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吴润昭私院落实私房政策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zzwu/article/details/89072498

一. 吴润昭私院介绍 

2016-05-20 00:55

吴润昭私院 吴氏老宅今貌

■文/图 高云华 程建平

    那是清朝末年的一个早晨,东方微微泛起鱼肚白,新溪塘水面飘着一层淡淡的雾气,一只搭着乌篷的木船迅速驶过陆家桥,停在了问松桥的河埠头。船上下来一位老者,他驻足看着身边这块土地上的破旧老房子,又从东头走到西头。大约过了两个多时辰,他离开了新塍古镇。两年后,这块土地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建筑群,那就是吴润昭私院。

这座建于太平天国时期的丝绸商的私宅,至今仍座落在中北大街,即陆家桥北东侧。它南起市河,北至秀水浜;东起问松桥,西至吴家弄,七埭进深,花了五万银元。

吴润昭祖籍安徽,其父名为吴廷相,徽州商人。父子俩在江苏盛泽镇从事蚕丝生意,凭着徽商的优良信誉与吃苦精神,渐渐累积了万贯家财。据说,吴家是当时盛泽镇的首富。

时处清末,国家千疮百孔,内忧外困。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消散,太平军的前锋已进入湖南湖北。吴润昭敏锐的嗅觉已觉察到乱世的到来,深知商人历经百难获取的利润,经不起社会的动荡与战火的涂炭。原本踌躇满怀的他进退两难,愁苦万分。此后,他听取侄儿的建议,来到了比邻盛泽的新塍实地了解,购得问松桥西畔的土地一块。此地北临秀水浜,南濒市河,远眺可望到千年古银杏枝叶繁茂地披拂于金碧辉煌的佛殿顶端,静心可听到能仁古刹诵经之声。

不久,吴润昭募取工匠,择日开工。一个巨大的工地在寂静的古镇展开。青砖、方石、原木、黛瓦等原料源源不断地从市河上运来,徘徊于工地的吴润昭受到这份热闹的感染,憧憬着自己的钱财变成一幢精致的府第,既可以繁衍子弟庇护家人,又可以出租赢利维系家用。

大约两年后,这幢“吴氏私院”便以屋宇高峻、气势恢宏的模样屹立于古镇新塍。它前后五进,纵深80余米。房屋的中轴线上分布着门厅、外院、天井、正堂,两侧为各个厢房、陪弄。门厅、正堂宽敞明亮,厢房、陪弄紧凑幽暗。由于它的规模与工艺均高于新塍原有的大户人家房宅,因而老百姓传言:“新塍的厅多,虞、凌、章、朱、屠,还不及吴家弄一个吴。”“吴家弄一个吴”,即是吴润昭私院,由此可见它在当地建筑中的地位。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大约可以描绘出这方宅院的风貌。高大的马头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营造出庭院内无边的寂静。商场沉浮的吴润昭可以在方石铺就的天井内,莳花种草,饴儿弄孙,享受生活的惬意安祥,也可以在装饰别致的书房里,伏案读书,神交古人,感受时光的宽阔绵长。

然而,整幢建筑最令人惊叹的并非是其高大与宏伟的气势,而是那些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木雕。梁架顶部的龙首虎嘴圆雕饰件,穿板檩条之间的木格透雕装饰图案,主梁梁面上的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悬柱上镌刻的精致花篮,以及落地长窗腰板上的《西厢记》戏文故事木刻浮雕,无不让人流连驻足。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通过自己杰出的技艺,将主人的愿望化成一件件精美的构件,共同组建着主人心目中理想的房宅。一花一叶,一鸟一兽,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繁华典雅,透露着晚清时期的审美情趣。

除了家族的富有和建筑的雄伟气派,吴氏家族严格的家风家训也在这座古镇上留下了完美的一页。走进吴氏老宅第二进,抬头可见门额“孝友传家”四个醒目的砖刻大字,寄托着吴润昭希望吴氏子孙能将孝敬父母、关爱兄妹的道德观念世代相传的美好愿望。吴家良好的家风家训培养了几位颇有成就的人物。

吴祖垲先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电子束管产业的奠基人,除了他自身的勤奋努力外,与家族中四叔吴乃燮的谆谆教诲及九叔吴乃灿的榜样引领也是分不开的。吴祖垲先生在88岁时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作为前清秀才和贡生的叔祖父,是镇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常要我们小辈替他磨墨扶纸,他大笔一挥写对联和条幅。他还教我们弟妹辨四声、讲故事。”

徽商古来素有“贾而好儒、亦贾亦儒、商而兼士”的美誉,追求中国传统志士仁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这些都在吴润昭私院这座宏大的院落中得以体现。浓厚的诗书传家与相互勉励的提携氛围,熏陶着吴氏族人,令这座宅院才人辈出。

吴乃燮,五四运动名将,作为嘉兴学生代表去北京参加请愿;吴乃灿,作为浙江的公费生,东渡日本帝国大学学习应用化学;吴祖坻,经褚辅成先生的介绍到上海应黄埔军校秘密招生,黄埔军官学校二期的毕业生;吴祖增,北大数学系毕业,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吴祖垲之子吴宗鑫,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吴氏宅院经历了动荡的岁月,很多建筑破损倒塌,解放后有些建筑也被人为破坏,所以只留下主建筑的三进房子。1999年政府投资120万元,在未被破坏老宅尚存原貌的前提下,采用以旧修旧的方式,对残存于中轴线的三进房屋进行修复。隔着一个半世纪,阳光又一次明媚地穿过天井、绕过雕窗,如水般映射着修葺一新的宅院,亦如当初吴氏族人明澈的目光,打量着细腻柔婉的雕花与精细别致的构件。

随着古镇旅游开发,越来越多来新塍游玩的人也会慕名来参观吴润昭私院。他们欣赏着古宅各个细节的风采,感受着古韵悠悠的雕刻带来的视觉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吴氏家训——“孝友传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二.吴润昭私院现在使用情况

1.由吴润昭后代乃字辈占用,共8处
   由吴润昭后代祖字长辈祖城占用,共1处:中轴3进2楼(花厅)
2.由政府使用作地方党史馆:中轴第2,3进,1进楼上办公
3.其他:包括解放前当地官僚强占的,及解放后占用的普通居民。
 

三如何为吴润昭私院落实私房政策?

问律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zwu/article/details/8907249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