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编程技术博客之责任链

作为JAVA开发23中设计模式之中的一种,看来掌握好它还需要大量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所以现在就贴一贴我所看到的关于责任链的一些知识点。例子也同样没有举出来。

典型的职责链模式,请求的处理形成了一条链,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请求。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的行为模式。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链和分配责任。


比如说下面这段代码:

public void test(int i, Request request){  

    if(i==1){  

        Handler1.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2){  

       Handler2.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3){  

        Handler3.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4){  

        Handler4.response(request);  

  }else{  

       Handler5.response(request);  

   } 

}  

       代码的业务逻辑是这样的,方法有两个参数:整数i和一个请求request,根据i的值来决定由谁来处理request,如果i==1,由Handler1来处理,如果i==2,由Handler2来处理,以此类推。在编程中,这种处理业务的方法非常常见,所有处理请求的类有if…else…条件判断语句连成一条责任链来对请求进行处理,相信大家都经常用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直观,简单明了,并且比较容易维护,但是

                实际应用中的判定条件通常不是这么简单地判断是否为1或者是否为2,也许需要复杂的计算,也许需要查询数据库等等,这就会有很多额外的代码,如果判断条件再比较多,那么这个if…else…语句基本上就没法看了。

                    如果我们想继续添加处理请求的类,那么就要继续添加else if判定条件;另外,这个条件判定的顺序也是写死的,如果想改变顺序,那么也只能修改这个条件语句。

        既然缺点我们已经清楚了,就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个场景的业务逻辑很简单:如果满足条件1,则由Handler1来处理,不满足则向下传递;如果满足条件2,则由Handler2来处理,不满足则继续向下传递,以此类推,直到条件结束。其实改进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判定条件的部分放到处理类中,所以责任链模式与if…else…相比,耦合性要低一些,因为它把条件判定都分散到了各个处理类中,并且这些处理类的优先处理顺序可以随意设定。责任链模式也有缺点,这与if…else…语句的缺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找到正确的处理类之前,所有的判定条件都要被执行一遍,当责任链比较长时,性能问题比较严重。

   

    所以可以看出来责任链模式就一个灵活的if ...else...语句,但要注意不要在链中出现了循环引用的问题!

参考网址如下:

https://blog.csdn.net/wellto/article/details/12048491

http://www.qtdoc.cn/2018/05/01/%C2%96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7155773/article/details/8075798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