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真的很痛!

——读李尚龙老师的《刺》有感

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诚挚敬畏又很有震撼的书,首先很感谢李尚龙老师敢于为社会发声,为光明发声,天使不登场,魔鬼不退场!本书与尚龙老师的前三本书不同,本书为小说题材,源于社会,写为社会,让人直面社会“刺”,刺很扎,真的很痛!

Part ONE【蔷薇下的刺】

小说第一幕为女老板韩晓婷训斥或者说是在为难下属刘涛,第一感觉让我觉得这个职场女老板很坏,故意为难下属。然而,采用倒叙的手法,镜头反转至十年前,高中生活,青春阳光?不,绝非如此,作者笔下很用力很诚挚的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刺痛人心的校园暴力事件。一个施暴者,一群附和者,一个本可以阻止暴力的愚昧者,和一个受害者,完美构成一场暴力。作者把这个画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你的面前:从小娇生惯养、盛气凌人、横行霸道的蓓蕾姐妹,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喝彩的同学及出谋划策暗自支持的旁观者刘涛,总想着息事宁人大事化小的班主任老师,还有受尽欺凌却选择屈服的韩晓婷。如果没有施暴者,暴力便没有源头;没有附和者,暴力就得不到鼓励;没有愚昧者,暴力就不得以延续。而没有暴力,就根本没有所谓的受害者。
施暴者毫无理由,仅仅因为好玩,将快乐建立在施暴于人,更可怕的是,受害者一味的对暴力屈服,及旁观者对暴力的麻木让这个世界更加黑暗。

强者,总是会利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书中的蓓蕾父母仗着自己是学校的投资者,让老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在事情闹大后,也想用金钱平息,钱也可以解决一切吗?可以使一个饱受身体和心灵伤害的女孩得到慰藉吗?得到的只是更大的伤害更大的痛!

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是弱者,是无可奈何,是让人心生可怜。那么,我们就应该这样忍气吞声吗?俗话说:欺软怕硬,施暴者一般都会找“软柿子”捏,弱者,也应该勇敢的为自己而战!不过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弱者又何尝不是忍气吞声呢?无权无势,更有官官相护,弱者又能如何呢?

书中的韩晓婷是庆幸的,她遇到了张峰,那是她生命中的光,是让她活下来的希望之光,就她脱离苦海的光;不幸的是,暴力抹杀了一个孩子的善良,韩晓婷面对伤害,选择把它化为仇恨,选择了以暴制暴。

所以,尚龙老师曾说过:写《刺》不是为了拔掉大家心中的那根刺,而是想让大家先看到刺,再学会爱,因为,能终结伤害的是,只能是爱!

Part TWO 【月季花的刺】

月季花,象征冠军、胜利、成功、名利以及所有世俗的美好,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们时常把他们当作礼物,送给那些名利场上的佼佼者。月季花的鲜红,是创业后的韩晓婷最喜欢的颜色。
许多年的努力让韩晓婷成功创业,成为商业场上的佼佼者,心中的阴影却无法挥之而去,心中的那根刺深深的扎在心底,他依旧沉默寡言,目的性极强的做着每一件事。她讨厌矫情和煽情,只喜欢永无止境的考试和弱肉强食的规则,显然,她也适应了弱肉强食的世界,此刻,她已经是一个满身是刺的强者!

世界好小,好巧不巧的让十年前暴力事件的旁观者与受害者相遇,韩晓婷一直都认为刘涛是那次暴力事件中唯一逃脱法网的人,因为刘涛没有动过手,所以她并未受到任何惩罚。她真的没有罪吗?不,她笑了,这是韩晓婷心中无法原谅她的刺。在我看来,冷漠是可怕的,她是旁观者,她没有动手,但是她在笑,她的笑是对施暴者的手动点赞。韩晓婷每当想到母亲临走前的煎熬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仇恨就弥漫了她的双眼。当刘涛送上门时,命运的安排让所有过往都变成了仇恨,这些仇恨让韩晓婷时刻提醒自己:以暴制暴是最终手段。

于是,她开始报复,利用名利和身份将刘涛的男朋友抢过来,又让他们成为敌人,处处刁难刘涛,她在这场职场暴力中享受者报复的快感。职场中的同事?不,不过是看热闹的旁观者罢了,所有人都知道刘涛跟领导关系不好时,自然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离她远点,甚至昔日的恋人也成为自己的敌人,为了讨好韩晓婷,处处为难刘涛。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的意思,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倘若一个人,今天有一件事情倒霉,其他的事情往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刘涛既是如此,工作不顺,感情失利,都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也和十年前的校园暴力紧密相关。
但是刘涛现在所受的职场暴力又何尝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魔鬼呢,那时候,韩晓婷还那么小,弱小,可怜,孤苦无依,孤立无援,好似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相比韩晓婷,刘涛或许是比较幸运的,她遇到了肖洋,遇到了小六,让她自己脱离了泥潭,重新站起来。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6071101 查看本文章

韩晓婷面对伤害,选择把它化为仇恨,选择了以暴制暴。只是,韩晓婷没有想到,以暴制暴,只会制造更多的暴力,让更多的人陷入伤害,她把王橙宇当成自己复仇的棋子,却无形之中对王橙宇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Part TWO 【仙人掌的刺】

第三部分好像上升到这本书的高潮部分,给我更大的冲击,也让我直接感觉到了暴力的伤害力多么巨大又可怕。第三部分小说采取想象和科幻的手法,是作者笔下想象出来的未来世界,但是又感觉未来世界真的会实现。第三部分,作者把暴力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群众的舆论暴力。

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出现了新的惩罚手段,每个人有一个脑部芯片,所有的人生经历都可以通过芯片保存到云端,人可以忘记自己想要忘记的事情,这种高科技技术可以让人忘记痛苦,忘记不好的事情,也可以帮助人保留自己想要留住的美好记忆。

一切看似美好的事情,却伴随着一个自杀案件打破了——知名作家、社会知名评论家张峰,从十八楼一跃而下,他,自杀了?!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身为警察的“我”通过搜查,发现了一封诅咒信,还有装着动物粪便的大箱子,信上写到:“希望您赶紧去死”。“我”还发现他在自杀前一天受过伤,头部似乎被硬物攻击过,手腕也似乎被利器刺伤了。“我”认为他应该有自杀倾向,由此,我们进一步侦查。在这个云端为尊的世界,任何人都没有隐私了,先后查出2个寄信和动物粪便的“嫌疑人”,但是,他们不是凶手。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一个让人震惊的事情浮出水面:张峰死前,记忆芯片和互联系统都被损坏,大脑里的网络系统被永久关闭了,更可怕的是,远程直接关闭的系统!“如果一个人临死前系统被永久关闭,那也只能自杀了。” 是的,他是自杀,但是,是谁这么狠,是谁破坏张峰的系统?!

小说由此展开第三部分,引出网络暴力,张峰的死跟微博热搜头条有关,张峰的死只是游戏的开始,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谁被贴上“xx去死”的标签并且占领头条就会被关闭系统,好可怕的游戏,但是百万的无知无聊网友却是这场游戏的玩家,他们或许只是跟风,只是无聊,只是刷存在感,他们毫无顾忌别人的感受,毫无遮掩的谩骂着…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无意之举不仅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也让自己陷入死亡的困境,因为这个游戏的最终是杀死所有参与“xx去死”的百万大众…

民众真的愤怒了吗,还是仅仅在刷存在感?
网络暴力和言论自由的界限在哪里?
我们真的知道真相吗,还是只是借此泄愤?
当这些问题浮出水面时,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终于,当真相水落石出,黎明也就不远了,他们查出了嫌疑人,一个科技高手——王橙宇,那个被韩晓婷当作棋子玩弄的人,他被韩晓婷无情的伤害,他像行尸走肉,不停的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刘欣欣厉害,证明韩晓婷把他裁掉是个错误。

他认为把他们都杀掉,世界便会和平,他认为自己是上帝。

他说:“我不是天才,我是上帝。”
他说得很自信,像是在告诉世界,只有他才能主宰万物。
我说:“你怎么会是上帝,你只是个孩子,一个被欺负的孩子。”

我继续扯着沙哑的喉咙说:“以暴制暴的结果,只能滋生更多的暴力。”
他仿佛被我说动了,看了我一眼,缓缓地说:“真的吗?”
我拼命点头:“你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他们对你施暴,你不就开始对世界施暴了吗?”
他咬了咬牙,说:“好,就算我错了,可也来不及了,因为如果我不是上帝,那我就是撒旦!我就是来摧毁这个世界的,我不会改变任何决定,我就想让他们死,哪怕我错了。”
我大喊:“你没错!”
他有些震惊地看着我:“什么?”
我说:“他们才错了,他们该被惩罚,但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就因我们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这些,网络谩骂没有代价,所以人性才如此散漫,暴力才如此普遍……你没错。”
他继续喊着:“我就是错了!”
听到他这句话,我禁不住流泪了:“你没错,错的,是这个世界!”

是啊,错的是这个世界。
看完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想到了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易遥,最后忍受不了侮辱、诬陷和内心的压力,选择自杀,她说:“你们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多恶毒。将来,你们也许会说,我怎么不记得,我怎么不记得我把红墨水丢在她身上,我怎么不记得…我就是闹着玩的呀…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日子真的无聊,因为你们觉得你们不会承担任何后果…”

所有的围观,都能造成力量,这些额外的力量,更能伤害那个被施暴的人。
比校园暴力更可怕的,其实是暴力无处不在:职场暴力、冷暴力、语言暴力和现在广为人知的网络暴力。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主动选择,却又都是受害者。

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终结伤害的,只能是爱。
如果法制更健全,一切会变得更好。
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愿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作者写的很用力,很真挚,让我们看到“刺”,学会爱,愿世界更加美好,平安,如你我一般!
最后送给大家一些我摘抄的书中的句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批判人性的小说,喜欢的朋友可以选择阅读哦。

“世界残酷,江湖险恶,人心可畏,我还年少。”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的意思,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暴力是粗俗的,是人与人处理矛盾的最后手段。从孩子到成人,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暴力:动作的、语言的、心理的,有些暴力让人恐惧,有些暴力令人绝望。

人们总是习惯遗忘自己的罪恶,因为遗忘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

毁灭人类的,可能还会是人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欠缺更完善的法律去制止这些可怕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科技与制度去抑制这种可怕的人性,直到今天也没有。

在网上太久,人容易冷血;习惯了仇恨,人容易冷漠。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人性,也只能是人性。

每个坏人,其实都是孩子;每个好人,在没有约束时,也都会变成坏人。

◆ 后记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比校园暴力更可怕的,其实是暴力无处不在:职场暴力、冷暴力、语言暴力和现在广为人知的网络暴力。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主动选择,却又都是受害者。

所有的围观,都能造成力量,这些额外的力量,更能伤害那个被施暴的人。

世界可怕的其实不是冷漠,而是你在热情时,别人告诉你,你是不对的。

因为有限制和约束,暴力才会逐渐消亡。

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愿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inny97/article/details/8964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