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课程回顾:
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曾经在世界银行工作16年,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要知道,世界银行并不是银行,而是国际扶贫机构,其宗旨是给世界上的贫穷国家提供援助,帮助那里的人民脱贫致富。
对于这个扶贫组织的业绩,伊斯特利写过一本书《白人的负担》。他在书里说:在非洲,如果每个儿童能拿到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的话,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但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高达2.3兆美元,却没做到这一点。同样,如果援助金当中有3美元能够到达每个妇女的手里,儿童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半;如果妇女能够拿到3美元买蚊帐,那么大量的疾病就可以避免。但是这些也都没有做到。
然而,伊斯特利接着说,就在2005年7月16日这一天,英美两国却把900万册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送到了读者手里。伊斯特利问道:从来也没有什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娱乐活动,英美两个国家却非常有效率地做成了;而救助非洲的儿童这么严肃的事情,效率却非常低下,原因在哪儿呢?
不能说世界银行官员的爱心比较弱,而英美出版商的爱心特别强。我们在前面讨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论时就已经谈到,人的爱心其实是差不多的。事实上,原因不在于爱心的强弱,而在于行善与商业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在实践中,至少会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缺乏反馈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没有。
比如在市场里,一碗牛肉面10元钱,顾客吃完后有两个选择:继续吃,或者离开。看到顾客离开后,作为商人,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质量,要么降低成本,否则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但是慈善事业却没有这样的反馈机制。白送一碗牛肉面,肯定有人会要,不管质量如何。下一碗还是白送,要不要?一般人都会说还要。但做慈善的人会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吗,换另外一个人完全也可以做到,因为是白送大多数人都会要,所以会难以评判做慈善的人能力的高低,在商业里面,很容易挑选出谁是善于从商的人,因为标准非常明确:做的好,生意自然好,做的坏,生意自然差。假如有10个人,给每个人两万元钱出去做生意,半年之后回来,只要看看每人赚了多少钱,就能够判断谁是会做生意的人。
反过来,如果给10个人每人两万元钱去做善事。半年之后回来,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来判断谁是最会做善事的人。
更何况,我们也不容易确定,该怎么行善才是有效率的。如果只有一笔奖学金,应该给又穷又笨的孩子,还是给又穷又聪明的孩子呢?很多人会说应该给后者。但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聪明人脱贫致富容易,笨人变聪明难。真要扶贫助弱,应该把钱给前者。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富人设立巨额奖学金,给考上美国名校的孩子作学费,就更像是投资,而非行善。
委托代理问题。许多负责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所托非人问题。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由当地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贫困的政府。如果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和惰性,人们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和奋斗。相反,人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争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由于存在上述几个问题,行善扶贫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由于市场机制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了人们的福利。
课后思考: 如果你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一个学生,在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又穷又笨,一个是又穷又聪明,你应该把钱给谁?
上面我们讲到了为什么慈善会达不到目的,主要有四个原因:缺乏反馈机制,委托代理问题,所托非人问题,养懒汉效应。慈善的初衷是保护弱者,弘扬人性中的同情心和爱心,但由于对慈善的整个过程并没有有效的市场机制,导致了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慈善中加入一些市场机制,我们都知道市场是追求效率的,那么慈善也应该追求效率。用效率来评判慈善的成败:效率成为了慈善的反馈机制,那么评判一个慈善机构就有迹可循了,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效率评判标准,效率高则慈善做的更好。那么社会爱心人士也就更喜欢把自己的爱心放在那里。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慈善资源是稀缺的,稀缺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雨露均沾,必须有所取舍。用不均衡来达到最后公平,最大的效率。那么我们怎么有所取舍呢,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慈善做到意义最大化呢。在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又穷又笨,一个是又穷又聪明,你应该把钱给谁?在这个问题我们也得追求效率,因为又穷又笨,所以他可能永远都不可能自己创造财富,你可能做的只是把他的穷往后推了,你为了维持这个结果,不断的把他的贫穷往后退,那你就必须一直资助他直到他老死。这样的慈善也不是一点意义没有。他充分体现了人大爱无疆的一面。但是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人的爱心也是会累的。反过来,如果资助又穷又聪明的呢,可能你就需要把他供到大学毕业,然后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来创造财富,然后他又把他创造的财富又去资助别人。他资助的人又去资助他人。这样可能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么你的爱心会不断扩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所以在只能资助一个人的情况下。我会把钱给又穷又聪明的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idebin/article/details/8785707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