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就好比是我的骨头

 从小时候开始,钢琴就注定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其他孩子不同,我是自愿要求学琴的,小时候在姑姑家与这个泛着黑金色的大家伙一见钟情,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便是从小练琴的姑姑。在她家,我学会了生命中第一首曲子《印第安人的舞曲》,是一首节奏很快的曲子,有点类似玛拉甘尼亚的异域风情。我至今记得学会第一首乐曲时的开心,和那种迫不及待想要与大家分享的心情。而大家都说我的手也是为钢琴而生,宽而长,弹八度和琶音会轻松许多,妈妈听了也高兴,索性给我买了钢琴,此是后话。

钢琴的音色——可悠长,可轻柔,可清脆,可低沉,变化无穷,小时候不懂什么是艺术,却还能在听到琴声时有一种“就是它了”的激动感,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任何兴趣,最后还是要变为系统的训练的。我的钢琴老师姓李,是一位优雅知性的女士,也是我妈妈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每周六早晨,我便踏着晨雾去她家里学琴。

诚然,如果没有琴,我的生活就少了一丝色彩,也不会在繁忙的学业中,可以偶尔放松心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更不知在无名烦躁时,我还能否找到一个能和钢琴媲美的陪伴者。正是因为有了琴,我的生活才变得和波兰舞曲那样热烈而生机,才能使我从心里开始变得灵动,而不致成为一个呆板的人。我不能放弃。

我选择了坚持,并且在几年后我有一天惊奇的发现——多亏了那段时间一遍遍的练习,才使那“乐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肌肉记忆里。

而我前半段的钢琴记忆里,大多数,和“考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发现自己开始进入另一种境界,那便是在琴中注入自己的情感。

《小猫圆舞曲》很长,我只有三天时间记忆,我却发现只要我在弹琴时想象着小猫在琴上滚毛球,那些复杂枯燥的音符便会变得鲜活起来,自然地在我的指间流淌,九页谱,无需强记,便也能弹出来了。

傅雷先生有句话说的好:“艺术只有扎根于生活,拌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现在进入初中,与钢琴相伴的时间已经是寥寥无几。

一天母亲与我闲聊,提及钢琴,也叹了口气:“你的手都生了,这十年钢琴,算是白学了哦。”

我却不这样认为。

在学琴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感受音乐,如何从音符里觅得情感,我学会了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的美好,也会在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方兴奋地大叫:“这首曲子我弹过”,随即滔滔不绝拉着朋友讲述一下自己对它的感受。

如今虽又需从头开始识谱,也早没了那种一看谱便能弹出来的能力,可我知道,自己还能将功夫捡回来,甚至做得更好。

我与钢琴的故事,此文才算展现了一角,若真要说,那三天三夜谈不完,因为酸甜苦辣诸般滋味,就好似是我身上的骨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4621487/245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