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连接的建立与释放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其数据传输过程分为建立连接、数据传送、释放连接三个阶段。

0 建立连接

建立连接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三次握手”:

  •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个SYN报文(SYN=1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或连接接收报文),并随机选取一个起始序号x;
  • 服务器端应答一个SYN报文,同时ACK(确认位)置1【ACK=1时TCP报文段首部中的ack(确认号字段)才有效】,随机选取一个服务器端的起始序号y,并将ack字段设为x+1,表示已经收到客户端发来的SYN报文,期待收到序号为x+1的下一个报文;
  • 客户端应答一个ACK报文,将序号设为x+1,并且ack字段设为y+1,表示已经收到服务器端的SYN报文,期待收到序号为y+1的下一个报文。
    注:序列号seq也称ISN(Initial Sequence Number)
    图片来自百度
    之所以要采用三次握手机制而不是两次或四次,要从握手机制的目的说起:
    握手主要是为了确认双方的发送、接收能力是否正常,顺带初始化序号seq,为以后的数据传送做好准备,所以:
    第一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来的网络包,服务器就明白客户端的发送能力、服务器的接收能力正常;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发包,客户端收到后,客户端就明白服务器的发送、接收,客户端的发送、接收都是正常的;
    二次握手后,客户端倒是全明白了,但是服务器端无法确认客户端能否正常接收、服务器是否正常发送,所以两次握手不够;
    第三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网络包,服务器确认了自己上次的发送正常、客户端接收也正常,所以四次握手是多余的。

    1 补充问题

  • 序列号(ISN)之所以随机生成,是为了避免被攻击(若固定,则下一次传送的ack就显而易见);
  • 前两次握手不可以携带数据,第三次可以携带。第一次握手服务器端接收能力未知,如果携带数据就可能丢失。第二次客户端接收能力未知,如果携带数据也可能丢失。第三次客户端知道服务器接收正常,并且自己已经处于ESTABLISHED状态;
  • 服务器发出SYN报文后,处于SYN-RCVD状态,此时不同的连接请求会被放在半连接队列里,三次握手完成后的连接请求被放在全连接队列里。

2 连接释放

连接释放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四次挥手”:
P.S. 图中以客户端发起释放请求为例

  1. 客户端发送释放请求,将FIN(终止位)置1,表示客户端已经发完数据,请求释放;
  2. 服务器发一个ACK报文,确认号ack为u+1,这时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连接被释放,处于半关闭状态
  3. 如果服务器也要断开连接,就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
  4. 客户端发送一个应答报文,序列号seq为u+1,等待一段时间(2MSL)确保服务器收到ACK报文,之后关闭连接。

图片源自百度
客户端之所以要等待2MSL时间才关闭,有两个原因:

  • 一旦服务器没有收到ACK报文,服务器就会重发FIN报文,客户端再次收到FIN报文,就知道之前发送的ACK报文丢失,会重置时间等待计时器为2MSL并重传ACK报文。
    如果没有这段等待时间,万一服务器没有正常接收ACK报文,接下来重传的FIN报文段就无法到达客户端,服务器无法正常关闭。
  • 客户端发完最后一个ACK报文,经过2MSL,本次连接产生的报文都会从网络中消失,避免下一次新连接出现本次旧的连接请求报文段。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EIMadrigal/p/11560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