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9年想出来00年发表的一个概念,被百度百科引用了

版权声明:我极少创造新知识,大部分情况下是个知识的二道贩子 https://blog.csdn.net/stereohomology/article/details/89816344

背景

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97年的时候上一门有一定难度和计算量的选修课,老师布置了作业是写一篇课程小论文。我跑题了。【为了兴趣爱好,学分可以不要;这是怎样的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后来就在小论文的改进上花了很多工夫,完全不是老师的方向了。因为选的方向比较偏、主要是已经没有什么热度了,找人施以援手其实也毫无方向,就没找到合适的人,纯粹靠自己的自学加业余水平之下,凑成了一篇天知地知我知,审稿人和编辑都不知的,现在看来都尴尬的文章,98-99年的时候投出去,包含一些大言不惭的话、一些错误,就被接受和发表了。我记得交了300元的版面费,那个时候我刚好工作了;后来编辑部出于好意,给我弄出一个“优秀论文”名义的奖,又返还了我500块。

虽然论文的形式很差,后来,很快发现这个概念对应于60年代左右就出现的一个经典概念。于是又写了一篇论文,投另一家现在都不再继续办了的、院士作主编、国家某顶级学术权威机构办的中文刊物。发在2005年。这一篇文章呢,虽然谦虚了很多,但是还是夹杂着错误和很多虚伪的成分。当时急于处理人生中的其他重要的事,草草收尾,又是因为方向比较偏门,审稿人也没有太苛刻的意见,就接受了。这次版面费有2000元之多,还好我当时的工资水平也上了台阶。这一次就没有任何补偿了,纯付出。这一点让人在投入的时候,注意保持有限度的热心程度。

到目前为止,这个新概念对应的中文文献目前达到的程度,也就是我15年前的水平,其实从理论基础、前瞻性和语言组织表达、论文写作等方面,都是有着很深的欠缺的。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却的确是很优良的。这个定义和表述的思路,在这个专业领域里,至今我认为,都是值得在相关教科书里用一节来详细表述的。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生。

关于“这个研究方向有点偏”的八卦

我提到“这个研究方向比较偏”,具体有多偏?为什么偏?

其实二战前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决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候科学发展将要采用的主流语言工具的关键时期;当时这个研究方向、跟现在普遍被科学界认可、接受和发展的方向,其实并列作为未来高潜力的发展方向、有着同样重要的学术地位。

当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有两大掌门人,其中一位学者是爱因斯坦,其领衔的学科方向、也就是现在已经被接受、认可和发展了的方向,是该方向的掌门人;而当时跟爱因斯坦在学术方向探索方面起的作用不相上下的、另一个门派方向的掌门人,搞的就是这个现在已经冷门和有些偏了的、冷门方向。

其实一个学术研究方向是不是冷门,跟学术方向本身的高低贵贱无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时华山论剑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个方向冷,主要还是表达的难度太高所致。爱因斯坦的数学水平高不高呢?这个我不好评价。但是,曾经被另一位数学大牛公开鄙视过,“哥廷根大街上的小孩”数学水平;另一位掌门人的数学水平,至少当时,显然是不比爱因斯坦低的。

然而,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还是落败。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选了一个难度更高的方向,而不是这位大牛数学水平比爱因斯坦笨。

虽然败了的门派已经式微,但是,之所以在当时那个前景尚未完全明了的年代里、能够被推举为高潜力研究方向和门派,肯定还是有其自身的深厚的积累和优势、以及很多零落的门徒和拥趸的。到今天为止,还有个别文献,用这个方向来表达狭义或广义相对论,但是老实说,我自己完全看不懂:一看就头大。

我所涉足的和用到的,只是这个有点偏冷的方向里的、一战前后水平的、很初级很基础的一些入门内容,并没有认真深入。毕竟咱是业余的、民间的、爱好者,不是专业人士。能够从这里面找到一两朵奇葩,就已经很幸运很幸运,值得一辈子以后偶尔想起来没事偷着乐一阵子了。

百度百科的某词条的引用

百度百科的权威性如何? 记得张纪中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刚出来的时候,孙悟空称呼猪八戒总是用“夯货”,这个版本里演员配音的发音却是“hāng huò”,而不是康熙字典里的“bèn huò”;为此,还有网友到张导的微博上去理论。而同一时期,百度百科里面的确只有“hāng huò”这唯一的线索。所以,其学术权威性是经不起严格推敲的。现在这个百度词条的发音应该已经纠正过来了。

偶然几个月前有一天,我发现,百度百科里面,当年我选修课的时候自己想的一个小论文的方向对应的词条,居然引用了我99年完成的那篇我觉得尴尬的论文,使用了其中的概念和描述。现在的百度百科词条,跟以前可能不一样的一个地方是,有“科普中国”的Logo以及“审核”专家了。比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很感激这位教授大胆引用我觉得有些尴尬的论文。我查了下教授的专业,也不是相关专业的,这种“审核”工作应该是纯公益性质的。所以,从引用中文文献的角度,这能解释为什么引用的是00年发表的那篇,而不是后来05年的有改进的另一篇。但是专家审核的认证使得词条的确有一定的权威性。即便我自己20年就围绕这一个概念,对当初00年时候的那个定义,也没有太多觉得要批评和修改的话。至少比现在一般中外教科书里的还是要漂亮一些。

其实在这之前,我写概念的英文版、挂 arXiv.org的时候,因为了解最新进展的需要,看过一些国外的教科书,注意到个别作者因为仍使用传统的表达方式,甚至导致书中出现了公式表达错误的情况。我特意写了邮件、寄上自己英文版的稿件给对方介绍;对方应该是一位犹太裔的已经退休多年的老人家,也是虽然没看多明白,但是很轻松就接受了我的意见,并把我提的修订追加在那本Springer的图书的 Errata list里面。这个事情发生在2011年前后。老人家已经退休,书也基本不打算更新,很热心帮我在他主页介绍。但是距离我说的“花好月圆”式的结局自然是距离尚远。

一线学术大牛关注的焦点似乎不是这些基础性质的概念,而是前沿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所以,我才开始关注是不是概念能够引入到前沿一些问题的解决中去。但是,这些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的开销就太大了。折腾了很久,唯一的成果就是arXiv.org上一篇文章,居然被IEEE TPAMI引用了一下

我自己分析这个被引用是有其他背景因素的。如果我以引用自己文章脉络或其它非匿名的形式自曝“民间科学家”的非本专业的、业余身份,一般的刊物发表、论文引用,通常都会采取戒心,加上这方面受过的训练的确不足,碰壁可想而知。类似的民间研究者近年来也的确太多了,有些招人烦。这篇被引用的文章,除了作者名字碰巧跟“名门正派”的某位很相似之外,我刻意隐藏或不引用自己以往的工作,这就使得文章看上去很有名门正派的气象。这位印度的博士生小哥学术经验不足,中招的可能性很大(想起来不由偷笑一下),我客观地看的话,这个可能性稍微大于这篇文章可能的学术价值招来引用的可能性。

但是,还是很开心的。不论是因为对方中招了,还是对方发现文章有价值。

结尾

都这么多年了,还关注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概念至今没有成为我以为应该的“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和标准表述”,有些像看一部连续剧,看一对相恋的男女主角,剧情不断发展,但是迄今这几集为止还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花好月圆)、反而是不断经历各种误会和波折一样,在旁边看着的观众干着急,自己又不是编剧导演,毫无办法。

但是又希望匿名,希望从旁边窃喜地看着这个概念的传播和被接受,毕竟这个概念是先进的、跟目前现有其它的表达方式相比,代表着理论上追求完美主义的一个向上的阶梯,又毕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懒、越来越有惰性、越来越不喜欢惹是生非了。

也许,可能会在确保隐身、不影响个人生活的前提下,再在上面花一些工夫,但到目前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没有当年那么多的激情和投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这只是自己还年轻的时候的一个美丽的梦想,还有些像我初中时候,只是很偶然地捡到嵌入土墙里的一枚土气的没有打磨的钻石、虽然我发现它对着阳光能折射出七彩的颜色,发现它的棱角切割玻璃的时候毫不费力,但是凭我的一己之力,很难让它像珠宝商店里有各种认证证书的经过打磨的真假钻石一样,表现得有较高的商业传播价值。

所以,这篇博客里面,仍然找不到相应的线索。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tereohomology/article/details/8981634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