_conn perip 10;
limit_conn perserver 1000;
}
}
}

参考文章:

Nginx限制访问速率和最大并发连接数模块--limit (防范DDOS攻击)  https://www.cnblogs.com/wjoyxt/p/6128183.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houlujun/p/1218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