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概念-001 基本网络设备介绍

1 传输介质

1.1  10 base 5含义:

10:           10Mbps=10M·bit/s

传输方式: base基带传输    board 宽带传输

传输介质: 5 粗缆(同轴电缆), 2 细缆 , T 双绞线(网线) ,F 光纤

1.2  同轴电缆(现在基本不用了

总线型结构:两端是终结器,中间连接主机

1.3  双绞线

与电话线类似,目前流行的通信介质,柔韧性好,最好限制在90米以内。

双绞线按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STP适用于周围有重型电力设备和强干扰源的位置,UTP更受欢迎,因为没有屏蔽层的话,插头和插座也不需要屏蔽。正确地接地对于双绞线十分重要。

按传输速度,双绞线一共有七类,最常用的是5类(100Mbit/s,距离100米的局域网间数据传输)和E5类(45米以内1000Mbit/s,45米以外100Mbit/s)。因为阻抗的存在,实际85米就无法进行数据传输了。

双绞线的水晶头型号为RJ45 ,是8根线两两绞合在一起,其中T568B直连线的顺序为:橙白橙 绿白蓝 蓝白绿 棕白棕,T568A(基本上不用了)的顺序就是B的1与3, 2与6互换。

1.3  光纤

光纤电缆由玻璃内芯、反射层、橡胶保护套构成,属于单工通信设备,也就是说发送端的光发送器只能把数字信号转化为光脉冲发送出去,接收端的光接收器只能将光脉冲转化为数字信号接收进来。因而光缆里面的光纤数量一定是双数,一般为72根。

光纤有两种类型,单模光纤(给定时间内只能有一束光在光纤中传播,主要用于长距离通信),多模光纤(同时支持多种广播进行数据传输,可进行宽带通信)。

光纤有以下几个特点:昂贵,不能折,传输速度快,不受电信号干扰,适用于长距离、高速率的信号传输。

2  网络设备

2.1 网卡(NIC)

计算机或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需要使用MAC地址,由48位二进制数组成,使用12个十六进制数进行表示。MAC地址可以说是网卡的编号,是唯一的。

网卡工作在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功能:收发数据,并且判断数据是否是发给自己的,如果不是则丢弃。

2.2 中继器

中继器工作在第一层 物理层。功能:对衰减变形的信号进行放大整形,延长计算机网络的长度(即数据传输距离)。在数据链路层发生错误时也会原封不动地传输数据,且对数据的传输速度不能进行变换。

5-4-3规则:4台中继器连接5个网络,其中有3个网段可以连接网络设备,另外2个网段只能用于延长传输距离。

2.3 集线器

集线器(hub)是一个具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工作在第一层 物理层,用于广播网络。

冲突域:可能发生冲突的区域。A主机发给B数据包的同时,C也给D发,那么两个数据包就会发生碰撞,则会出现数据包丢失现象。

广播域:广播能到达的区域。

集线器不分隔冲突域,无法解决冲突,不能阻止数据包碰撞;也不分隔广播域,不能阻止广播。

2.4 交换机和网桥

交换机(switch)提供了桥接能力以及在现存网络上增加带宽的功能。交换机保持一张有关地址的信息表,并用该信息来决定如何过滤与转发数据包。

网桥是基于软件实现的。网桥首先会对收到的数据帧进行缓存并处理,判断入帧的目标节点是否位于发送这个帧的网段中,如果是,网桥就不把帧转发到网桥的其他端口。如果帧的目标节点位于另一个网络,网桥就将帧发往正确的网段。

交换机和网桥都工作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由于传输路径相对多,从而能隔离冲突域,但不能隔离广播域。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A封装数据包发送给switch,switch接收到后查看数据包进而查询MAC地址表,然后发送给对应的目的主机B。

在switch上存储的MAC地址表是通过学习而建立的。没有数据表时,A发送广播包,通过ARP协议询问目的主机B的MAC地址,switch收到后发给B,C,D,C,D接收到数据包后发现不是发给自己的就会丢弃该广播包,B接收到后会以单播的形式回复A,封装好数据包,发送给switch,switch查看数据包后发现是A的MAC地址,进而发送给A。该过程中switch会记录MAC地址表并保存。

交换机有级联的现象,级联会导致数据传输变慢,并且交换机忌讳环路,从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生成树协议。

2.5 三层交换机路由器

三层交换机工作在第三层 网络层。功能:划分VLAN,且具有路由的功能,进行不同子网间的通信。

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层 网络层。路由器分隔冲突域和广播域,每个端口都有网关IP。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RIP:看路由器个数,认为越少越好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OSPF:看传输速度,会选择速度快的路径

被路由协议:用来识别协议封装的数据包是否可以被路由转发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叫做1跳,RIP最远15跳,16跳及其以上则为不可达。

路由器工作原理:

A向B发送数据包:

A封装数据包发送给网关e1,e1接收到后R1会查看数据包(源IP、目的IP)发现目的主机是B,然后查询自己的路由表,发现应将数据包发给e2,然后重新封装数据包发给e2,e2接收到后以此类推,最终e3根据数据包的目的IP发给B。

路由表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手动设置,二是通过路由协议自动获取。路由协议的功能:相邻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表相互学习以便路由器更新路由表;寻找最佳路径用于传输数据包。

3 数据传输过程演示

A访问C:

A先通过子网掩码与IP进行与运算来判断与C是否在同一子网,如果是则将封装好的数据包发给交换机,交换机查看MAC地址表进而转发给目的主机C。

A访问B:

A先通过子网掩码与IP进行与运算来判断与B是否在同一子网,不是,从而将数据包封装好发送给网关,A与网关为同一子网,从而通过MAC地址通讯即可。A封装的数据包为:

源端口

目的端口80

10.1

30.2

A的MAC

R1 e0MAC

注意:上面封装e0的MAC前会先用ARP协议获取网关的MAC地址,下面的也是。

      e0接收到数据包后,拆掉二层封装发现是给自己的,于是再解封查看目的IP为B 30.2,然后查看本地路由表,发现需要e1转发给e2,于是再次封装数据包:

源端口

目的端口80

10.1

30.2

e1的MAC

R2 e2MAC

      e2接收到后,拆掉二层封装发现是给自己的,于是再解封查看目的IP为B 30.2,然后查看本地路由表,发现需要e3转发给B,于是再次封装数据包:

源端口

目的端口80

10.1

30.2

e3的MAC

BMAC

      B接收到数据包之后解封,发现是发给自己的,进而接收数据,全部解封。

数据链路的两个子层:

      MAC子层——用于MAC寻址,LLC子层——逻辑链路层,提供访问控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5550345/article/details/8785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