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工作原理

网络地址转换,就是替换IP报文头部的地址信息。NAT通常部署在一个组织的网络出口位置,通过将内部网络IP地址替换为出口的IP地址提供公网可达性和上层协议的连接能力

规定了三个保留地址段落: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31.255.255;192.168.0.0-192.168.255.255

即私有地址 =内部网络IP地址

对于有Internet访问需求而内部又使用私有地址的网络,就要在组织的出口位置部署NAT网关,在报文离开私网进入Internet时,将源IP替换为公网地址,通常是出口设备的接口地址。一个对外的访问请求在到达目标以后,表现为由本组织出口设备发起,因此被请求的服务端可将响应由Internet发回出口网关。出口网关再将目的地址替换为私网的源主机地址,发回内部。
如图

 我们一般使用私网ip作为局域网内部的主机标识,使用公网ip作为互联网上通信的标识

网络被分为私网和公网两个部分,NAT网关设置在私网到公网的路由出口位置,双向流量必须都要经过NAT网关
网络访问只能先由私网侧发起,公网无法主动访问私网主机;
NAT网关在两个访问方向上完成两次地址的转换或翻译,出方向做源信息替换,入方向做目的信息替换;
NAT网关的存在对通信双方是保持透明的;
NAT网关为了实现双向翻译的功能,需要维护一张关联表,把会话的信息保存下来


静态NAT:

如果一个内部主机唯一占用一个公网IP,这种方式被称为一对一模型。此种方式下,转换上层协议就是不必要的,因为一个公网IP就能唯一对应一个内部主机。显然,这种方式对节约公网IP没有太大意义,主要是为了实现一些特殊的组网需求。比如用户希望隐藏内部主机的真实IP,或者实现两个IP地址重叠网络的通信。

动态NAT:

它能够将未注册的IP地址映射到注册IP地址池中的一个地址。不像使用静态NAT那样,你无需静态地配置路由器,使其将每个内部地址映射到一个外部地址,但必须有足够的公有因特网IP地址,让连接到因特网的主机都能够同时发送和接收分组

动态 NAT中得NAT重载

利用源端口将多个私网ip地址映射到一个公网ip地址(多对一)。

也被称为端口地址特换(PAT)。通过使用PAT(NAT重载),只需使用一个公网ip地址,就可将数千名用户连接到因特网。其核心之处就在于利用端口号实现公网和私网的转换。

这时,不再市简单得ip地址的转换,因为出现多个主机去访问服务器的时候,返回的信息不足以区分响应应该转发到哪个内部主机

此时

NAT设备根据传输层信息或其他上层协议去区分不同的会话,并且可能要对上层协议的标识进行转换,比如TCP或UDP端口号。这样NAT网关就可以将不同的内部连接访问映射到同一公网IP的不同传输层端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公网IP的复用和解复用。

 注意:

客户端172.18.250.6和百度服务器202.108.22.5通信,172.18.250.6发送数据时,先转换为219.155.6.240:1723(任意>1024的随机端口),然后再利用这个身份发送数据给百度服务器,然后百度服务器回应数据并发送给219.155.6.240:1723,NAT网关检查自己的关联表,意识到这是自己地私网中172.18.250.6的数据包,然后把这个数据发送给客户端

也就是说,我们利用端口号的唯一性实现了公网ip转换为私网ip的这一步。PAT(NAT重载)能够使用传输层端口号来标识主机,因此,从理论上说,最多可让大约65000台主机共用一个公有IP地址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betterquan/p/1161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