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诈网—红月亮,中国是否会主导世界未来的科技的壮大

这星期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在封面论文,讨论中国是否可能像德国,美国那样,变成下一个世界科技研发中心。
2019 年将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为了救亡图存,走上大街,喊出了打倒孔家店,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一百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年热血年轻人播下的科学种子也在中国长成了参天大树。最显著的标志,就在 2019 新年第 三 天,中国嫦娥 4 号飞行器成功在月球背面安全着陆,并拍会清晰照片。登录的地点,称为“冯-卡门”湾,是纪念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而命名的。这项航天行动是史无前例的。
自 2000 年到 2016 年,中国的研发经费增加了 10 倍。坐落于北京海淀区的科技部,涵盖附近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一系列大科学计划的幕后指挥中心,这里设立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与技术工程,包括载人航天飞行,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远洋科考舰队,最快超算中心,南极冰层钻探,地下中微子与暗物质探测等。
中国政府对科技大规模投入,非常容易让人想起二战后美国对科技的倾力支持,从 1957 年地理物理学会到 1993 年国家超导中心的设立,美国政府通过对科技大工程投入,收获了从夸克发现到基因克隆等一系列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美国也主导了世界科技研发龙头的地位。类似的,欧洲也在战后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到科技工程。美国与欧洲的科技投入,使人类获得了大量创新性的知识。
但如果比较中国过去 20 年科技的进展,与欧美战后科技的爆发与繁荣,就会发现重大的差别。其一,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突破仍然以跟随研究为主,重大原创性研究较少。其二,中国的研究以从上而下的方式为主,由政府工程和计划驱动。这种发展方式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迅速的进展,但在未知领域的自由探索较少。相对而言,欧美以 20 世纪以来积累的优秀大学为主体,通过自由的学术探索与批判,自下而上的推动科学的创新与革命。
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壮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在 2016 年就超过美国。但仔细检查这些论文就会发现,其中高质量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大量灌水论文存在。伪造和修饰数据,以便获得学术职称,不仅存在于大量低等高校,在一线高校,如 C9 的高校当中也普遍存在。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大力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彻查灌水论文与期刊。自 1978 年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大力鼓励学生出国留学。自 2008 年起,中国启动千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归回国。但目前回国的仍以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为主,对优秀外籍科学家的吸引力仍有限。同时,中国政府也启动了长江学者计划,鼓励国内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
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虽然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仍然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是屠呦呦女士因为在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的突出贡献而获奖的。但中国科学家在一大批创新与科技应用领域正在取得领先优势。1 月 6 日,爱思维尔出版社日本 Nikkei 杂志发表调查报告,称在 30 个科技应用领域,中国在 23 个领域领先美国同行。例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太空管理机构,正大力培养太空人,发射大型空间站,以实现太空人常驻空间站,甚至载人登录月球。另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建造大型离子加速器。目前,世界最大的离子加速器是位于瑞士边境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LHC),其加速轨道长达 27 公里。欧洲 LHC 建造成本高达 50 亿美金,使用成本也要数以亿计。中国目前正严肃考虑建造更大规模的离子加速器,夺得这项王冠。中国也在量子计算与通讯,人工智能领域有领先优势。中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量子通信保密线路,包括量子卫星等。
另外一个中国科学家正在大力开发研究的方向,是基因编辑领域。虽然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不是中国科学家发明的,但目前全世界约 22%的基因编辑论文来自中国。2015 年中山大学的黄军就教授首次在人类地中海贫血症领域实现胚胎的基因编辑。去年年底,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报告了对人类胚胎的 CCR5 基因进行编辑,并实现胎儿出生。这一行为虽然遭到了世界和中国科学同行的猛烈抨击,但显示了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这个领域的勃勃雄心。
干细胞也是中国科学家活跃的领域之一。上海同济大学的左为教授,首次实现了自体肺脏干细胞的移植,目前正在 100 多人的扩大群体进行实验。这将为中国广大受吸烟和空气污染影响的病人带来福音。
过去 10 多年对美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重大的批评来自于投入资源与产出的不匹配,因此近年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强调“转化医学”的研究,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也行动迅速,在北京,上海,成都和西安等城市设立了一系列转化医学中心。这方面典型代表,就是华大基因公司的发展。这家公司起源于 20 年前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曾名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兼具盈利性与公益性业务的大型基因组测序机构。它利用 2013 年收购的 Complete Genome 美国公司的技术,开发了自己的新一代测序仪,用于地中海贫血症等个体化诊疗的检测,这块商业开发业务已经登录中国深圳股票市场。另一方面,华大基因还承担了中国国家基因库的工程建设,目前它已经保存了约 14 万中国人的基因组 DNA,目标是保存成百上千万不同种类的物种基因组,为未来的精准医学发展打下基础。
另一个能源企业的例子,也能显示 中国政府推进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决心。新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通常发电不稳定,需要进行储能。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化学储能电站正在建设。这个以全钒液流进行储能的基地,储能规模是埃隆-马斯克计划在南澳大利亚建设的储能电站的 6 倍。后者是基于锂电池技术为基础的。这项技术是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华民教授开发的,通过融科科技公司在进行大规模推广。相比于锂电池技术相比于锂电池技术,全钒液体电池储能容量大大提高。大连化物所还在推进钙钛矿型,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的开发。这个领域研究文献的 41%来自中国学者,而来自美国科学家的只有 21%。中国经济对能源的巨大需求,还使得中国在核能建设方面走在领先的位置上。目前中国在建的核电站有 13 座,总装机量将达 45 座,计划建造的还有 43 座。中国科技人员正在开发更紧凑,效率更高,技术更安全的新一代核反应堆。相对而言,西方同行受限于社会公众对核能开发的疑虑,进步缓慢。这种反差将赋予中国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气候环境下,更大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中国科技的发展也不是没有障碍。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批判性和独立思考。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还仍不太鼓励学生和科学家去挑战权威。另一个障碍,来自于科研资金和职称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小圈子和熟人招呼非常普遍。自然基金委的主任杨卫,正在启动一项运动,打击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行为不端。在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加强保密措施,没收和限制专家组的手机和对外联系,加强回避申报措施。
有部分专家担心腐败和浪费会阻碍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发现。但另一方面, 中国科技真正的大发展才 10 多年时间,科学共同体的发育形成还相对年轻。中国总体科研投入占其 GDP 的 2.07%的水平,略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但低于法国和德国。在亚洲,它的比例甚至低于韩国。这意味着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还有上升空间。
另一个需要担心的,由于这种从上而下推动的大科学工程计划,受领导人偏好的影响,偏向于工程与技术方法的突破。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到超大直径的天文射电望远镜,都体现出这种特点。但这种工程和技术导向的研究,并不保证能产生高质量的科学发现,后者更需要科学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创造。
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否产生引领世界的科学发现和理论,仍有待观察。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583479/article/details/8871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