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年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这是小时候唱过的一首儿歌,那个时候对于“年”的期盼很多,可以说过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好多回忆已变得渐渐模糊,但那些关于儿时过年的记忆碎片却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发清晰,过年那些事儿就成了心底永远也抹不去的一缕温暖了。

1.备年货

11080750-e798c7c38865a290.jpg
备年货.jpg

有首年俗民谣这样唱:

二十三 糖瓜粘,二十四 扫房子,
二十五 做豆腐,二十六 割年肉,
二十七 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
二十九 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备年货,大概是每个地方过年都要做的事情,我的家乡也不例外,磨豆腐、蒸花馍、压粉条、打年糕...记忆中母亲从腊月十几就逐步开始准备这些年货了,我最喜欢参与的是蒸花馍,在我们那里,过年时每户人家都会蒸各种各样的花馍,有闺女的会捏枣排。我们姐妹三人,所以母亲每年都会蒸三个枣排,年三十晚上父亲发着火笼的时候,我们姐三拿着自己的枣排到火笼前去烤,俗称;烤枣排。儿子嘛,要捏钱龙,到二月二的时候引钱龙。
二月二那天早上,一人在前面挑着水,边走边往外洒着,一人在后面端着钱龙跟着走,一直从河里洒回到家里才算是把钱龙引回去了。因此,我们村里有特别会捏花馍的人,经常被原平一带的有钱人家雇去蒸花馍。每年母亲蒸花馍的时候,我都会学着做几个,虽然样子比较丑,但整个过程却很开心,自己捏的花馍吃着格外的香。

那个时候,因为家里穷,除了过节,平时基本上都吃不到肉,所以,每到过年母亲做红烧肉的时候都会在晚上悄悄的进行,而我这只馋猫,每次基本上都能敏锐的察觉到母亲要煮肉的动向,在那个夜里自觉的醒来,问母亲肉熟了没有?而母亲也总是会疼爱的嗔怪我几句,然后从锅里捞出一块,撕下一小条喂给我,吃过母亲做出的香香的肉以后,我便会幸福、踏实、满足地进入到甜蜜的梦乡.....

2.贴春联

11080750-3b1b31fb4810a5de.jpg
贴春联.jpg

一进入腊月的门槛儿,那股醉人的酒香就扑面而来,人未醉心却醉了。“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随着一串串爆竹在空中炸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

这贴春联啊,说难不难,可说简单也不简单。
抹浆糊是贴好春联的关键。一把刷子,涂多、涂少都不好。我是第一次贴春联,可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在春联上涂了一点浆糊,妈妈说那是粘不上墙的哦。一次不行就两次嘛,我彻彻底底地抹个遍。

没有那么高的身板,就只能指挥老爸贴春联了。老爸教我:“这春联贴高了要说‘高高’,贴低了要说‘在上’”。

嗯,图个吉利,我可乖了,贴低了就说“在上”,贴高了就说“高高”。整个楼道都回荡着我“高高在上”的声音。

春联给贴好了,外后退几步瞧瞧,嘿嘿,还不错!再一看,上联:福星高照平安宅,下联:好景常临康乐家,横批:吉星高照。

春节,真正进入了倒计时。

3.放鞭炮

11080750-31d6c70f3d96e3c7.jpg
放鞭炮.jpg

据记载,古时候放鞭炮是为了驱除鬼怪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俗,爆竹声响成了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那个时候虽然人们生活都穷困,但家家户户都会在过年的时候准备一些鞭炮等到接神的时候燃放。记得那个时候,每到除夕,为了好燃放,母亲总会早早的把鞭炮放到灶台上烤着,然后给我们姐儿三穿戴整齐,任由我们装几个小鞭炮在口袋里出去玩。于是,村里的小孩子们东家出西家进的炫耀自己的新衣服和口袋里的叭叭鞭,还时不时的拿出来响上那么几个。大人们呢则聚集在一起打扑克、玩纸牌,等到能接神的时候,就赶紧回到自己家里点火笼、放鞭炮、接喜神....

记得那个时候,每年接神发火笼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真叫一个开心!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几乎会跑遍村里花炮多的人家。当时村里有个在太原上班的,他家的花炮年年都是村里最多最好看的,所以,每年接神的时候,到他家院子里看放鞭炮的人最多,他家也似乎是有意在等待人们前去观赏,每年都是最后一家燃放鞭炮。我不知道现在他家是否还有人住在那个院落,但我知道,那个院落还在,那些记忆还在,如果有天你有兴趣到宁武侯家大院一游,就一定能够看到那个载满我快乐童年的院子。

4.年夜饭

11080750-ba87e583ce9d9383.jpg
年夜饭.jpg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5.走亲戚

11080750-4d67e00acbfc60a5.jpg
走亲戚.jpg

春节走亲戚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的香味中泡着,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春节,缺少不了走亲访友,这也是中国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更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也是春节休假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过年拜年或者说走亲访友,一般是从大年初二开始的。过去的一年,人们为了生活忙得不可开交,就是亲戚,也很少往来。为了这份亲情友情,一到初二,人们便开始走亲戚串朋友,彼此联络亲情友情,送去美好的祝福。初十以前基本上都是走亲戚,十五前后才开始访友。
  大年初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外公家拜年,外公家住在农村,我每年到外公家去一次,对我们这些成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到农村去的机会非常难得,因为农村空气特别的新鲜,没有噪音,没有污染,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就会感到很清新。到了外公家,拜完年就和妹妹玩了一会,又和上高中的姐姐交流一下,从姐姐谈话中我学到的一些姐姐的学习方法,比如我的阅读不好,姐姐建议我多读一些现代文阅读,可以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更明白。
  在走亲戚的过程中,会增长一些知识,从朋友的谈话中懂得一些道理,知道一些学习方法,会对你学习有更好的帮助。
  虽然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之间的亲情永远不会改变,看着大人们期盼的目光,欢声笑语都洋溢在这节日中!

6.舞狮子

11080750-c5b1883a5fb0e60f.jpg
舞狮子.jpg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咚咚锵,咚咚呛,咚咚锵,咚咚锵锵锵”,热闹的舞狮表演开始了,两只憨态可掬的狮子伴着欢快的鼓点声,从广场中一跃而出。他们或上窜下跳,或你挣我抢,时不时还给路人吐个舌头,逗人开心,要不就是卖个萌,撒个娇。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4306676/article/details/8715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