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默剧工作坊学到了什么

最近一周一直忙着加班,待到今日,距离上周末的默剧工作坊已经一周了,印象也有些许模糊了。不过,也许,正好是写文章的好时候,因为到现在还有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

在去默剧课之前,我曾对自己说,不打算再参加表演相关的工作坊了,倒不是不喜欢表演了,而是精力实在有限,相较而言,纯粹的肢体比如合气道、攀岩、舞蹈之类的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而报名这个默剧工作坊,也许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并没有把它当做是一种「表演」。不过我不是一个会对自己做事情的原因刨根究底的人,坦诚地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来了,可能只是因为喜欢嘉玉老师吧。

不过两天的工作坊,收获颇丰,首先重新认识了「默剧」这种极简的形式,一句话总结,默剧不是哑剧。

很有意思的,Larry 老师上的第一节课,一个热身的小游戏,从游戏开始到结束,他就一句话也没有说,一边比划,一边引导,最后完成了一个有数十条规则的复杂团体游戏。更有意思的是,就在我以为「哦,原来默剧还可以这样玩」的时候,Larry 告诉我说,不,其实这不是默剧,我们刚刚虽然没有用语言,但也一直在说话,我们只是没有发出声音,但我们用的手势,身体动作,还有各种挤眉弄眼,本质上也是在让对方理解我们的意图,某个程度上,我们只是把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用其他方式让对方理解这句话,我们依然在「说话」。而这,不是默剧的本质。

默剧的本质跟接近于一种超越语言之外沉默的「意境」。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沉默,「世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也是一种沉默,甚至说话也是可以表达意境而非语言本身所指的,比如孔子问弟子治国之道,曾皙没有直接回答,而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觉得某个程度上,这也是用语言来表达某种语言外的「意境」。

不过,生活是具体的,默剧也是一样,两天的工作坊主要还是各种各样的肢体练习。

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个,观察记忆、幻境营造,最后是节奏与当下。

「观察记忆」

练习很简单,伙伴做一组动作,然后模仿。

不过如果动作有主动、有被动、有高有低、还有非对称的形态。要做到精准的模仿,除了肢体动作本身,还需要观察对方的眼神,表情,重心,手指的小动作,脚尖的朝向等等,很多细节,甚至连我们自己做的时候都未必觉察到。

开始的时候,我连对方做的五个动作是什么都还记不全,后来允许纸笔记录之后,效率大大增加了。我注意到,一旦一个动作被命名了,它就非常容易被记住,比如我仍然记得我的队友做的几个动作,有蹲起跑,肚子痛,右直拳。而我自己做的几个动作,有打羽毛球,单腿下蹲,关节固技,一旦有了名字,就很容易复现,还能记很久。不过那些没有被命名的,现在早已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了。

肢体动作的命名很困难,因为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去表达一个动作,而一串动作就更难了。后面我们需要挑选其中八个动作来即兴编一段舞,我基本上只是记住动作衔接感觉。完成后我听到有伙伴用故事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动作设计,先是拜师学咏春,后来叛逃出山,下山后被打断手,然后跪求师傅悔过,觉得很好玩。下次学跳舞的时候,也要开动自己的想象力,编个故事去记住动作和顺序。

不过观察记忆只是开始,随后要分解,去感知自己每个动作的动力链条,有的动作是从下盘开始,脚先动,然后慢慢地腰胯发生扭转,然后背部向后弯曲,再带动手臂上扬,身体的扭转给手一个很大的势能,而此时手却是放松的。这个动作在真实生活中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一旦放慢慢慢观察其中的变化,会非常有意思,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如此细致地了解过自己的一举一动。

「幻境营造」

其实是一系列的练习,如何给人一种摸到一堵墙的感觉,如何给人一种我在抛球感觉,如何在狭小的中间表现出无尽迷宫或是原始森林的感觉,又如何在一个平面中表现出一栋二十层楼的感觉。

这里我学到了不少好玩的技术,比如定点技术,让手腕来带动身体运动。手部形态的变化,从放松到紧张,再到放松。用眼神的轨迹和快-慢-快的节奏来表现球的抛物线。原地走路,跑步来表现很大很大的空间。变换重心来给人感觉某种重量的存在等等。不过最有意思的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创作幻象。

团队合作去营造环境的关键是「Yes,and」,这也是即兴的精髓。这次来的同学居然有一半是「即兴者联盟」的,一个上海本地的即兴喜剧组织。而我自己也是去过另一个即兴组织「飞来即兴」学习过一阵子即兴喜剧。估计 Larry 老师也没想到,这一期的学生大半不是即兴素人。不过尽管我还挺熟悉无实物表演的,但这样对空间幻境的营造还是第一次。

创造空间幻境的技巧在于对空间特质的分析,空间是弯曲的还是笔直、是高的还是低的、远处的事物和近处的事物有什么不同、是宽敞还是狭窄的抑或是复杂的充满障碍物的、是黑暗的或光明的、甚至气味、颜色、声响、触感、周围可能存在什么物体,可能发生什么事件,以及在这样的空间设定中会怎么跟这些事物交互。

我们的任务是,在台上的三个人需要表现出在一栋20层楼的房子中的三个不同楼层间发生的故事。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一个平面中表现出不同的高度。有的通过一个向下喊话,一个扭头向上回应,这一来一去就表现出高度差异了。也有人通过一个去坐电梯下楼,然后另一个在电梯开门的时候打招呼,通过偶遇来表现原来的高度差不同。还可以通过观察某一个同一事件的视角不同来表现,比如对面十楼火灾了,住十五楼的伙伴就是俯视,而住五楼的伙伴就是仰视。

不过这里最困难的还是,时刻保持对伙伴的倾听与回应,有时候重复(Echo),有时候丰富(Enrich),有时候延展(extand)。即兴的舞台,还是「Yes,and」。

「节奏与当下」

这里的练习,已经开始慢慢离开「幻境」回到「现实世界」,或者说,回到「内在的」、「无言的意境」本身了。

节奏的前提是动作分解,比如一个伸手可能包含重心移动,头转动,胸转动,躯干转动。而分解后的动作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完成,比如快、慢、先快后慢、先慢后快。以及不同的张力,可以伸展、也可以压缩、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震动的。如果说把身体当做是一件乐器的话,那么动作本身就是音符,快慢就是节奏,张力就是音高了。默剧是对这个乐器进行精准演奏的一门艺术。

有个非常有趣的一个练习,两个人不说话,一个人只是做简单的五个动作,重心移动、转动头、胸以及躯干,然后伸手。接着另一个人也只是做这样简单的五个动作,重心移动、转动头、胸以及躯干、处理对方的手。配合以顺序、角度的变化,以及节奏变化、伸展、压缩、直接或间接。最后居然能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情绪和关系。令我惊讶的是,我在做动作的之前,是无意图、无情绪的,而仅仅是通过随机地组合这些动作和节奏,在做完动作之后,竟然感觉到了自己产生的情绪和意图,仿佛我开始就是想这么做的一样。

最后课程结束时有个小小的展示,是在台上跟一把空椅子的一段交互。在第一天的结尾,我们有演过一出离婚场景的默剧:父母、孩子三人只有动作和情绪,而没有一句话,最后父亲离开。而第二天结尾的这个展示,就是第一天的场景的延续。演员挑选一个角色,一个人把接下来的故事讲完。我挑选了孩子的角色,跟一把空椅子,也就是代表离家出走的父亲做一段无声的独白。

在过程当中,我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表演中,除了眼前这把空椅子,我看不见,也听不见其他的存在。我感觉自己并不是在演,就是 Act as myself。面对亲密的人的离开,从怀疑到确认再到否认,然后苦苦哀求,接着生出一股无名火,用延展而夸张的动作表达某种荒谬感。再接着服软,认错,然后是爆发的愤怒,压抑的情绪变成了举到一半但僵住的手。接着,只好接受,转身慢慢离开,一步一回头,在感觉到 TA 有回心转意的可能性时,雀跃而快速地跑回来。而在意识到其实并不是的时候,慢慢地低头,表达失望,然后缓缓并排坐到 TA 身边,仿佛是最后的陪伴与和解,然后接纳了,起身,慢慢地倒退,渐行渐远,却多了一些坚定。最后转身定格,虽然缓慢,但重心向前,也不会回头……

最后,有个彩蛋,嘉玉说我是个山羊,有羊的温顺,但内心有个坚定的内核,是自由的山羊,开心~~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4111790/article/details/868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