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之基本概念、电路/分组交换、几种时延、五层结构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u014454538/article/details/96118760

1. Internet和internet

① 互联网
  •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互联而成的系统的总称。比如分布式集群,通过配置静态ip而互联,即使外网服务中断,整个集群仍然能进行通信。
  • 网络把主机连接起来,而互联网(又叫Internet,因特网)是把多种不同的网络连接起来,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 Intranet (内联网): 以TCP/IP协议集为基础的企、事业专用网,在内外部间通过防火墙(Firewall)实施隔离,通过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加密等措施保证内部信息的通信与访问安全。
  • Extranet (内联外延网): 为增加企业与合作伙伴、提供商、客户和咨询者的业务交往而将Intranet的互联范围扩大到内部以外的伙伴Extranet 特点:通过Internet将自身的Intranet其他Intranet实现互联。
② ISP
  •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 ISP可以从互联网管理机构获得许多 IP 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联网设备,个人或机构向 ISP 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接入互联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③ 计算机网络中主机间的通信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Client/Server, 简写为C/S)

  • 客户-服务器(C/S)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等连接方式(peer-to-peer,简写为 P2P)

  • P2P是指连个主机之间不区分客户和服务器,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 目前P2P方式在文件共享中应用很多(P2P文件共享),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① 存储转发
  •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 路由器采用存储转发:
  1. 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后,先暂时存储一下,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
  2. 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
②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
  • 电路交换用于电话通信系统,两个用户要通信之前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链路,并且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始终占用该链路
  1. 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相连接起来。
  2.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N ( N 1 ) / 2 N(N – 1)/2 对电线。
  3. 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 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 电路交换的特点:
  1.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2. 电路交换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3. 由于通信的过程中不可能一直在使用传输线路,因此电路交换对线路的利用率很低往往不到 10%
② 报文交换
  • 在20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在报文交换中心,一份份报文被接受下来,并穿成纸袋。操作员以每份报文为单位,撕下纸袋,根据报文的目的站地址拿到相应的发报机转发出去
  • 报文(message): 通常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份报文。
  • 分组(packet) 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分组又叫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整个报文先传送到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③ 分组交换
  •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单个分组(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接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 分组的首部包含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在同一个传输线路上同时传输多个分组互相不会影响。因此在同一条传输线路上允许同时传输多个分组,也就是说分组交换不需要占用传输线路
  • 分组交换的特点:
  1.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2. 灵活: 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路由
  3.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4.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1.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2.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④ 三者的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由于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如果使用电路交换将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但是如果需要传送大量的数据,其传送时间的时间远大于建立连接的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 报文交换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3. 时延

  • 时延(delay或latency)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bit)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①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 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 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具体来说就是主机或路由器将数据帧发送到信道所需要的时间。
  • 方便记忆:快递公司将快递装车所需要的时间
  • 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
    = ( b ) b / s ) 发送时延= \frac{ 数据帧长度(b) }{ 发送速率(b/s) }
  • 注意: 发送速率又叫数据率或者信道带宽,信道带宽影响的是发送时延而非传播时延。比如我们常说的千兆路由器高速网络链路是指发送速率,而不是传播速率。
② 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 方便记忆:快递在路上运输的时间
  • 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
    = ( m ) m / s ) 传播时延= \frac{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的速率(m/s) }
  • 电磁波在电缆、真空的传播速度:光速光纤:2/3光速。注: c = 3 1 0 8 m / s 光速c=3*10^8m/s
  • 对于传播时延,由于我们无法改变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只要信道长度一定传播时延便确定了。
③ 处理时延
  • 处理时延: 路由器或主机在收到数据包时,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数据包的首部进行首部差错检验查找适当路由等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 方便记忆:快递到达中转站时进行分拣所需要的时间
④ 排队时延
  • 排队时延: 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很多的路由。分组在路由器的输入队列输出队列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 排队时延的创段取决于网络当前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排队溢出,使分组丢失
  • 输入队列和输出队列排队等待分别指什么?
  1. 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排队等待处理
  2. 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排队等待转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链接:动画:什么是计算机网络时延

4. 计算机网络的五层结构

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 第一个里程碑:存储转发分组(报文)交换
  • 第2个里程碑: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 第3里程碑:浏览器的出现B/S网络应用模式
    **加粗样式**
  • 三种网络体系结构:
  1. OSI的七层体系结构
  2. TCP/IP的四层体系结构
  3. 学习时使用的五层体系结构
② 五层体系结构

物理层:

  • 为数据端设备提供原始比特流的传输通路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共四大特性。

数据链路层:

  • 链路(link)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一段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 数据链路(data link) 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 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封装成帧(frame),进行透明传输差错控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数据链路层又分为2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

网络层:

  • 本层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 与传输层的区别: 网络层为主机提供端到端(源、目的主机间物理上)的数据传输服务,而传输层协议是为主机中的进程提供端到端(直接传输)的数据传输服务。
  • 网络层把传输层传递下来的数据段(segment)报封装成数据包(packet,又叫数据报,datagram)
  • OSI主张: 在网络层采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建立一条虚电路(virtual circui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TCP/IP主张: 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数据报(Datagram, DG)服务
  1. 网络在发送分组时不需要先建立连接。每一个分组(即 IP 数据报)独立发送,与其前后的分组无关(不进行编号)。
  2. 网络层不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可能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到达终点),当然也不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
  • 采用数据报服务的优势: 网络的造价大大降低,运行方式灵活,能够使用多种应用。
  • 网络层的常用协议:
  1. IP(internet protocol)
  2. ARP: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3. 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允许局域网的物理机器从网关服务器的 ARP 表或者缓存上请求其 IP 地址
  4. 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它是TCP/IP协议簇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5. IGMP:Internet 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是因特网协议家族中的一个组播协议。

传输层:

  • 传输层为相互通信的应用进程提供了端到端(End-to-End)的逻辑通信机制,即它为进程提供通用数据传输服务。
  • 由于应用层协议很多,定义通用的传输层协议就可以支持不断增多的应用层协议。
  • 传输层包括两种协议:
  1. 传输控制协议 TCP,提供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单位为报文段
  2.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提供无连接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单位为用户数据报
  3. TCP 主要提供完整性服务UDP 主要提供及时性服务

应用层:

  • 特定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传输服务,例如 HTTP、HTTPS、FTP、POP3、SMTPDNS 等协议,数据单位为报文
③ OSI多出的两层
  • 会话层 : 建立及管理会话。
  • 表示层 : 数据压缩加密以及数据描述,这使得应用程序不必关心在各台主机中数据内部格式不同的问题
  • 五层协议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而是将这些功能留给应用程序开发者处理
④ OSI和TCP/IP模型的比较
  • OSI模型的优点:结构严谨科学完备,是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标准
  • OSI模型的缺点:
  1. 过分追求完美性使协议体系过于复杂难以尽快投入应用
  2. 标准制订周期太长,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和技术的发展 。
  • TCP/IP的优点:
  1. 从体系结构上看, Internet的4层结构比OSI/RM的7层结构简单, 也没有OSI/RM中复杂的服务定义
  2. 制订的时机合适, 在实践中它明显地占了上风,既成事实的网络标准
  • TCP/IP的缺点:
  1. 结构不严谨、不科学、不完备。
  2.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打补丁
⑤ 每层的数据单元称谓
层次 数据单元
物理层 bit,比特
数据链路层 帧(frame)
网络层 分组或包(packet)、IP数据报(简称数据报,datagram)
传输层 TCP:报文段(segment)、UDP:用户数据报
应用层 报文(messag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7659677 查看本文章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4454538/article/details/9611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