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全过程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而不是二次握手?

三次握手

  • 第一次握手

    客户端发送syn包(syn=x)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 第二次握手

    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x+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y),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 第三次握手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y+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接之前,TCP 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

三次握手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证连接是双工的,可靠更多的是通过重传机制来保证的。

为了保证服务端能收接受到客户端的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而进行前两次(第一次和第二次)握手,为了保证客户端能够接收到服务端的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而进行后两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握手。

为什么要进行三次握手,不是二次握手

谢希仁版《计算机网络》中的例子:
"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的产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client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server。
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client再次发出的一个新的连接请求。
于是就向client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

假设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
由于现在client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server的确认,也不会向server发送数据,但server却以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并一直等待client发来数据。
这样,server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
采用“三次握手”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
例如刚才那种情况,client不会向server的确认发出确认,server由于收不到确认,就知道client并没有要求建立连接。”
这个例子很清晰的阐释了“三次握手”对于建立可靠连接的意义。

四次挥手

与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类似,断开一个TCP连接则需要“四次握手”。

  • 第一次挥手

    主动关闭方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主动方到被动关闭方的数据传送,也就是主动关闭方告诉被动关闭方:我已经不 会再给你发数据了(当然,在fin包之前发送出去的数据,如果没有收到对应的ack确认报文,主动关闭方依然会重发这些数据),但是,此时主动关闭方还可 以接受数据。

  • 第二次挥手

    被动关闭方收到FIN包后,发送一个ACK给对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

  • 第三次挥手

    被动关闭方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被动关闭方到主动关闭方的数据传送,也就是告诉主动关闭方,我的数据也发送完了,不会再给你发数据了。

  • 第四次挥手

    主动关闭方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被动关闭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至此,完成四次挥手。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xc1997ye/p/11532851.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