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是如何招聘到多隆这样的牛人的?(转)

该文转自:https://www.sohu.com/a/210041865_124987   (原文发布时间:2017-12-12 18:14)

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朋友可以读一下,可以对个人职业规划起一定作用。

熟悉阿里的人,也一定知道“蔡景现”这个人。

蔡景现,花名“多隆”,阿里内部公认的技术大牛,在阿里内网上,他被贴的最多的标签就是“神”。

有多“神”呢?

据说从03年到07年,淘宝搜索引擎就是他一个人在写,一个人在维护,而且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工作。也就是说,别人需要一个项目组、甚至一个公司来做的系统,多隆一个人完成了。

在技术上,他已经达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化境,解决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就是直接看源代码。经常是别人都还不知道怎么着手的问题,第二天他说已经看了源代码,改下哪里哪里就好了。同事照着他说的做,果然。

有一次团队解决一个服务器无端崩溃的问题,搞了前三还没找出原因,去请教多隆。多隆只用了三分钟就给出了正确答案。

一来二去,“神”的头衔不胫而走。

有人把多隆“成神”归功于阿里巴巴的名气,但实际上,多隆作为淘宝初创团队的三名工程师之一,在2000年加入阿里时,淘宝的体量还很小,在市场上也很不受待见,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太贴切。

多隆之所以成为“少林扫地僧”一样的存在,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于编程技术的专业以及专注。

据阿里内部员工透露,多隆不善交际,不常分享,他的兴趣就是写代码,每天除了吃饭上班,就是写代码,一写就写了十八年。即便偶尔外出,他也会带着笔记本,对着屏幕上的黑框,写代码,解决问题。

虽然被所有人视为神,但他真的由心底觉得自己是一个凡人,他做得最多的就是默默坐在工位上,钻研技术,想着用各种方式提升性能。

阿里的同事这样评价他:“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值得去解决的问题,也没有不值得去学习的技术。当他沉浸在他的程序世界时,外界的人和事很难打扰到他。这绝对是一个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人。”

很神准。

专注做一件事不难,专注做一件事十八年就没几个人能做到了,更何况这件事是写代码。

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只有50万初始现金,可以说一穷二白,那些真正的精英、名校的,都去500强拿高工资了,根本不会跟他一个月500块钱工资过苦日子打地铺创业。不禁要问,马云创立阿里之初,是如何将多隆这样的牛人纳入麾下的呢?

在后来的多次演讲中,马云透露了一个真相:包括多隆在内的、如今大家喜欢称其为阿里“十八罗汉”的团队,其实当初不过是一个草台戏班。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只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各方面能力渐长,才成了现在的“大牛”。

多隆并非天生的“千里马”,他只是随着阿里这片“草原”逐渐丰盛广袤,在驰骋中不断磨练,成长为了千里马。

知乎上有位答主总结得很好:“走完两万五千里的小兵成为了老革命,而不是先成为老革命再走两万五千里。”

我在职业咨询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类客户,他们纠结的问题不是职业发展如何更快更好,而是该跳槽到什么样的公司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初创团队还是成熟企业?

他们每天都在想着跳槽这件事,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在他们的认知里:职业规划最重要的是选对平台,个人职业生涯能不能取得成功,与企业命运气数休戚相关。企业成功,个人就能平步青云;企业折戟,个人就会沦为“覆巢之卵”。

我们不能将他们这一想法简单地归结为“投机主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而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跳槽到什么样的公司,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高度。

现成的例子:自阿里创立至今,出入其间的程序员可说难计其数,但能够达到“神”级的,似乎只多隆等寥寥数人。对于更多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程序员,难道是阿里巴巴发展得不够好吗,显然不是。

多隆“成神”,不仅因为他选择了马云,选择了阿里巴巴,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组织承诺和自我生涯承诺的高度认同。

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理论模型,即生涯共赢象限理论模型:

可以看到,这一模型由两个维度四个象限构成,一个维度是个人对自己的生涯承诺,即个人对自己所选择发展方向的忠诚度,很好理解;另一个是对组织的承诺,就是对组织的忠诚度,也就是要认同组织,选择之后就要全力以赴,与组织共进退,同时要抵御住外界诱惑。

第一象限是个人和组织契合度最好的,处于这一象限的人,会感到如鱼得水,前途不可限量,多隆即属于此象限内的人;

位于第二象限的职场人虽有能力,但不认同组织,这样的人随时都可能离开,从组织的角度来讲一般也应慎用;

属于第三象限的人工作效率低下,多数人是在混日子,承担能力有限,是职场“迷茫一族”所处的象限。他们既不认同自己的工作内容,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目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在焦虑和惶恐中日复一日,痛苦又无助。想要破除这一困境,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咨询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象限的人大多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处于试错阶段,会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虽然对组织认同度高,可一旦他们发现所选择的工作与自身能力兴趣不合,便会作出重大改变,要么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要么辞职新就。

所以,跳槽选公司,最重要的不是看平台如何,而是要看你对该平台的组织承诺与自我生涯承诺是否具有一致性。再厉害的团队,也有LOW到爆的员工,正如再不济的公司,也会出现“神人”和“大咖”。

决定一个演员演绎生涯高度的,不是舞台大小,而是他是否真心喜欢这个舞台,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到最好。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flying607/p/1040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