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手机)有多少的需求范围

       这段时间一直在想手机上的应用,包括前一篇的社交网络。但是在用户群的定位上一直很不明晰,甚至在一些想法上和PC产生了很大的交集。所以,势必要想想,手机虽然越来越智能化,但不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智能化。(以下讨论仅限中国)

       1.在手机的用户上,肯定是普通互联网的N倍。手机的各种应用,一些文件,娱乐(比如音乐,小游戏)等等,必然有一批管理同步类型的工具诞生。

       2.一些PC上的功能移动化,比如微博,QQ,甚至一些专门的网站,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互补

       3.游戏方面。不可否认游戏这东西的用户不需要特别考虑。说游戏势必要举例《愤怒的小鸟》,但是要注意有个前提,是先有手机版本,而后有PC版本。如果现有PC版本,手机未必这么火。或许有人说,正好是手机的这种格局(或许很难想象全世界的人对手机的热爱程度,我也知道任天堂的模拟器在安卓上接近千万次下载的数据),使《小鸟》的销量比PC上更多。因此正好证明我开头的那句,游戏这东西的用户不需要特别考虑,只要符合一定的移动设备特性。

 

  那么除了以上的一个“互补”,手机本身能诞生出什么功能?

       写到这,我又再细想了下手机的一个很重要特性,使用时间。我们把时间分为两种,现实生活中忙碌状态和空闲状态。如果能找到在忙碌状态中的需求,那客户量大大的有,比如:

  1.今晚国国提到的一点,比如在商场里,直接用手机拍下识别码,然后即能够应用程序快速返回物品的各种信息,包括比价等等。

       2.迷路时的GPS

       3.各大公司对地域上的需求开发

 你会发现,势必是生活中碰到了信息需求,要咨询,才会更需要的借助移动终端。如果你说,在吃饭中?在跑步中?在看书中?这些似乎都已经是很和谐的状态。而3,比如各种“签到”类似的东西。但是3,是非常需要大规模的用户和投资厂商的实力才能做到,但也不排除一些垂直领域的地域需求。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空闲状态,并且周边没有PC的情况下。

       1.公交上

       2.等人中

       3.在一些场合中。(比如过年回家,家中午网络)

       4.课堂上(这个算吗)

综合的来看,公交和城铁上,是使用手机和环境最好的地方。我在北京的各大公交和地铁蹲点过,城铁使用人数大概是一般,公交四分一吧。最常用的就是看小说和玩很简单的游戏,快速的浏览微博等。如果你想在上面聊天或者一些很复杂的游戏,成本是很高的。比如我从西二旗坐到立水桥,大概15分钟吧,一次尝试和人聊天,包括网络的接入,打字和等待,等等,不超过5个回合(回合指双方各一句,有时比较投入,还要打断看看到站没)。

 

包括2和3, 首选的肯定是简单,摄入信息量较大的东西。而且娱乐方式肯定是更为主的一个东西。

 

所以,比较看好的是,娱乐方面,地域方面(这方面需要深究,并不是一个签到就完事的东西)的需求开发。虽然说手机用户很多,但是比如其PC来,手机更嵌入在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从时间的选择上看,手机比起PC的对人类所占用时间来说少得多得多。有把握在这点时间内去改变人们的习惯和生活吗?

猜你喜欢

转载自lin-style.iteye.com/blog/96244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