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两篇好文

感谢自媒体时代知识内容百花齐放,理财、AI、美文......应有尽有。半年前在简书上关注了两三个优质专栏,专注人生感悟类的美文(绝不是浓缩鸡汤),几乎日日都会看上两篇,很多篇隔了数月后又会再阅。真是不亦乐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早点看到就更好了。具体怎么个好法就不细说了,汇总一句话: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正能量满满。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小小的感悟,记载于此,后面不定期追加。

写文章,就是一种逻辑梳理

很多看起来非常日常的事情,为什么写出来就是比说出来更有层次更有深度?写的不就是想说的吗,区别在哪里?

思索了我以前写技术文章的过程,往往是先复制多个有用的内容,再把这些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加工:摘取修改、排列组合等,最后多数情况会变成一篇新文章。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整理大脑里的识别,变成最顺畅的逻辑。最后文章生成了,你脑海里的印象也就根深蒂固了。就相当于人工智能的理念:给它数据,用你的经验模型去处理,生成你理解的文章。这是一个处理、强化的过程。

对于非技术性文章也是同理。想想以前写的出行游记,每次写完都感觉又出游了一遍,日后再读也带有清晰的画面感。这种回味无穷的满足感是口头转述他人无法比拟的。

看书,认知水平要高才能理解吸取

刚开始看专栏的前几天,感觉脑袋里装的满满的,一点都不轻松。打破了我以前的认识:看看软文嘛,轻松一下。分析了一下,是因为这些文字基本都是高质量的输出,不像以前看的泡沫肥皂剧,真的是不用过脑的休息。所谓过脑,就是要带着自己的认知体系去思考。有人说:"阅读本身并不是力量的来源,因为阅读所触发的思考和情绪才是"。触发就要消化能量,所以不轻松;不触发就是僵尸躺嘛,所以轻松。

最近看了一本非常难消化的书:和时间作朋友。看的非常慢,可以用细咀慢爵来形容。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非常有大智慧的人,我理解不到的那种层次,以后需要再读一遍。

不过这个事也许是相辅相成的:再有高认知之前,必须要经过这种不好过的锻造;而锻造一段时间之后,认知水平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也就不觉得不好过了;前面两个阶段循环,不断向上深造。所以,专栏还是要接着看,以后会越来越容易的,坚持就是胜利。

有人说:"有时候一本书要看出味道来,确实要内心原有大量的积淀。就像有一锅很新鲜的肉,一把盐放进去,肉就好吃了。有人觉得是不是因为这个盐好吃,就回去光吃盐,那肯定不好吃"。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两年越来越觉得看以前看过的文字却有不同的感悟的原因。自己的积累与沉淀会导致:看待事物的眼界不同,思考不同,收获不同。

进入陌生领域,克服"不熟悉"产生的负效应

大多数的恐惧和抵触,都源于三个字:不熟悉。然而所有的柳暗花明,都藏在这三个字背后的几米。咬咬牙克服了自己,便能尝到更大的甜头,永远下不了决心改变,便永远会被简单重复的操作所吞噬,进而被你所熟悉的套路步步紧逼。

大多数人通过刻意练习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牛人,别人眼中的天才。如果你也在同一轨道上,往往不会将其看成高不可攀、神秘、非人类。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喜欢吃学习的苦,确喜欢吃生活的苦呢?因为学习的苦需要你自己去吃才能吃的到,而生活的苦不用你去吃,在你躺着的时候它就来找你了。==>学习的苦真的只是开头的时候比较明显,后面可以转化为快乐的滋味。

面对新的领域,不在于我是否走这条路线,在于我是否思考、查资料、解决这些问题,能快速的给自己规划学习路线,这就是能力。

 
 
思想独立+努力行动=进化

你觉得什么才算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作者说:脚下有自己的节奏,脑子里有自己的主意,甭管周围的人跑得多热闹,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最全面最根本的胜利,是一方根本都进入不了另一方的三观与衡量体系。

真正专业的投资者,他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每天都在思考市场的机会,他会尽量去最优化它的投资。而大部分人,拒绝思考。

这个世界上能够轻而易举得到的除了贫穷和衰老,其它的都需要我们努力。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学会理财和学会投资自己,等待时间的馈赠,这样才会收到时间回馈给我们的财富大礼包。

让我们努力去做,让我们特例独行,让我们特例独行且正确,让我们进化成一种新物种。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myshuzhimei/p/1181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