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很必要但不是万能灵药

  媒体报道,随着毕业季来临,学位论文“知网查重”的生意火爆起来,“学术不端网”上的“知网查重”价格一夜涨了近百元。而学校严把“知网重复率”之下,付费“知网降重”服务也随之滋生,據说花千把块钱就可以把论文重复率从20%降到0.2%。这样,一篇不符合学校要求的文章被打扮成了“原创性”颇高的佳作。而且,这几乎已成了一个“产业”。这些现象令人忧心。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原创性是衡量一篇论文的重要指标。正是出于对原创性的重视,对学位论文进行“知网查重”不仅是当前大部分高校保证论文原创性的“标配”,而且被很多学术刊物作为评判来稿是否可用的方法之一。确实,在专业越来越细分的今天,每个学者阅读的文献越来越有限,评审者的眼力总会存在盲区。用技术手段检测论文原创性不但必要,而且高效,为衡量论文的学术水准提供了有效参考。 
  但是,过于依赖“知网查重”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论文的品质本质上不是由重复率多少决定的。“知网重复率”与“原创性”也非简单的对应关系。现有的论文检测系统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将论文切块分解后,与资源库中的内容进行匹配度检测,所谓“重复率”是以文字相同多寡为基础的。但是,在绝大部分论文中,同样数量的文字对学术创新的价值是不同的。 
  当然,随着文献检测系统数据库容量的扩大、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这些问题或许能得到改善。但只要人类还是学术研究的主体,检测系统只能提供论文进入评估程序的入场券,最终的判定应由同行专家的审读来做出。因此,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论文“知网查重”及其结果,在改进检测系统的同时,调整过于依赖“知网查重”的心态,才能推动学术探索向更深邃、更高远处迈进。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niailuo888/article/details/8817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