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ync+sersync实现实时同步

一、介绍:

sersync主要用于服务器同步,web镜像等功能。基于boost1.43.0,inotify api,rsync command.开发。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同步解决方案是inotify-tools+rsync ,另外一个是google开源项目Openduckbill(依赖于inotify- tools),这两个都是基于脚本语言编写的。相比较上面两个项目,本项目优点是:

  • sersync是使用c++编写,而且对linux系统文件系统产生的临时文件和重复的文件操作进行过滤,所以在结合rsync同步的时候,节省了运行时耗和网络资源。因此更快。
  • sersync配置起来很简单,其中bin目录下已经有基本上静态编译的2进制文件,配合bin目录下的xml配置文件直接使用即可。
  • 使用多线程进行同步,尤其在同步较大文件时,能够保证多个服务器实时保持同步状态。
  • 有出错处理机制,通过失败队列对出错的文件重新同步,如果仍旧失败,则按设定时长对同步失败的文件重新同步。
  • 自带crontab功能,只需在xml配置文件中开启,即可按要求隔一段时间整体同步一次。无需再额外配置crontab功能。
  • 能够实现socket与http插件扩展。

二、Rsync+Inotify-tools与Rsync+sersync这两种架构有什么区别?

Rsync+Inotify-tools:

  • Inotify-tools只能记录下被监听的目录发生了变化(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并没有把具体是哪个文件或者哪个目录发生了变化记录下来;
  • rsync在同步的时候,并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文件或者哪个目录发生了变化,每次都是对整个目录进行同步,当数据量很大时,整个目录同步非常耗时(rsync要对整个目录遍历查找对比文件),因此,效率很低。

Rsync+sersync:

  • sersync可以记录下被监听目录中发生变化的(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具体某一个文件或某一个目录的名字;
  • rsync在同步的时候,只同步发生变化的这个文件或者这个目录(每次发生变化的数据相对整个同步目录数据来说是很小的,rsync在遍历查找比对文件时,速度很快),因此,效率很高。

总结:

当同步的目录数据量不大时,建议使用Rsync+Inotify-tools;当数据量很大(几百G甚至1T以上)、文件很多时,建议使用Rsync+sersync。

三、逻辑图

当前版本的sersync依赖于rsync进行数据同步

原理步骤:

  • 在同步服务器(Master)上开启sersync服务,sersync负载监控配置路径中的文件系统事件变化;
  • 调用rsync命令把更新的文件同步到目标服务器(S1 和 S2);
  • 需要在主服务器配置sersync,在同步目标服务器配置rsync server(注意:是rsync服务)

同步原理:

  • 用户实时的往sersync服务器(M)上写入更新文件数据;
  • 此时需要在同步主服务器(M)上配置sersync服务;
  • 在S1 和S2上开启rsync守护进程服务,以同步拉取来自sersync服务器(M)上的数据;

通过rsync的守护进程服务后可以发现,实际上sersync就是监控本地的数据写入或更新事件;然后,在调用rsync客户端的命令,将写入或更新事件对应的文件通过rsync推送到目标服务器(S1 和S2)

系统环境:

[root@wcy ~]# cat /etc/redhat-release 
CentOS release 6.9 (Final)
[root@wcy ~]# uname -a
Linux wcy.admin 2.6.32-696.30.1.el6.x86_64 #1 SMP Tue May 22 03:28:18 UTC 2018 x86_64 x86_64 x86_64 GNU/Linux

拓扑列表:

角色 IP 主机名
sersync 192.168.233.10 M1
rsync 192.168.233.20 S1
rsync 192.168.233.30 S2

S1与S2配置相同,下面仅配置S1,有配置不同的地址会指出

slave上配置rsync

[root@S1 ~]# yum -y install rsync

查看安装的版本,如果使用yum安装的不是3.0版本以上的建议使用源码编译安装3.0以上的rsync

[root@S1 ~]# rsync --version
rsync version 3.0.6 protocol version 30

默认rsync没有配置文件,需要手动创建一个,下面的#后的汉字为说明文件,已经注释掉了

[root@S1 ~]# vim /etc/rsyncd.conf
#Rsync server
uid = root
gid = root
use chroot = no # 安全相关
max connections = 2000 # 并发连接数
timeout = 600 # 超时时间(秒)
pid file =/var/run/rsyncd.pid # 指定rsync的pid目录
lock file =/var/run/rsync.lock # 指定rsync的锁文件【重要】
log file = /var/log/rsyncd.log # 指定rsync的日志目录
ignore errors #忽略一些I/O错误
read only = false #设置rsync服务端文件为读写权限
list = false #不显示rsync服务端资源列表
hosts allow = 192.168.233.10 #允许进行数据同步的客户端IP地址,可以设置多个,用英文状态下逗号隔开
hosts deny = 0.0.0.0/0 #禁止数据同步的客户端IP地址,可以设置多个,用英文状态下逗号隔开
auth users = rsync_backup #执行数据同步的用户名,可以设置多个,用英文状态下逗号隔开
secrets file =/etc/rsync.password #用户认证配置文件,里面保存用户名称和密码
#################################################
[www] #同步模块为[www][bbs][blog] 
comment = www
path = /data/www/ #将同步过来的文件分别放入对应的path指定的目录 
#################################################
[bbs]
comment = bbs
path = /data/bbs/
#################################################
[blog]
comment = blog
path = /data/blog/
#rsync_config____________end

上面rsync服务的配置文件,表面允许sersync主服务器(ip:192.168.233.10)访问rsync同步模块名为[www][bbs][blog] 将同步过来的文件分别放入对应的path指定的目录/data/{www,bbs,blog}下面; 如果有多台目标服务器,则每一台都需要进行类似的rsync服务配置,上面的uid、gid要换成您服务器的相应的同步用户;注意,rsync服务账户(本文用的是root)要有对被同步目录(/data/)的写入更新权限;

创建用户认证文件:

[root@S1 ~]# echo "rsync_backup:123456">/etc/rsync.password

设置文件权限:

[root@S1 ~]# chmod 600 /etc/rsync.password

启动守护进程并加入开机自启:

[root@S1 ~]# rsync --daemon
[root@S1 ~]# netstat -anpt | grep rsync
tcp 0 0 0.0.0.0:873 0.0.0.0:* LISTEN 1768/rsync 
tcp 0 0 :::873 :::* LISTEN 1768/rsync
[root@S1 ~]# tail -1 /etc/rc.local
/usr/bin/rsync --daemon

创建相关目录:

[root@S1 ~]# mkdir -p /data/{www,bbs,blog}

master上配置rsync

[root@M1 ~]# yum -y install rsync
[root@M1 ~]# echo "123456">/etc/rsync.password
[root@M1 ~]# chmod 600 /etc/rsync.password 
[root@M1 ~]# mkdir -p /data/{www,bbs,blog}
[root@M1 ~]# touch /data/www/www.log /data/bbs/bbs.log /data/blog/blog.log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uckWJL/p/1042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