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初学者入门学习笔记:条件/跳出与结束循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对某件事情进行情形的判断,并且在符合某种条件的情形下,做出不同的反应。

比如,如果身体不舒服,就去医院看病。(唯一的一种情形)

又比如,如果喜欢苹果产品,就买iPhone手机;否则,买Android手机。(二选一的情形)

再比如,如果有面条,就吃面条;否则,如果有馒头,就吃馒头;否则,有什么吃什么。(多种选择并具有优先级的情形)

以上的举例,大家都能够明白。

那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用代码表达出来。

第一,只需要满足条件时,执行某个过程。

代码格式如下:

if 条件:

        执行的语句块

“if”表示“如果”,如果条件成立时,将会执行下方向右缩进的语句块。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6239989 查看本文章

示例代码:

s = input('身体是不是不舒服?请回答:')

if s == '是': # 符合条件的情形

    print ('快去医院看病!')

运行结果(符合条件时):

运行结果(不符合条件时):

通过上面这个示例,大家能够看到条件判断中的条件是一个表达式。

条件表达式通常包括以下关系运算符:

==:表示等于,用于判断运算符两侧的内容是否相同。

!=:表示不等于,用于判断运算符两侧的内容是否不相同。

>:表示大于,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是否大于右侧内容。

>=:表示大于等于,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是否大于等于右侧内容。

<:表示小于,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是否小于右侧内容。

<=:表示小于等于,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是否小于等于右侧内容。

is:表示是,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和右侧内容是否同一对象。

is not:表示不是,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和右侧内容是否非同一对象。

in:表示被包含,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是否被右侧内容所包含。

not in:表示不被包含,用于判断运算符左侧内容是否不被右侧内容所包含。

除了以上的关系型运算符,还有以下这些逻辑运算符:

and:表示并且。

or:表示或者。

not:表示不是。

这些逻辑运算符能够将多个条件表达式连接到一起,形成更复杂的条件表达式。

第二、当满足条件时,执行某个过程,否则,执行另一个过程。

代码格式如下:

if 条件:

    执行的语句块

else:

    执行的语句块  

“else”表示“否则”,如果条件成立时,将会执行if下方向右缩进的语句块,否则,执行else下方向右缩进的语句块。

示例代码:

s = input('是否喜欢苹果公司的产品?请回答:')

if s == '是': # 符合条件的情形

    print ('请购买iPhone手机!')

else: #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形

    print ('请购买Android手机!')

运行结果(符合条件时):

运行结果(不符合条件时):

第三、当满足某个条件时,执行某个过程;否则,满足另外某个条件时,执行某个过程;最后,所有条件均不成立时,执行某个过程。

代码格式如下:

if 条件:

    执行的语句块

elif:

    执行的语句块

else:

    执行的语句块  

“elif”表示“否则,如果”。

如果符合某一条件,将会执行if下方向右缩进的语句块;

否则,如果符合某一条件,将会执行elif下方向右缩进的语句块;

否则,执行else下方向右缩进的语句块。

示例代码:

运行结果(满足if的条件时):

运行结果(满足elif的条件时):

运行结果(以上条件均未满足时):

注意:在编写代码时,elif可以在if之后和else之前多次出现,进行多种条件的判断。

接下来,我们结合上一篇循环的教程看一下,如何有条件的进行循环操作。

示例:计算一个列表中所有奇数和偶数之和。

示例代码:

在上方代码中,大家能够看到条件表达式:i % 2 == 0

这里的“%”为取余运算符,即能够获取i除以2时的余数。

例如:11除以2商5余1,那么11%2等于1。

另外,在上方代码中,还能够看到一个英文单词“continue”。

continue的中文含义是“继续”,写在循环的代码中,表示结束当前循环,继续下一次循环。

所以,在上方代码中,当i为偶数时,会进行偶数求和运算,然后跳过当前的循环,不会进行奇数求和运算;而为奇数时,才会进行奇数求和运算。

示例:找到小数点出现的位置。

示例代码:

运行结果:

在上方代码中,又出现了一个英文单词“break”。

break的中文含义是“突破”,写在循环的代码中,表示跳出并停止循环。

所以,在上方代码中,当i为小数点时,将停止循环,输出结果;而在跳出循环之前,则会进行计数运算。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ei347795790/article/details/9018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