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不学习!

小熙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书,这仿佛能让我,在当下的这颗躁动的内心,能有那么片刻的安静。

今日拜读的小豌豆的文章,别有一番自省和感悟。愿与君共勉。

01

L是一名刚毕业三年的小伙子。

前两天我在长沙出差,负责一个培训班项目,我们就此相识。

世界不可谓不小。

在与L互相分享各自的职场之后,我才发现,L就职的公司居然是我前东家的销售管理系统服务供应商,L当时正是这个项目成员之一,负责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不过现在,他已经不单单负责那一个项目了。

在公司做了三年多的技术工作之后,L现在正打算向中层管理岗位转型,他的工作中也渐渐地多了沟通、协调与管理的工作,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技术开发工作。

然而,管理工作并不是像他之前想像中的那般简单轻松,不是简单地与团队成员处好关系,交待任务而已;他要定期了解各个成员的工作进度、成本、预算等,进而对整个团队的工作进行指导与管理。

这些具体的管理工作,都是需要管理模型、管理技术和工具的,之前一直从事技术工作的L自然在新的管理工作上,举步难艰,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02

S是长沙一家大型重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工作多年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员,如今在这家大型企业里从事中层管理的岗位,这个年龄,拥有这么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名比较成功的职场人士。

然而S有着自己的想法。

大学毕业的时候,S就一直想进入心中很向往的一家集团公司上班,可惜自己的学校是普通的本科院校,专业能力也不算很出重,便未能如愿。如今,工作多年,行业经验丰富,正值事业黄金期的他准备跳槽,原因很简单,一是喜欢,二是那家公司的薪资待遇要比现在公司的高出很多。

可是,除了行业经验外,S的优势并不明显。这么多年来,S在工作中对于团队和部门的管理方法只是来源于自己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而已,那些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有效,但不够规范化和精细化。

那家集团公司却对管理者拥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与资质要求,他们要求管理者需要熟练应用各种专业的管理软件,管理者不仅仅是对团队人员的管理,更能够对工作中的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决策同样需要用数据作为决断依据,甚至需要数学模型的使用,模拟各种可能的情况……在这里,管理是一项真正的技术活,而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拍脑袋和搞关系。

为了能够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公司,同时也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S不敢停止自己学习的步伐。

03

W是一家通信制造公司的部门主管,他同S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了今天这么一个在外人眼中看起来很不错的职场阶段,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看起来轻车熟路不算太累的工作强度。

W对自己的公司也很满意,很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他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

公司每年都会招聘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的管理储备,看着那些刚刚毕业的热血青年,如狼似虎地朝向自己走过来,W每天都在担心自己会在某一天被这些学历比自己高,出身比自己好,学习能力比自己强的后辈们拍死在沙滩上。

在此之前,W一直以为在这个年龄,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便已经足够。可等到自己走到了这个稳定的阶段,才发现,其实那并不是稳定,而是恐慌。

因为稳定,所以,害怕失去稳定。

在两天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些坐在一起学习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L型:初入职场,面临着职场角色的第一转变,给自己充电,以便寻求升职(转型)机会;

S型:职场稳定,处于事业发展黄金期,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跳槽做准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W型:职场稳定,作为公司的中流砥柱,很满意自己的现状,但危机意识,让自己不敢停止学习的步伐。

进入职场,你会发现这三种状态,都是你会去经历的,如此看来,不管你处于职场的什么状态下,你都要不断地去学习。

当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参加培训班。互联网把很多你接触不到的知识、资源与学习渠道呈现在了你的面前,这些知识与资源,足以满足我们对于工作提升的要求。

但是就怕你没有学习的渴望。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曾经都有过“读完大学就不用再学习了”的想法,甚至是“进入大学就不用学习了”。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存在“上了大学就好了”的思想灌输。

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经常跟我们说:“上了大学就好了。”

放假在家里的时候,作业不会做,心情很不好,就喜欢发脾气,父母就说:“你看看邻居XXX,前年大学毕业,现在在外面大城市工作多轻松。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再也不用这么辛苦地学习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好好赚钱就行啦。”

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为了缓解高考紧急的气氛,也为了给大家的学习增加一些动力,老师就说:“再坚持几个月你们就可以放松了,进入大学,你不去上课,老师都不会管;在大学里,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于是,在这种“先苦后甜”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便形成了“现在努力学习,以后就不用再学习了”的思维。我们的潜意识告诉自己,我们的学习生涯在大学毕业后,甚至进入大学时就可以宣告结束了,剩下的人生就应该是摆脱学习,努力赚钱的时光了。

二是对“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误解。

首先,“学而优则仕”并不是单独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里面的“优”字,通“悠”,是有余力的意思。

意思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这句话并非告诉我们学习好就能做官,官做好了就一定有学问,而是告诫我们学无止境。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有机会学习,那就不要放过机会。

即便单独理解“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从政的前提是在学习有余力的情况下,而不是中止学习。

后世却把“学而优则仕”一句单独理解,并将这句话理解为: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做官成为了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现在依然还有这种思想。于是,这句话慢慢地就被理解成了:学习的目的就是做官。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官,做官只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就这样,我们便轻而易举地,有了可以在参加工作后中断学习的思想源泉。

同时,这种带有极强功利性的理解,将学习变成了一种谋生的方式,仅此而已。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读书无用论”出现的一个原因,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读十几年书之后,学习所得的知识,并不能够让自己拥有一份稳定、满意的工作,他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并不是一种正确的谋生方式,是没用的。

我并不反对带着功利性的学习思想,毕竟我们的确需要学以致用。正因为如此,你会发现,在参加工作之后,自己的学习生涯才算真正开始。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习的那些书本知识,只是带着我们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学习的数学、科学、文字、历史、政治等都是在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并没有学习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比如你不可能让一个数学公式来解决你的经济问题,也不可能让一段历史故事来改变你的生活现状,更不可能教你如何去找工作,如何说服客户等等。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十几年来,你需要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伴你终生,让你在走入工作之后,能够独挡一面,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你参加工作后开始学习的技能、知识与方法,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你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与困惑,让你能够生存下来,并更好地生活的重要支撑。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并不是!

什么样的工作是稳定呢?

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的武汉钢铁集团,曾经是所有武汉人以及外地学子眼中的“铁饭碗”。武钢内部俨然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城市,有学校、有医院、有电影院,甚至还有自主生产的冰棒、汽水品牌……

进入武钢,似乎自己的一生就再不用发愁,该有的都有了。这里有班车接着你上下班,有公园、戏院、体育馆供你休闲健身;还有完善的教育系统,让你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无需操心……在武钢,你可以完成一个人的出生、成长、工作直到死亡。你不用学习,不用思考,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值班,操作机器,制造钢材……可谓是“家有武钢,心里不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共和国的长子,闻名全国的央企,在钢铁行业进入寒冬甚至可以说是冰冻期的情况下,也未能幸免地开始裁员,进行人力资源优化。

今年的两会上,武钢董事长首次对媒体公开宣布要将武钢员工数量从8万缩减至3万。

那么剩下的5万人呢?

曾经工作稳定,无需操心自己一生的5万人,这一次,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个他们从未路过的十字路口;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人生,只有大道坦途。

他们无数次看着别人在十字路口迷茫而找不到方向,而这一次,他们甚至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待在武钢几十年后,他们早已不知道,学习是什么。

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会是什么行业,也不知道下一位被裁员的会是谁。

我想,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让自己时刻保持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渴望,才应该是稳定的吧。

作者:小豌豆,一颗毕业于哲学专业,爱砖字的豌豆。

转载来自简书:原文链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1133233/article/details/8650899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