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小感悟关于df lsblk fdisk命令关于三种存储

物理块与文件系统之间的关系图:

映射关系:扇区→物理块→逻辑块→文件系统

dfisk:物理块  lsblk:逻辑块  df:文件系统


分布式存储的应用场景根据其存储接口,即提供的访问接口,现在流行分为三种:

tip:所谓数据存储的接口,就是数据传到哪里你就得接走去存,接走后,剩下的工作就是你做,由你落盘,至于从谁手里接,得看你打交道的对象的支撑。
对象存储: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键值存储,其接口就是简单的GET、PUT、DEL和其他扩展,如七牛、又拍、Swift、S3。我认为是从应用层把数据接走,数据来的时候就是二进制数据

块存储:这种接口通常以QEMU Driver或者Kernel Module的方式存在,这种接口需要实现Linux的Block Device的接口或者QEMU提供的Block Driver接口(yz补充:eg:iscsi就是一种block drive),块存储软件如Sheepdog,如j金山云的ebs,AWS的EBS,青云的云硬盘和阿里云的盘古系统,还有Ceph的RBD(RBD是Ceph面向块存储的接口)。我认为是从qemu-driver或者kernel-module的手里把数据接走,这些数据来的形式是盘符和二进制数据和偏移。


三种分布式存储的存储设备:即数据最终落到哪里

【块存储】典型设备:磁盘阵列,硬盘,虚拟硬盘

【文件存储】典型设备:FTP、NFS服务器,SamBa

【对象存储】典型设备:内置大容量硬盘的分布式服务器


 本质是一样的,底层都是块存储,只是在对外接口上表现不一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

首先,我说下块存储。块存储可以看作为是裸盘,最明显的特征是不能被操作系统直接访问。可以通过划分逻辑卷、做RAID、LVM(逻辑卷)等方式将它格式化,可以格式化为你所指定的文件系统(Ext3,Ext4,NTFS,FAT32等),然后才可以被操作系统访问。常见的DAS、FC-SAN、IP-SAN都是块存储。

优点:读写速度快(带宽和IOPS);缺点:太过于底层,不利于扩展,不能被共享;

其次,与块存储对应的是文件存储。文件存储可以分为本地文件存储和网络文件存储。

  • 本地文件存储:ext3,ext4,NTFS,FAT32
  • 网络文件存储(NAS存储):CIFS,NFS

文件存储最明显的特征是支持POSIX的文件访问接口:open、read、write、seek、close等; 

优点:便于扩展&共享;缺点:读写速度慢;

对象存储,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一种存储。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对象存储一定是分布式存储,因为分布式文件存储可能是分布式存储而未必是对象存储。常见的对象存储的开源实现有Ceph的RADOS、Openstack的swift、AWS s3等;常见分布式文件系统有lustre、glusterfs、HDFS等;

表面区别:对象存储支持的访问接口基本是restful接口,而分布式文件存储提供的是POSIX兼容的文件操作接口;

本质区别:分布式文件存储文件组织方式为目录树,对象存储采用的是扁平的组织方式;对象存储不支持随机读取和写入,put和get都是针对整个文件。


【块存储】

典型设备:磁盘阵列,硬盘

块存储主要是将裸磁盘空间整个映射给主机使用的,就是说例如磁盘阵列里面有5块硬盘(为方便说明,假设每个硬盘1G),然后可以通过划逻辑盘、做Raid、或者LVM(逻辑卷)等种种方式逻辑划分出N个逻辑的硬盘。(假设划分完的逻辑盘也是5个,每个也是1G,但是这5个1G的逻辑盘已经于原来的5个物理硬盘意义完全不同了。例如第一个逻辑硬盘A里面,可能第一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1,第二个200M是来自物理硬盘2,所以逻辑硬盘A是由多个物理硬盘逻辑虚构出来的硬盘。)

接着块存储会采用映射的方式将这几个逻辑盘映射给主机,主机上面的操作系统会识别到有5块硬盘,但是操作系统是区分不出到底是逻辑还是物理的,它一概就认为只是5块裸的物理硬盘而已,跟直接拿一块物理硬盘挂载到操作系统没有区别的,至少操作系统感知上没有区别。

此种方式下,操作系统还需要对挂载的裸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后,才能使用,与平常主机内置硬盘的方式完全无异。

优点:

1、 这种方式的好处当然是因为通过了Raid与LVM等手段,对数据提供了保护。

2、 另外也可以将多块廉价的硬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对外提供服务,提高了容量。

3、 写入数据的时候,由于是多块磁盘组合出来的逻辑盘,所以几块磁盘可以并行写入的,提升了读写效率。

4、 很多时候块存储采用SAN架构组网,传输速率以及封装协议的原因,使得传输速度与读写速率得到提升。

缺点:

1、采用SAN架构组网时,需要额外为主机购买光纤通道卡,还要买光纤交换机,造价成本高。

2、主机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在服务器不做集群的情况下,块存储裸盘映射给主机,再格式化使用后,对于主机来说相当于本地盘,那么主机A的本地盘根本不能给主机B去使用,无法共享数据。

3、不利于不同操作系统主机间的数据共享: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化完之后,不同文件系统间的数据是共享不了的。例如一台装了WIN7/XP,文件系统是FAT32/NTFS,而Linux是EXT4,EXT4是无法识别NTFS的文件系统的。就像一只NTFS格式的U盘,插进Linux的笔记本,根本无法识别出来。所以不利于文件共享。


【对象存储】

典型设备:内置大容量硬盘的分布式服务器

对象存储最常用的方案,就是多台服务器内置大容量硬盘,再装上对象存储软件,然后再额外搞几台服务作为管理节点,安装上对象存储管理软件。管理节点可以管理其他服务器对外提供读写访问功能。

之所以出现了对象存储这种东西,是为了克服块存储与文件存储各自的缺点,发扬它俩各自的优点。简单来说块存储读写快,不利于共享,文件存储读写慢,利于共享。能否弄一个读写快,利 于共享的出来呢。于是就有了对象存储。

首先,一个文件包含了了属性(术语叫metadata,元数据,例如该文件的大小、修改时间、存储路径等)以及内容(以下简称数据)。

以往像FAT32这种文件系统,是直接将一份文件的数据与metadata一起存储的,存储过程先将文件按照文件系统的最小块大小来打散(如4M的文件,假设文件系统要求一个块4K,那么就将文件打散成为1000个小块),再写进硬盘里面,过程中没有区分数据/metadata的。而每个块最后会告知你下一个要读取的块的地址,然后一直这样顺序地按图索骥,最后完成整份文件的所有块的读取。

这种情况下读写速率很慢,因为就算你有100个机械手臂在读写,但是由于你只有读取到第一个块,才能知道下一个块在哪里,其实相当于只能有1个机械手臂在实际工作。

而对象存储则将元数据独立了出来,控制节点叫元数据服务器(服务器+对象存储管理软件),里面主要负责存储对象的属性(主要是对象的数据被打散存放到了那几台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信息),而其他负责存储数据的分布式服务器叫做OSD,主要负责存储文件的数据部分。当用户访问对象,会先访问元数据服务器,元数据服务器只负责反馈对象存储在哪些OSD,假设反馈文件A存储在B、C、D三台OSD,那么用户就会再次直接访问3台OSD服务器去读取数据。

这时候由于是3台OSD同时对外传输数据,所以传输的速度就加快了。当OSD服务器数量越多,这种读写速度的提升就越大,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了读写快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象存储软件是有专门的文件系统的,所以OSD对外又相当于文件服务器,那么就不存在文件共享方面的困难了,也解决了文件共享方面的问题。

所以对象存储的出现,很好地结合了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优点。


最后为什么对象存储兼具块存储与文件存储的好处,还要使用块存储或文件存储呢?

1、有一类应用是需要存储直接裸盘映射的,例如数据库。因为数据库需要存储裸盘映射给自己后,再根据自己的数据库文件系统来对裸盘进行格式化的,所以是不能够采用其他已经被格式化为某种文件系统的存储的。此类应用更适合使用块存储。

2、对象存储的成本比起普通的文件存储还是较高,需要购买专门的对象存储软件以及大容量硬盘。如果对数据量要求不是海量,只是为了做文件共享的时候,直接用文件存储的形式好了,性价比高。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xiaodoujiaohome/p/11600691.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