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AC地址和IP地址的理解

转载自知乎
1、ISO-OSI七层模型只是个模型,没有任何实用系统是依照这个模型设计的

2、要学会分层次的看问题,不要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搅到一起

举例来说,MAC地址是以太网地址,用来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中不同以太网卡之间的寻址。说的通俗点,MAC寻址机制就好像跑街道上大喊“XXX,取邮件”,然后XXX就知道这个邮件是自己的了。如果XXX住另一个街区呢?不好意思,那他就听不到了——你要换个全世界都能听到的喇叭……没办法,不能这样推广。因为全世界都在喊,谁也听不清了(轮班喊的话……人太多,轮到你喊仨月都过去了)。

这是基础层。没了,别再拉扯别的。

然后,IP地址是用于在“网络的网络”中寻址的;“互联网”协议就是因为这套协议是“用于解决网络互联”问题,所以才取这个名字的。

互联网路由器维护着一张地址表,它知道如何找到某个IP地址。粗略来说,就好像我们写信的地址一样,分国家、省份、地区、城市、街道;我们可以把街道看作局域网,城市是街道组成的市区网,市区网再组成地区网……路由器存储的表格可以让它知道发往某个地址的信息,在它那里该往哪边发——于是街道发到市,市到另一个市,然后再送到目的街道。

打个比方的话,IP协议好像邮政局,负责制定“如何把邮件正确的从一个地区送到另一个地区的计划”;计划设计出来后,下一步该送哪,它知道;但如何送达目的地,IP协议就不管了。这活最终外包给了邮递员。然后不管邮递员走以太网还是令牌网,都与它无关了——你们爱咋办咋办,送到就行。

因此,我们说以太网实现第一二层协议,而IP协议是第三层协议:IP协议不需要知道、也不应该知道自己的承载协议是什么——它只管想法把信息安排到正确的子网,但具体如何派发过去,那是底层协议自己的事。

前面提到的“街道网“就是一个典型的子网。此时IP地址可以直接翻译成MAC地址,送到目的网卡——前面说过,MAC地址只能处理局域网内通信,不能跨网络传输数据。

我们还可以让每个街区网推出一个代表,然后用这些代表的另一块网卡组建另外一个局域网——这个由“街区代表”们构成的子网,就是所谓的“市区网”。

如此一来,就成了“邮差先到市区网大喊 xx街区有邮件”,然后xx街区的代表拿到邮件,回到自己街区,大喊“xxx的邮件”,事情就办成了——邮差应该到哪里喊,这事由IP协议负责;如何喊、喊完后如何传输,这事由底层协议(如以太网协议)负责。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442695 查看本文章

这个结构可以反复嵌套;最终,互联网就建成了。

注意:上面都是为了简单明白的说明问题而杜撰的:原理对,具体细节……慢慢看书吧(如你所见,为避免混淆,我刻意绕开了“城域网”之类术语:如果你能学会分层理解问题,那么很快这些都不再会是问题;若不能……88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anggong_1991/article/details/8662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