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20190604

这里记录过去几天,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文章。

鱼缸风云,与巨头周旋的艺术

via 低熵体日记

鱼缸里有两条大锦鲤,四条中等体量的鱼(三条锦鲤和一条锦鲫)。我上周放进去了更小体量的小鱼小虾。以观察在存量空间下,这些小鱼如何在巨头的压力下求存。

第一天,八条鳑鲏还剩六条,小鱼消失的比例也差不多,有一条刺嘴被咬死了,但没被吃掉,陈尸缸底。

虾米当晚就被吃光了。我还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虾米的逃跑方式是快速弹射,一条虾米遭遇侵扰后,一个弹射,跳到了另一只鱼的嘴里。。。

所有的小鱼,不分种类地聚成一团,大鱼来了就躲,但依旧保持聚拢状态。除了一条鳑鲏,它机智地藏在潜水泵和加热棒组成的缝隙中,大鱼侵扰不到。

第二天晚上,我关了鱼缸灯。鳑鲏少了一条。

第三天,存活的小鱼似乎已经熟悉了鱼缸环境和大鱼的侵扰。不在聚拢在一起,而是四散游动,随机躲避大鱼。躲起来的那只鳑鲏也出来了。

之后,尝到活食滋味的大锦鲤,咬掉了锦鲫(中等体量)的半条尾巴。以至于现在锦鲫也躲着两条锦鲤巨头。

一周之后,小鱼的数量没有再减少。也不再聚拢,大鱼在上层的时候,小鱼就去下层。大鱼在下层,小鱼就去上层。鳑鲏很活泼,开始跟气泡嬉戏,遇到大鱼闪地很快。
image
在喂食上,喂大粒的鱼食,小鱼自然是一点儿都吃不到的。只能压成粉末,倒在里面,小鱼趁乱吃点残渣。体量差距太大的情况下,巨头不会跟你抢食,你本身便是巨头眼中的食物


缝缝补补

via Jason

裤子的松紧带松了,自己换了一根,立马感觉幸福指数暴增。

当然,买件更好的裤子,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只是,毕竟要多花钱,还要花时间去挑选,还得承受万一买的不合适后的各种麻烦。综合来看,投入产出比不一定高。

产品和技术上,很多也是类似道理。已有的技术,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过时,可当初也是作为新宠被纳进来,也曾经被喜欢过;被选进来,也是有道理的。贸贸然全盘放弃,可能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那些此刻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多半也有隐藏的坑,卸妆之后、经年以后,也会有类似当下的问题


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via 斯文败类

今天早上十一转给我一篇文章《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作为父母,这种事情肯定是会关心的,而且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大都知道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很巧,中午的时候我发现这篇文章突然火爆朋友圈和微博。我本来留着观点回家和十一讨论,但这篇文章从突然出现到火爆我的朋友圈和微博,到被人举报删除。短短一天的时间,大起大落。之后,不出意外,接下来开始讨论的关键词就变成了举报、封杀、删帖和对制度的抨击,对人的言论自由的辩护。

可很不巧地是,我看完那篇文章,想和十一讨论的话题,非常负面,也忍不住要公开聊一聊,当下媒体环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媒体素养。

以下观点非常主观,欢迎讨论,讨论方式仅接受公开文章的形式。

第一,现在网络上存在的已经都是二手帖子了,那篇被删除的原始文章一打开,时间是 2018 年 8 月份,也就是差不多去年北京幼升小这个时间,所以,今天被疯狂转载的文章,是去年发表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微博上发了个引子,发现大家意见比较统一:制度问题。制度不改变,问题就一直存在,有网友表示,问题不解决这样的文章也会一年又一年被挖出来,美其名曰带带节奏。但是,既然有心关注这个问题,那么今年的政策如何呢?相比去年是变好还是变坏了呢?经过维权之后有没有渠道可以反应这些问题呢?政府有何作为?今年准备孩子幼升小的父母们有何行动?这些问题,没有人问,也没有人关心。网上呼声一片的,只有痛骂制度不健全,言论不自由。

第二,文章中作者数次表达出一种轻视的态度,我没有看到任何人讨论。而那些细节正是击中我的地方。简而言之,这对父母是一对并没有尽到责任的父母。文章中表示小美提前很久开始了解政策,需要哪些资料,申请窗口期是多久,但随后多次写到“小美觉得没什么问题了。”

「觉得」两个字非常扎我的眼。

小美认真准备了各种资料,但却觉得自己准备好了,真正面对房屋租住问题,没有和房东切实沟通清楚被放鸽子,然后找很多办法钻审核的空子,期间觉得可能会蒙混过关。一系列动作,只能表达出她们所谓的提前认真准备,不过是应付检查一般。但对孩子来说,窗口期只有那么短。把自己没有提前了解清楚的政策归罪于政府制度上的缺陷,博得社会认同感和大众的同情,不论是去年还是今年的文章,都不会给我任何好感。

好了,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我不一一讨论了,那难免有点尖酸刻薄。而且我也承认,制度一定是有问题的,但问题是要想办法解决的,不是用来放大焦虑的。

说实话,这篇文章给我很大打击,有很多沉淀已久的情感会被这种文章反复扒出来,让我觉得自己需要表达一些东西,不见得对,但我觉得很重要。

我认识几个朋友,年纪不小,年轻的时候,是朋克、老摇滚、真文青,恨不得泪洒伍德斯托克,命丧迷笛音乐节。不用问,她/他反对婚姻,崇尚爱情,在床上,在窗前,在夕阳西下,在绿荫丛中,很放肆也很放荡。但我讨厌讨厌他/她们,因为虚伪。在挥霍了自己青春年华之后,他/她们没有自豪和骄傲自己的过往,反而越来越后悔,为什么有机会的时候不在北京买个房子,为什么当初要错过那个姑娘。如今呢,他/她们匆匆结婚,一板一眼出现在写字楼里,赚钱养家,种草种花,整日苦于求子不得,想各种办法。我瞧不起他/她们。如果当初选择了一种方式,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当初口口声声说丁克,没过10年就想办法结婚生子。这不是成熟了,这是逃避现实,又被现实击落。

同样,有些朋友,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生了孩子,然后开始抱怨,社会不公,制度不公,政府不作为,财富不均衡。可是他们真的有去了解过么?全世界,哪个人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如果给你真正的自由,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甚至,我很怀疑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么?

文章中的那对夫妇何尝不是如此呢?两个人收入不低,要了孩子,有很多机会可以在北京买个房子,大的不行,小的总还可以,是不是审核时遇到的那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呢?还会这样诉苦和抱怨么?即便不可以,生了孩子,是不是应该估算好一个提前量,为孩子的某些未来,做做准备呢?

现在的中生代父母已经和我们的父母不一样了,不再如此强烈的追求学习成绩,开始意识到多样化的重要性,但如果我们选择生下他们,是不是应该先审视一下自己做好了做父母的准备么?能尽全力给孩子一个舒服的环境么?我们国家不会出现《何以为家》里面的孩子控告父母“为什么要生下我”,但我们反观自己每天的行为,如果真的生下孩子,不会被社会制度所审判么?

我很喜欢一个公众号的主理人老钱,年纪应该和我差不多,学的专业并不是金融,但现在在金融行业打拼,不能说很成功,但是非常努力。我在他那里学到了为什么要做资产配置,如何做自己家庭资产的全球配置(他和钱嫂在北京打拼,但前一段时间在泰国买了一处房产),理财究竟在理什么,以及,房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他和钱嫂异常的乐观,他们应该就是生活条件中上的新中产一代,但是老钱还是会开玩笑的说,经过仔细研究,他是没戏了,但是钱嫂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北京积分落户了。

我喜欢这样的人,视野开阔,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乐观向上,积极努力,我相信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被问题打败,也永远不会抱怨生活

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

最后,偷偷告诉你们,我最佩服十一的地方就是,她从不纠结于过去,只关心如何解决当下即有的问题


成事

via 61’S LIFE类

早上微博刷到了一个冯唐的视频看了两分钟里面提到了成功和成事两个概念(后面才知道原来他出了本书叫这个,没看过),我觉得我无尽的焦虑就是认为自己无法成事。

今天修了一个 bug,明天谈好一个合作都算成事,但我把一件件我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把重要的高亮,把做成的打勾,就发现那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经过了很长的时间都没什么进展,做成的都是我能轻松搞定的。

关键我似乎还知道为什么成不了。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过于看好自己的精力和可以投入的程度,很多本可以外包或者招更多人来做的事情,我总是想着自己做,想着找别人性价低比。对不熟悉的人难以信任,会首先想到坏的结果,无法开启和其他人的合作。最后由于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事情永远无法推进。最近有实习生加入,有的事情一下子进展快了,我更意识到i这个问题很严重。


我的华为生涯

via 神坛在左,华为往右

先从勤奋说起吧。不是加班就叫勤奋,勤奋也是有方法的。我一直选择好走的路,工作以后还是,那就是做简单的事、容易的事,真的是把人性的本能“一切简单化”发挥到了极致。一个版本的维护,琐碎杂乱,我不嫌;一个升级的版本,只是老的代码做一些调整适配,后期测试工作量巨大,我也乐于接受;抽到资源组做告警梳理……我就一直在这些没有本质提升的执行任务里一年一年加班。主管摸清了我的脾性,很少把复杂的东西给我,我在操作执行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应该是自己进入了舒适区。我开始有些浮躁,看不清路,个人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工作很难沉下来,对于需要潜心钻研的技术缺乏必要的耐心。这样下来的结果是看起来各项工作完成得很快,但基本是就问题解决问题, 缺少主动思考、改进,输出也就缺少可圈可点之处。技术任职答辩没有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技术,往上升就成了困难。

直到有一天发现,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90后”了,我才意识到,什么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主航道、可替代性

再说情商。因为一贯的自卑,我打心里觉得自己没有周围的人优秀,在有机会争取升级的时候,我总是往后缩。还傻傻地抱着一种念头:如果我真的足够好,主管会看见的,他会为我争取;自己为自己争取晋升是可耻的。可是如今,我比同龄人的平均职级低了,是被视为不思进取的,会影响部门积极向上的氛围。而我也看到了晋升的好处,哪怕是揠苗助长式的,责任大、压力大、眼界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快提升,还不只是钱和声誉的问题。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是我自身的无能。

当然,我也比较迟钝,自认为这样兢兢业业也没什么问题。特别是2014 年以来,公司发展突飞猛进,大家又是加薪又是发大额的奖金, 人人都欢欣鼓舞,我也乐在其中。5% 的末位淘汰其实一直都有的,只是主动离职的人在健康范围内,自然流动差不多就把指标占了。华为主动离职也有“N+1”的补偿,所以背个指标也无所谓。只是没想到,这两年,行业整体衰落的时候华为却高歌猛进,主动离职率低了,这5% 就真用上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Rohn/p/1097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