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java讲义》学习(16):抽象类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tonydz0523/article/details/86522790

抽象类

当编写一个类时,常常会为该类定义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用以描述该类的行为方式,那么这些方法都有具体的方法体。但在某些情况下,某个父类只是知道其子类应该包含怎样的方法,但无法准确地知道这些子类如何实现这些方法。例如定义了一个Shape类,这个类应该提供一个计算周长的方法callPerimeter(),但不同Shape子类对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即Shape类无法准确地知道其子类计算周长的方法。
如何既能让Shape类里包含calPerimeter()方法,又无须提供其方法实现呢?使用抽象方法即可满足该要求:抽象方法是只有方法签名,没有方法实现的方法。

抽象方法和抽象类

抽象方法和抽象类必须使用abstract修饰符来定义,有抽象方法的类只能被定义成抽象类,抽象类里可以没有抽象方法。
抽象方法和抽象类的规则如下:

  • 抽象类必须使用abstract修饰符来修饰,抽象方法也必须使用abstract修饰符来修饰,抽象方法不能有方法体。
  • 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无法使用new关键字来调用抽象类的构造器创建抽象类的实例。即使抽象类里不包含抽象方法,这个抽象类也不能创建实例。
  • 抽象类可以包含Field、方法(普通方法和抽象方法都可以)、构造器、初始化块、内部类、枚举类6种成分。抽象类的构造器不能用于创建实例,主要是用于被其子类调用。
  • 含有抽象方法的类(包括直接定义了一个抽象方法;继承了一个抽象父类,但没有完全实现父类包含的抽象方法,以及实现了一个接口,但没有完全实现接口包含的抽象方法3种情况)只能被定义成抽象类。

定义抽象方法只需在普通方法上增加abstract修饰符,并把普通方法的方法体(也就是方法后花括号括起来的部分)全部去掉,并在方法后增加分号即可。
==抽象方法和空方法体的方法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public abstract void test();是一个抽象方法,它根本没有方法体,即方法定义后面没有一对花括号;但public void test(){}方法是一个普通方法,它已经定义了方法体,只是方法体为空,即它的方法体什么也不做,因此这个方法不可使用abstract来修饰。

定义抽象类只需在普通类上增加abstract修饰符即可。甚至一个普通类(没有包含抽象方法的类)增加abstract修饰符后也将变成抽象类。下面定义一个Shape抽象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Shape
{
    {
        System.out.println("执行Shape的初始化块...");
    }
    private String color;
    //定义一个计算周长的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double calPerimeter();
    // 定义一个返回形状的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String getType();
    // 定义Shape的构造器,该构造器并不是用于创建Shape对象
    //而是用于被子类调用
    public Shape(){}
    public Shape(String color)
    {
        System.out.println("执行Shape的构造器...");
        this.color=color;
    }
    //省略color属性的setter和getter
    public void serColor(String color){
        this.color=color;
    }
    public String getColor(){
        return this.color;
    }
}

上面的Shape类里包含了两个抽象方法:calPerimeter()和getType(),所以这个Shape类只能被定义成抽象类。Shape类里既包含了初始化块,也包含了构造器,这些都不是在创建Shape对象时被调用的,而是在创建其子类的实例时被调用。
抽象类不能用于创建实例,只能当作父类被其他子类继承。
下面定义一个三角形类,三角形类被定义成普通类,因此必须实现Shape类里的所有抽象方法:

public class Triangle extends Shape{
    //定义三角形的三边
    private double a;
    private double b;
    private double c;
    public Triangle(String color , double a, double b , double c)
    {
        super(color);
        this.setSides(a , b , c);
    }
    public void setSides(double a , double b , double c)
    {
        if (a >=b + c || b >=a + c || c >=a + b)
        {
            System.out.println("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return;
        }
        this.a=a;
        this.b=b;
        this.c=c;
    }
    //重写Shape类的计算周长的抽象方法
    public double calPerimeter()
    {
        return a + b + c;
    }
    //重写Shape类的返回形状的抽象方法
    public String getType()
    {
        return "三角形";
    }
}

上面的Triangle类继承了Shape抽象类,并实现了Shape类中两个抽象方法,是一个普通类,因此可以创建Triangle类的实例,可以让一个Shape类型的引用变量指向Triangle对象。
下面再定义一个Circle普通类,Circle类也是Shape类的一个子类。

public class Circle extends Shape
{
    private double radius;
    public Circle(String color , double radius)
    {
        super(color);
        this.radius=radius;
    }
    public void setRadius(double radius)
    {
        this.radius=radius;
    }
    //重写Shape类的计算周长的抽象方法
    public double calPerimeter()
    {
        return 2 * Math.PI * radius;
    }
    //重写Shape类的返回形状的抽象方法
    public String getType()
    {
        return getColor() + "圆形";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hape s1=new Triangle("黑色" , 3 , 4, 5);
        Shape s2=new Circle("黄色" , 3);
        System.out.println(s1.getType());
        System.out.println(s1.calPerimeter());
        System.out.println(s2.getType());
        System.out.println(s2.calPerimeter());
    }
}

上面主方法中定义了两个Shape类型的应用变量,他们分别指向Triangle对象和Circle对象。由于在Shape类中定义了calPerimeter()方法和getType()方法,所以程序可以直接调用s1变量和s2变量的calPerimeter()方法和getType()方法,无需强制类型转换为其子类类型。
利用抽象类和抽象方法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放回多态的优势,是的程序更加灵活。
当使用abstract修饰类时,表明这个类只能被继承;但使用abstract修饰方法时,表明这个方法必须由子类提供实现(即重写)。而final修饰的类不能被继承,final修饰的方法不能被重写。因此final和abstract永远不能同时使用。
除此之外,当使用static修饰一个方法时,表明这个方法属于该类本身,即通过类就可调用该方法,但如果该方法被定义成抽象方法,则将导致通过该类来调用该方法是出现错误(因为是没有方法体)。因此static和abstract不能同时修饰某个方法,即没有所谓的类抽象方法。

抽象类作用

从前面的示例程序可以看出,抽象类不能创建实例,只能当成父类来被继承。从语义的角度来看,抽象类是从多个具体类中抽象出来的父类,它具有更高层次的抽象。从多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类中抽象出一个抽象类,以这个抽象类作为其子类的模板,从而避免了子类设计的随意性。
抽象类体现的就是一种模板模式的设计,抽象类作为多个子类的通用模板,子类在抽象类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改造,但子类总体上会大致保留抽象类的行为方式。
如果编写一个抽象父类,父类提供了多个子类的通用方法,并把一个或多个方法留给其子类实现,这就是一种模板模式,模板模式也是十分常见且简单的设计模式之一。例如前面介绍的Shape、Circle和Triangle三个类,已经使用了模板模式。下面再介绍一个模板模式的范例,在这个范例的抽象父类中,父类的普通方法依赖于一个抽象方法,而抽象方法则推迟到子类中提供实现。

public abstract class SpeedMeter
{
    //转速
    private double turnRate;
    public SpeedMeter()
    {
    }
    //把返回车轮半径的方法定义成抽象方法
    public abstract double getRadius();
    public void setTurnRate(double turnRate)
    {
        this.turnRate=turnRate;
    }
    //定义计算速度的通用算法
    public double getSpeed()
    {
        //速度等于 车轮半径 * 2 * PI * 转速
        return java.lang.Math.PI * 2 * getRadius() * turnRate;
    }
}

上面程序定义了一个抽象的SpeedMeter类(车速表),该表里定义了一个getSpeed方法,该方法用于返回当前车速,getSpeed方法依赖于getRadius方法的返回值,因此getRadius方法必须推迟到其子类中实现。
下面是其子类CarSpeedMeter的代码,该类实现了其抽象父类的getRadius()方法,即可创建CarSpeedMeter类的对象,也可通过该对象来去的当前速度。

public class CarSpeedMeter extends SpeedMeter
{
    public double getRadius(){
        return 0.28;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arSpeedMeter csm=new CarSpeedMeter();
        csm.setTurnRate(15);
        System.out.println(csm.getSpeed());
    }
}

SpeedMeter类里提供了速度表的通用算法,但一些具体的实现细节则推迟到其子类CarSpeedMeter类中实现。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模板模式。
模板模式在面向对象的软件中很常用,其原理简单,实现也很简单。下面是使用模板模式的一些简单规则。

  • 抽象父类可以只定义需要使用的某种方法,把不能实现的部分抽象成抽象方法,留个其子类去实现。
  • 父类中可能包含需要调用的其他锡类方法的方法,这些被调用法既可以有父类实现,也可以有其子类实现。父类里提供的方法只是定义了一个通用算法,其实现也许并不完全有自身实现,而必须依赖于其子类的辅助。

java实例练习

猴子选大王

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数组的古典游戏。n只猴子要选大王,选举方法是:参选猴子按1,2,…, n编号并按照顺序围成一圈,从第k只猴子起,由1开始报数,报到m时,该猴子就跳出圈外,下一只猴子再次由1开始报数,如此循环,直到圈内剩下一只猴子时,这只猴子就是大王。其实就是约瑟夫问题的变体:

1.

新建项目MonkeyKing,并在其中创建一个MonkeyKing.java文件。在该类的主方法中创建3个输入流的扫描器对象,分别接收用户输入的猴子总数、起始报数号,以及出局号。然后将所有报此号的猴子排除,最后剩下的就是猴王。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package MonkeyKing;

import javax.swing.JOptionPane;
public class MonkeyK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ring s;
        int n,k,m,n1;
        s=JOptionPane.showInputDialog("输入猴子总数:");
        n=Integer.parseInt(s);
        n1=n+1;
        s=JOptionPane.showInputDialog("请输入起始报数猴子编号:");
        k=Integer.parseInt(s);
        s=JOptionPane.showInputDialog("请输入出局数字:");
        m=Integer.parseInt(s);
        int a[]=new int[n+1];
        a[0]=0;
        System.out.println("出局的猴子编号:");
        for (int i=0;i<a.length;i++)
            a[i]=1;
        for (int i=1;i<=m;i++){
            if(n==1) break;
            else if(i==m){
                n--;
                i=0;
                a[k]=0;
                System.out.print(k+" ");
            }
            do {
                k++;
                k=k%n1;
            }while (a[k]!=1);
        }
        System.out.println("\n猴王编号为:"+k);
    }
}

根据问题描述可知,该问题中n只猴子围坐在一起形成首尾相接的环,因此可用循环链表解决。从第k只猴子开始出列相当于从链表中删除一个结点。该程序主要有三个模块组成,建立单链表,报数,利用do-while循环实现猴子的出列,最终剩下的猴子即猴王。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创建循环链表。向单链表中填入猴子的编号。
  2. 找第一个开始报数的猴子。
  3. 数到n让这个猴子出列。
  4. 接着开始报数,重复第三步。

然后在使用for循环将出局的猴子依次找出,就可以确定猴王是谁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onydz0523/article/details/86522790
今日推荐