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时定律

1000小时定律

天才论争最著名的实验是心理学家K·安德斯·艾瑞森带领的科研团队1990年代对柏林高级音乐学院所做的研究。在校方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班的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二组是优秀组,第三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做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所有这三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第一次接触小提琴至今,练琴一共花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大约都在5岁时候第一次接触小提琴。在最初几年,所有组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大约是每周2-3小时。但到了八岁,不同组的学生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第一组学生练习时间开始比其他任何组学生都明显多起来;九岁时每周为6小时,十二岁时每周8小时,十四岁时每周16小时,这样随着年龄增长,练琴时间不断增长,到了二十岁上下(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自觉,能够为了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际上,到了二十岁左右,最好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花了10000小时了。作为对照,第二组学生练琴时长为8000小时,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

艾瑞森带领团队又研究业余组与职业组的区别,相同的情况出现了。业余组中的人在儿童时期练琴从未超过每周3小时,到了二十岁,练琴时间累计只有2000小时。而职业组的练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直到二十岁,那些将来的演奏大师们的练琴时间已经超过10000小时。

艾瑞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一,根本没有“命定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二,根本没有“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还有一点,那些顶级演奏家们,他们练琴比其他人练琴不只是更加努力,甚至不只是更加十倍努力,而是更加百倍努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存在一个练习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间给出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水平的技能都需要起码一万小时的训练,”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维汀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000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训练少于这个数字。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人们通常所说的“奇才”,比如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的音乐神童。但是心理学家迈克尔·豪在他的著作《天才释疑》中写道:莫扎特成人以后,在真正成为职业作曲家的一开始,他的作品并不出色。他的早期作品很可能大多出自他父亲之手,只是后来得到不断修改罢了。莫扎特童年时期的多数作品,例如七首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大部分是由其他作曲家捉刀。完全出自莫扎特之手,并被奉为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K.271,然而这部作品是他在二十一岁时创作。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有十个年头。

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多万字。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28岁开始写作,平均每天写1000字,28年才能写到1000万字。我们知道,鲁迅一生担任过很多工作,与很多友人交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千余万字,又岂止是1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虽然只读过3个月书,但一生取得1099个发明专利权,应当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才了,可是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国际象棋大师博比·费歇尔问鼎冠军宝座用的时间为九年(将近十年了)。十年意味着什么?十年意味着,一个人大约可以投入一万小时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长期刻苦训练。10000小时是铸就伟大成就的神奇数字。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740673 查看本文章

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成为一个专家级的人物,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1年1000个小时,10年就是10000小时)。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

英语也是一个技能,同样需要学习,同样需要练习,你要达到世界级的专家水平,你需要多少小时的训练和学习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专家的学习记录:逆向英语创始人钟道隆老先生是每天听15个小时,累计听了一年,听了3000多小时。朱总理的翻译朱彤,她强调了英语学习中的“死角”——听力。英文中的听力是很困难的。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个中文的环境中,听力要提高只有多听。讲到她在联合国译训班上学时,她的老师讲过“同声传译”(也就是边看英文边从嘴里出中文)的办法,这样要练1000个小时。起初练时没觉得有什么进展,丧失了信心。可等你练到了1000小时的时候,你就会有质的飞跃了。这不像我们听英文广播,大概听懂了就行了,这远远不够,首先是强度上不够,听懂了还必须要说出来。(朱彤说,受益最大的,正是那段集中强化的日子,她后来培训新同志时,就给他们讲“1000个小时”,他们听起来很可怕,可实际上太有价值了。)

不管做什么事情,你如果想成为这个行业的世界顶级专家,你先做好付出10000小时的心理准备;如果你不想成为世界级的,只是想成为一个普通级别的专家,你得至少付出3000个小时来学习;即使你不想成为专家,只是想成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英语的使用者,只要够用、实用就行了,那你最起码也得付出1000个小时的时间(每天3小时,刚好是1年时间)来学习和训练!

转自:https://www.guokr.com/blog/746617/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oyous/article/details/8869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