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cached集中式缓存笔记

关于memcached的数据库同步,也就是数据一致性的疑惑,下面两句话可以解释:

如果不是强一致性要求的话,可以自然过期
如果要强一致性的话,在insert时,可删除对应的key即可

在linux上面安装的时候,先安装libevent,然后再安装memcached,安装的时候可能会报错,下面可能解决: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emcached  -with-libevent=/usr

# ln -s /usr/lib/libevent-2.0.so.5  /usr/lib64/libevent-2.0.so.5

安装完后,启动脚本:

# /usr/local/memcached/bin/memcached -d -m 10 -u root -l 192.168.0.200 -p 12000 -c 256 -P /tmp/memcached.pid

参数说明:

-d:   选项是启动一个守护进程,
-m:  是分配给Memcache使用的内存数量,单位是MB,默认64MB, 我这里是10MB,
-u:   是运行Memcache的用户,我这里是root,
-l:    是监听的服务器IP地址,默认为所有网卡。 我这里指定了服务器的IP地址192.168.0.200,
-p:   是设置Memcache监听的端口,我这里设置了12000,最好是1024以上的端口,
-c:    选项是最大运行的并发连接数,默认是1024,我这里设置了256,按照你服务器的负载量来设定,
-P:   是设置保存Memcache的pid文件,我这里是保存在 /tmp/memcached.pid,
-p:   使用的TCP端口。默认为11211
-m:  最大内存大小。默认为64M
-vv:  用very vrebose模式启动,调试信息和错误输出到控制台
-d:  作为daemon在后台启动

另外一个例子:$ /usr/local/bin/memcached  -p 11211  -m 64m -d -vv(注意:是两个v)

这里使用的memcached启动选项的内容如下。
选项说明
-p    使用的TCP端口。默认为11211
-m   最大内存大小。默认为64M
-vv   用very vrebose模式启动,调试信息和错误输出到控制台
-d    作为daemon在后台启动
上面四个是常用的启动选项,其他还有很多,通过
$ /usr/local/bin/memcached  -h

查看是否启动:

 # ps -ef | grep memcached

结束进程:

# kill `cat /tmp/memcached.pid`

客户端调用使用xmemcached这个非常快速的java客户端,去官网上查文档:

http://code.google.com/p/xmemcached/wiki/Getting_Started_zh

另外介绍下Perl的客户端:

保存数据:

* add:仅当存储空间中不存在键相同的数据时候才保存

add( '键', '值', '期限' );

* replace:仅当存储空间中存在键相同的数据的时候才保存

replace( '键', '值', '期限' );

* set:与add和replace不同,无论何时都保存

set( '键', '值', '期限' );

备注:向memcached保存数据时可以指定期限(秒)。不指定期限时,memcached按照LRU算法保存数据。

获取数据:

* get:获取一个值

get('键');

* get_multi

get_multi('键1', '键2', '键3', '键4', '键5');

一次取得多条数据时使用get_multi。get_multi可以非同步地同时取得多个键值,其速度要比循环调用get快数十倍。

删除数据:

delete('键', '阻塞时间(秒)');

删除第一个参数指定的键的数据。第二个参数指定一个时间值,可以禁止使用同样的键保存新数据。此功能可以用于防止缓存数据的不完整。但是要注意,set 函数忽视该阻塞,照常保存数据。

增一和减一操作:

可以将memcached上特定的键值作为计数器使用。

incr('键');

实战中:

/usr/bin/memcached -p 11211 -u nobody -m 3000 -c 30720

4G的64位系统中,分配3G可以不用交换内存,内存利用率达到极限。

===================END=================

 

本人博客已搬家,新地址为:http://yidao620c.github.io/

猜你喜欢

转载自yidao620c.iteye.com/blog/184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